《木兰诗》的美学趣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问《木兰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那么估计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脱口而出,讲了一个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因为我们就是被这样灌输教学的。如果再问木兰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也是几乎所有的人全会说木兰是个巾帼英雄。当然这些都有道理,也都正确。但问题在于我们读《木兰诗》这个文学作品是为了感受诗歌之美,而不仅仅是为了得出一个枯燥的“英雄”或“巾帼英雄”概念。那么我们要怎么去感受《木兰诗》的美呢?我想我们还是从《木兰诗》这个文本读起吧。
  《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那么诗歌为什么从“唧唧复唧唧”蟋蟀声开始唱起呢?其实在中国人的传统中,当蟋蟀声响起的时候,是农家准备冬衣的时节,所以“木兰当户织”非常顺利成章。从这第一句诗歌里,我们可以发现木兰是个非常勤劳的女孩,才是初秋,木兰就在张罗着冬天里的事情,可见她的战略眼光,运筹帷幄,未雨绸缪,这个女孩不简单。但是就是这么个勤劳聪敏的女孩,今天却不再织布,而是在那里叹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让长辈们着实感到意外。于是便有了“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关心,但在这里是谁在发问真的无关紧要,要紧的是“思”与“忆”该怎么解释,因为紧接着一句“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与后文的“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产生矛盾,既然你木兰“无所思”“无所忆”,也就是什么都不想,那为何又想到了“可汗征兵”时阿爷征榜上有名的事情呢?所以阅读《木兰诗》这个问题不能回避。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诗句呢?
  我国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说,我国最早的现存民歌应该是《诗经》中的国风开始,到汉乐府的《古诗十九首》之言“所思”(如“有所思”、“所思在远道”)、“长相思”、“思君令人老”等等,都是指男女或夫妇之思。至于《饮马长城窟行》之“下言长相忆”、《西洲曲》之“忆梅下西洲”,则“所忆”都是指男女情人或夫妻之间的思念。由此可见,“思”和“忆”应有广义狭义二义之分。广义的“思”和“忆”无所不包,而狭义的“思”和“忆”则专指男女之间的互相思念。《木兰诗》也是民歌——北朝民歌,这样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应该怎样理解就一清二楚了。这从同是北朝民歌的《折杨柳枝歌》可得到旁证:“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这里也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但那个女子的“所思”“所忆”却是“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的关于男女之间的情爱之事。木兰坚决地回答“无所思”“无所忆”的用意,意在说明自己并非少女怀春,而是想到父亲年老,出征作战有很大的困难,但想到自己是女儿身,能不能出征,作战时生命会受伤会死亡的高危险性等问题,她不能不有所顾虑。这才是她诗歌开头叹息的根本原因。当然,如果较真,那么只要问木兰“代父从军”,有没有经过官府同意,为什么没有人检举,女扮男装如此长的时间,怎么会没有“伙伴”怀疑、发现,于是我们会觉得一切都是假的,也就无法再读下去,也因此感受不到它的动人心魄的美的魅力。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要时刻牢记这样一点,即文学是一种虚拟,是一个假定,《木兰诗》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就是一种夸张,一种大家相互约定俗成的假定。但如果你以为《木兰诗》就是要写残酷战争,通过战争来展现木兰是个巾帼英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面对即将发生的残酷战争,《木兰诗》却从“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的凝重,突然变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轻快。尽管紧接着的后文“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又换作了凝重。有人以为这八句“这种不满足于木兰英勇坚强的一面,也不把乍离双亲的少女情怀简单化,以发掘木兰心灵深处隐秘的手法,客观上也反映出北朝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痛苦。”笔者觉得甚是牵强,否则写木兰战场生活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又何以举重若轻,没有一丝残酷感,反而是一种轻松氛围。从中可见,《木兰诗》这个文本还另有意图。
  这从文本对事件的处理,尤其是木兰凯旋后用浓墨重彩着力渲染上我们更可以看出。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这一节,通常的做法是往往不分析,采取回避策略,要么说木兰不稀罕赏赐和官爵,而是归心似箭,希望过宁静的田园生活。但这样的分析则有脱离文本实际的嫌疑。因为诗歌中只说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没有说木兰不要可汗的赏赐。那么依照文本的实际,我们读者应该得出木兰应该是接受了可汗的“百千强”的赏赐的结论。至于木兰“不用尚书郎”而要“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因为她对可汗说的是“送儿还故乡”而不是“送‘女’还故乡”。在通篇诗歌中,当她面向长辈或长官说话时,除了“送儿还故乡”这句中木兰是自称“儿”外,其余均自称“女”。当然这里也表现女性与男性对人生价值倾向的不同,因为女性更愿意享受家庭的欢乐、亲情的融融,而不是对荣誉之类身外之物的趋之若鹜。
  到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护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节里,叙述已经不是一般的轻快,简直是轻捷流转。尤其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句,在伙伴们的一片惊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木兰对自己是女儿身的无比自豪:“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段里也照应了开头“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在叙述中,迎候木兰得胜归来的人,除了木兰的亲人,再也没有别的人了。在后文“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的叙述里,同样没有提到木兰的“男朋友”或者“未婚夫”的蛛丝马迹,从这里,我们就更进一步解决了“无所思”“无所忆”仿佛费解的疑窦,突显她作为不同于当时一般少女的高大形象,这也恰恰说明只要机会均等,女性也完全可以承担起家国重任。
