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诺奖得主埃尔文·罗斯面对面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MA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3月,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尔文·罗斯教授的中国之行,受到经济学界、商界与媒体的热烈欢迎,同时也伴随着一些尴尬。3月20日,由《时代周报》主办,在佛山罗浮宫博览中心举行的“市场设计·中国机会”论坛上,罗斯围绕市场设计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及在中国的前景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他多次强调自己不是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对中国不太熟悉,但是总有人请他回答对当地城市有何印象,或是对这个城市的转型升级有何建议,也不乏与会嘉宾抛出美国对中国经济的制衡事件,请罗斯教授予以评判。埃尔文·罗斯不是美国政府相关工作人员,他的研究方向也不是大众所熟知的宏观经济,而是属于微观经济范畴,更确切地说是“资源配置与市场设计”。面对那些与他研究方向离题千里的问题,他显得有些局促,多次表示“回答这个问题有点勉为其难”。会产生这种略显尴尬的局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罗斯教授的市场设计理论在中国还非常陌生,人们并不太了解罗斯及其团队的研究成果会带来怎样的重大意义,尤其是还没有意识到其对中国商家会带来切切实实的影响,毕竟之前罗斯成功设计的择校匹配系统、肾脏捐赠系统等更多属于公共领域。
  也有兴趣做工程师
  2012年10月15日,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美国经济学家埃尔文·罗斯与罗伊德·沙普利因为在“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方面作出杰出贡献而共同分享该奖项。从这时开始,中国经济学界和媒体才有意识地频频介绍埃尔文·罗斯和他的市场设计理论。
  埃尔文·罗斯幽默热情且平易近人。他平时喜欢穿开领衬衫、牛仔裤、登山鞋,他的办公室里散乱地堆放着许多杂志,他是空手道名誉七段,他不是那种规规矩矩、严肃的知识分子。在得知获诺奖后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兴奋地说:“有人一大早从瑞典打来电话,他们花了很大力气才说服我这不是一个恶作剧电话。”他总是笑容满面,不笑时有些像乔布斯。在英国《卫报》的漫画里,罗斯和沙普利被描绘成猫在实验室里的老学究,突然有一天钻出来参加盛大的party,胡子上还挂着眼屎。在这次中国行旅程中,当他看到活动举办地环境优美时,主动提出来说这里很美,想留影纪念,并很开心地与周围的人合影。
  61岁的罗斯出生于美国一个犹太裔家庭,父母都是高中老师,他在20岁时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工程学学士学位,22岁时获得斯坦福大学运筹学硕士学位,一年后就攻下运筹学博士学位。罗斯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他在博弈论、应用数学、计算机领域都造诣颇深。令人惊讶的是,他在年轻时也有过短暂的叛逆期,高三时因为心生厌倦、缺乏动力而退学,后来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教授的建议下才重返校园。如果不是这种机缘,罗斯或许有可能成为一名工程师,也有可能成为像盖茨、埃里森、乔布斯一样退学的IT大佬,但他最后走上了学术之路。当本刊记者问他如果不做学术,最想从事的是哪个行业时,他笑着回答:“我原来也不是经济学家,我是学工程学的,后来工程学划入经济学领域,我就变成了一个经济学家,如果回答您的问题,我可能会做一个工程师。”其实,罗斯高中退学后并没有远离校园,他在哥伦比亚大学上一个工程类的周末班,其天赋被老师发现,于是直接申请就读哥伦比亚大学。
  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罗斯先后在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匹兹堡大学、哈佛大学任教。不过现在他已离开工作14年的哈佛大学(但仍是哈佛的荣誉教授),回到了母校斯坦福大学,在那里获得永久教职。其实,在哈佛执教期间,罗斯就在斯坦福担任客座教授,那里有他的研究团队。