  诗歌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在赞扬木兰高贵品质的同时,在1700多年前,一个男性完全是主宰的时代里,突破了“女不如男”的封建传统观念,木兰干了当时男人干的工作,而且比男人干得还出色,还成了英雄,为千千万万妇女扬眉吐气。在语言特色上,朴素自然的口语,精妙绝伦的律句,以及譬喻的新奇幽默和运用排比的反复咏叹,在加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表现力的同时,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百读不厌。
  你说这样的故事结构不是喜剧还能是什么!但这无疑只是一则轻喜剧,因为它实在太过轻灵飘逸,以致我们有许多人还一时感受不到。
  
  陈红军,语文教师,现居浙江绍兴。本文编校:王 玲
其他文献
《祝福》中说:“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已经脱落的一边的对联,小说中没有说,是什么呢?  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在《〈呐喊〉自序》中又说“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了一个花环”。由此看来,出现的这副对联,恰似“添了一个
但凡评点作文的优劣,无不重言审题立意的高下,而每年对语文高考作文的总结评价,也无一例外地会将审题是否到位列为重中之重。次次强调审题对于作文的成败至关重要,却又每每叹息作文失误的根子仍在审题。是因为审题深奥难把握,还是由于审题复杂难操持?其实不然。只要我们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横比各省市的自主命题,就不难看出:审题的症结实际还是考生的语文基础功力不够。  谈到语文基础,我们切不要以为只是字词句的识记
低幼化指发表低于其应有水平的言论或做出低于应有水平的事。在作文中表现为低于写作者应有水平的见解或感情。这种毛病比较集中地出现在高一学生的写作之中,其主要表现如下:  题材低幼化。在记叙文写作中,高一学生喜欢选择低年龄段的经历作为题材。如在写作“留存心灵深处的记忆”一文时,有的学生苦于无素材可供选择,就记叙幼年时代与伙伴在老家桑树下躲猫猫、捉金龟子、摘桑葚的事,还有的学生记叙小时候因为一支铅笔跟好伙
最近听了由如东实验中学李旭东执教的《幽静悲剧》一课,我感受到教者对作者季羡林思想的认识之深入,对作品悲剧内涵理解之深刻,对学习主体点拨之适时。而这一切,皆源于教者有效设计的“主问题”,唤醒了学生思维的潜能,促进思维活动紧张充分。使課堂教学呈现教与学的生命的丰盈。下面我们不妨先看看其中的案例。  情境描述之一:感知凄美  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后,老师请学生尝试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一位学生借用鲁迅
唐诗宋词中,或限于格律要求,或出于表达需要,特意把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变成不合语法规律的句式;或者不按通常的顺序描孽景物、叙事抒情,这种现象叫倒置。  唐诗宋词中的结构倒置现象,首先是由于格律的需要。唐诗大多为格律诗,不仅要求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严格按照韵书押韵,而且还有平仄的要求,尤其是律诗,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即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
问者:贾老师,首先恭喜您的长篇小说《秦腔》在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中夺魁。获奖消息传来后,您最初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现在,您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答者:谢谢!获奖消息传来后,我当时说了四个字:天空晴朗!然后,我给自己收藏的佛像都上了一炷香,在我爸我妈的像前上了香,告诉了他们一声。因为,当初我写这部书的时候,我父亲去世了,我母亲还在世,我《秦腔>后记里还写过,我曾经给我父亲说过,我将来要写家族、写故
毋庸讳言,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多,效率低,师生共陷题海,乏味乏力。  重资料而轻教材。轻视教材,只讲其中与高考题联系紧密的内容。劣质辅导资料或套卷却满天飞,这些资料内容上大都无梯度、无新意,粗制滥造。大部分教师使用资料时不筛选,不分轻重缓急,盲目搞强化训练。资料把高一新生搞得晕头转向,因为从初中到高中存在很多知识的盲点和断层,有很多不衔接的地方。  重读写而轻听说。只重视“阅读”和“写作”训练而轻
考点解读:  正确使用成语,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固定考点。成语题的设题方式一般是辨析正误,题型为选择题。做好这类试题,一要注重平时积累,二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准确把握成语意义的方法,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了解试题设误类型,形成一定的解题技巧。  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①成语的意义、色彩与使用对象;②容易混淆成语的辨
一,现代诗歌中的“我”和“你”现象    “诗言志”,现代诗歌总是或借助形象含蓄地表达情意,或直抒胸臆。“我” (抒情主人公)和“你” (抒情对象)是诗歌所创造的主要形象。选人高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中,大都“我”“你”共存。苏教版的《发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啊,船长,我的船长哟!》《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致西伯利亚的囚徒》,人教版的《致青年公民》,直接在诗面上呈现了“我”和“你”。苏教版的
我读五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姓葛。他给我们讲苏东坡轶事的时候,在黑板上写下了苏小妹的诗:“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未流到腮边。”我们一致认为这句诗用在他脸上最合适。每天早晨他总是比我们来得早,花白的头发三七开,一丝不乱。爸爸说他以前是“右派”,现在平反了。这个“右派”很“坏”,逼我们把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背下来,尤其是古诗,必须背诵,打一个结,罚抄一遍。我背《登鹳鹊楼》因为紧张,打了三个结。回到家里,我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