  运筹学被认为是近代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最优方法的选择安排。罗斯所专注的是运筹学中的博弈论,但他不满足于纯理论的研究,“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研究如何利用数学的手段来让世界运转得更加流畅。”他认为经济学涉及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求自己的博士后或学生,在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同时,也要有兴趣研究经济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
  市场设计就在身边
  近年来备受争议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评选过程中,更注重经济学理论所带来的实际贡献。沙普利和罗斯便是这样的完美组合。比罗斯年长近30岁的沙普利是博弈论的具体化身,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了匹配理论,后来与大卫·盖尔发现了Gale-Shapley(G-S)算法,但他是个纯理论研究者。在得知获得诺奖后,他说:“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一名数学家,这个奖是给经济学的。我的人生中从来没有参加过经济方面的课程。”罗斯则在他的基础上,将抽象理论延伸至市场机构的实际设计,发展出一个新的经济学分支——市场设计。所谓市场设计,是指有供需交换需要,但无法用公开买卖或公开价格这一经济学的核心假设和原则的情形下(即“市场失灵”),寻求优化、稳定的解决方案。
  怎样来理解市场设计,罗斯用很浅显的话语来告诉中国读者:“市场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孩子要去不同的中学读书,年轻人要上大学,毕业之后还要看看有没有机会找到工作,到哪儿工作;雇主也要找员工,找应届生还是往届生;婚姻也是一样,不是你找一个人嫁了就行,还要看看他愿不愿意娶你。”许多市场往往非常复杂,即使你能买得起,也不是说你想要什么就能选择什么,因為你也是被选择的对象。
  一个市场能够正常运行需要具备三大特征:足够的厚度(聚集足够多的潜在买方和卖方);提供安全保障;克服市场厚度可能带来的阻塞(满足交易能够得到快速进行)。一旦市场因没有满足上述某一条件导致市场失灵时,就可以展开市场设计。在美国,罗斯和他的团队于上世纪90年代设计了针对美国医生的人才“清算中心”;21世纪头10年,罗斯解决了波士顿和纽约市高中入学择校的难题,其设计的新入学匹配系统让学生参与系统匹配的比率从66%上升至93%;2005年,他建立了新英格兰肾脏交换计划,即肾脏捐赠配对,并促成了200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活体肾脏捐赠澄清法案,挽救了无数生命。如今,罗斯正扩大器官移植的领域,不再局限于肾脏交换,还涉及已经逝去的捐赠人器官的获取和分配。   这里不得不提及罗斯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令人反感的经济活动。有些经济活动并不是人人都愿意进行的,即该活动是令人反感的,如同性婚姻、奴役、贷款利息等。其中有种情况是,一个经济活动本身不令人反感,可一旦加入价格因素就会导致人反感,比如有偿领养小孩、买卖器官等,这里涉及道德问题。罗斯想要表达的是,一个自由市场需要政府提供规章制度和体系来确保其得以自由运作。就像用器官交换方式取代器官买卖,也能够实现市场功能,但前提是美国立法规定不允许器官转移或者移植,却允许用于器官配对的捐献。“市场设计里面,市场参与者可以自由决定市场到底应该怎么去做,但是这些决定必须建立在市场抉择之上。”这就是说,市场设计是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它与中央集权市场、自由放任的市场是不同的,要进行市场设计必须赢得市场参与者的支持。
  在中山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亚东教授看来:“罗斯先生的贡献不仅仅是市场设计,还包括实驗经济学和博弈论。”他表示最尊崇和欣赏的市场设计理论当中的核心是“匹配”,其对中国经济的宏观设计有很多意义:“罗斯‘匹配’的思路第一是强调合作多赢,以合作来化解不同冲突的目标;第二强调‘匹配’的稳定和动态化,与各方利益的坚固优化为目标;第三强调各个利益主体的偏好以及偏好组合的这种序列使得系统性和个人的目标和利益都得到相对的优化。”中国的经适房、机动车牌摇号、跨省公共建设来自全国的收入分配等,都与“匹配”理论一脉相承。
  中国市场设计前景
  “中国是一个有趣的国家,很吸引我,中国有很多机会来实践我的市场设计理论。”至于市场设计在中国有哪些机会,具体体现在哪些行业,罗斯向记者提出了三点:一是高考录取,二是器官移植配对,三是劳动力配给问题。“现在很多人都抱怨他们很难找到工作,而雇主经常抱怨说不能得到理想的工人,这在美国是一个大问题,在中国也是一个大问题,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有前景的,就是帮助雇主和工人找到理想的配对。”这三类市场设计正是罗斯和他的团队已经做得很完善的地方。罗斯表示因为不是中国经济的专家,不能讲太多,但是认为中国有些机制与美国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比较相似,经验值得借鉴。
  细究之下,市场设计在中国的实际应用还可拓宽到更多领域,中国这一年来的几个热点问题似乎都可以用市场设计的方法来解决。比如拥堵的十一黄金周,可以设计一个全国著名景点与游客的匹配系统;汽车牌照的发放可以设计一个资源配置系统,让车牌照能合理快速地到达真正想要车牌照的人手中。最近香港实行奶粉“限购”措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也是如此,是不是可以设计一种匹配系统以替代简单的“限购”呢?但罗斯告诉记者,这不是市场设计所能解决的。“食品安全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这也是一个世界普遍的现象,比如欧洲出现马肉丑闻,很多人也对政府产生质疑。从我的角度来说,政府特别是农业方面的部门应该在这方面施加更多的干涉手段,因为食品跟其他一些商品还是不太一样的,消费者对它的要求很高,而且他们没有特别多的渠道能够获得特别理想的食品。”
  至于全民关注的房地产热点,作为美国经济学大师,罗斯屡屡被问到。这也是令罗斯感到尴尬的问题之一,“我确实不是一个房地产方面的专家”。对此他简单回应说:“中国的房价高涨未必完全由于泡沫的缘故,中国有些地方的房价高涨也是由于房屋供应短缺造成的。”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总有一些学者在唱衰经济,对此罗斯并不认同,“预测未来不是一件特别明智的事情,也不太好预测,可是我也不认为世界经济会陷入崩溃,可能有部分会陷入一种运转不良的状况,而且经济有很大一部分是依赖于金融市场的运转。”
  陆亚东认为,“罗斯的匹配理论在行业内有很好的前景,如二手房市场的匹配、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的匹配、老龄化社会的管理、制造业上下游的设计、战略新兴产业的制定等等。”可以说,市场设计在中国前景广阔,也许中国高校可以考虑将这一经济学分支纳入相关教学和研究范畴。对此,罗斯告诉本刊记者:“在工程学领域,中国非常强大,以我这种知识背景来做市场设计的话,适应中国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美国很多做市场设计的学生最后也不是留在大学工作,外面有很多公司雇用他们,像微软、谷歌、eBay、Facebook等。”当然,剩女问题也许能用市场设计的方法来解决。
其他文献
“每个人都对厌恶的现状总是有很多抱怨,可无论说什么都没有用,东京电力公司仍然把放射性污水排放到海水里。”  2013年8月20日,东京电力公司对外宣布,储存核废水的储水罐发生泄漏,约有300吨的放射性污水渗入地下,随地下水排入太平洋。自从7月份媒体曝光了福岛发生核污水泄漏事故以来,事态在不断地升级。8月底,日本政府表示将接管东京电力公司的部分业务,以应对事故的处理。从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
“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悠扬的惆怅之语,道出了久远的哀思。美貌多才的李夫人病后,一直不让汉武帝目睹自己的容颜,直至辞世,于是就有了这首汉武帝怀念早逝的李夫人之作。对最美容颜的缅怀,成为对一种审美意境的执着。   如今的美剧就像这个李夫人,喜欢在繁华处说再见,抵死不回头,令你怀念,又引起无限的遐思。由此,不由得会联想起美剧的取舍之道了。继一些美剧陆续消失之后,今年5月,已经连播了八
近几个月来,两栖攻击舰被媒体多次提起:法俄在制裁之下顺利移交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被西方媒体反复批评;美国海军“马金岛”号两栖攻击舰访港被解读为增强亚太军力之举;日本防相则反复提到要引进两栖攻击舰“加强西南诸岛防御”……一种两栖作战舰只,忽然就成了多家海军眼里的香饽饽,不得不让人惊讶现代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  由于吨位不小且具备巨大的飞行甲板,搭载各种军机的两栖攻击舰也常常被人们当做航空母舰的同类看待
两个智能手机上的失意者,终于抱团求生存了。微软9月3日宣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2014年第一季度收购将全部完成,微软将向诺基亚支付37.9亿欧元,此外还有16.5亿欧元用来购买专利资产。两个失意者的结合有意义吗?智能手机会从安卓和IOS双强对决变成三国演义吗?  微软必须出手  这次的收购确实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所谓情理之中,其实是微软不能承受失去诺基亚的代价,如果微软出品的Wind
早在17世纪,瑞典就已经率先在欧洲发行纸币,成为第一个使用纸币的欧洲国家,但这个科技发达的北欧之国却丝毫没有留恋这一传统,电子化支付逐渐成为瑞典人普遍的消费方式:只需装上一张信用卡,就几乎可以乘车、旅行、逛商场。该国目前正努力摆脱纸币现金,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现金国家。  给生活带来方便  现金使用率是瑞典将要告别纸币的最重要体现。根据世界央行的联盟组织国际结算银行统计,现金在瑞典经济中所占比
江南三月,莺飞草长。  今年3月20日,我发微信托一个初中同学送我的作品集给几个老师,其中包括我读“高四”时的语文老师赵聚宗先生。同学答,赵老师已经没法送了,他走了,2月份走的。我当时就像一根冰棍一样被冻住了。  对不起。我怎么迟了一个月才想起问候您。其实每一次回到家乡,都飘过要去看望您的念头,却因为贪玩聚会等等,从未成行。终于,就这么永远迟到了。从那天起,我都在想,得写一篇文章表达点什么,却一拖
一个14岁的女孩,小心翼翼地抱着一台台式电脑,非常吃力地走在城市的大街上,就这样熬了约四公里。快到家的时候,遇见一个乞讨的老婆婆,她费劲地将电脑放到地上,从衣兜里掏出一块钱,给了她。她身上一共有两块钱,是刚才给她这台旧电脑的姑姑让她坐公交车用的。为了省下一块钱车费,她选择了如来时一样的方式,走路。最终却将这一块钱给了出去。  这是真人真事。当年听外婆不经意讲述这件事的时候,心里一动。从此无法忘怀这
没有平型关大捷,没有百团大战,  没有游击战,也没有反“扫荡”。  台版教科书把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战完全抹杀。    是起义还是暴乱?  无论是台湾还是大陆,古代史由于较少牵涉当下,双方的叙述都有一种轻松感,甚至豪迈感。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从叙述历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双方的政治生态。  大陆和台湾在叙述中国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是在农民起义的评价上。台湾对于农民起义有种特别的敏感,基本上评价都是负
狱中的婚礼  登纪子与藤本两个人,一个是职业歌手,忙于各地演出;一个是学生领袖,忙于策划运动,因此轮到两个人终于能见上一面时,一般都到了午夜之后。即使难得与登纪子约会一次,只要朋友们一声招呼,藤本便可以将登纪子搁下说走就走。尽管登纪子常常被藤本的大男子作风弄哭,尽管藤本的忽冷忽热令登纪子感觉到这份爱如此游移不定,但骨子里所拥有的 “逆流而上”的性格,令她偏偏就对这样的男人着迷。  为了呼应巴黎的学
“工作”与“休息”,既是每位公民日常生活中缺一不可的两项基本生理需要,也是每个社会正常运转的两项基本社会活动环节。“工作”与“休息”是一对相反相成的矛盾,“休息”时间增多必然直接导致“工作”时间相对减少,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在处理“工作”与“休息”矛盾关系上,近13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曾出现值得人们关注研究的三种社会现象。  8小时工作制度的由来  19世纪80年代,美国芝加哥等地工人的日工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