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影响跳远助跑与起跳准确性的因素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vmg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前言
  在跳远技术的教学和训练中,踏板准确性是其中的难点,跳远运动员助跑踏板不准的情况是一个普遍的问题。据报道:世界水平男子跳远选手的踏板准确性为75%左右,而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踏板的成功率大大低于这个比例,一般在62%~67%之间,而初级运动员这一问题更为突出。据有关统计,中学学生在跳远中踏板失误率在44%左右。如果学生经常踏板不准会影响他们对跳远的学习和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跳远的准确性是跳远技术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中学部分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有关参数。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优秀跳远运动员提高助跑准确性的方法所进行的阐述、分析和总结。
  分析比较法:根据所查阅的文献,对跳远运动员的起跳的速度与准确性进行比较和分析。
  
  3分析与结果
  3.1影响跳远助跑与起跳准确性的因素
  3.1.1助跑的起动方式
  助跑的起动方式分为站立式和行进间两种,一般采用站立式起动技术较易使步点准确。有资料表明,全国几次重大比赛男子跳远中,站立式起动156次,成功124次,占总数的79%;而行进间起动的成功率只有55%。这是因为站立式起动技术容易控制身体的姿势,使双足站立距离、双膝关节弯屈角度、上体前倾角度等容易保持一致,从而使起动的蹬地力量、速度及步长增长的规律等保持稳定;行进间起动,虽然不如站立式起动容易控制身体姿势,但容易发挥出速度,动作放松且有弹性,有不少优秀的运动员喜欢采用这种方式起动。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起动方式,但是,在训练中不论采用何种起动技术,首先,在起动前几步应控制好步长、速度和蹬地力量,并保持一致;其次,必须严格控制起动时身体的姿势,最后随着助跑速度的稳步提高,速度和节奏越来越快,最后4~6步突出表现为保持适当步长的前提下,以加快步频的方法提高跑速,到起跳前两步达到“最大的可控速度”,同时也要使身体的重心向上、向前运动,有利于取得起跳的最佳效果。在训练中,我们可以采用先测定运动员实际起动步长,然后定格,画出每一个格的标记,让运动员控制好起动身体的姿势后,进行反复练习,此手段可在跑道上练习。
  3.1.2助跑的加速方式
  助跑加速的方式有两种,即平稳加速和积极加速。平稳加速方式的特点是开始阶段步频较慢,然后在逐渐加大步长或保持步长的基础上提高步频,最后几步保持步长,提高步频。它的加速时间较长,加速过程是逐渐均匀而平稳地进行。因此,跑的动作轻松、自然。积极加速方式的特点是步频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能够较早地摆脱静止状态,并获得较高的助跑速度。它的开始几步的助跑步长较短,步频较快,上体前倾也较大。这种助跑方式适合于绝对速度比较快的运动员。当今世界田坛优秀跳远选手大多采用这种方式,结合起动姿势,从起动姿势相对固定,加速的前几步与最后几步动作技术没有显著的改变,来提高助跑的准确性。
  3.1.3助跑的节奏
  节奏指的是一个动作所具有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助跑节奏也就是步长和步频在助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尽管世界优秀跳远运动员的助跑在启动方式、加速方式等方面各异,但其节奏,特别是最后几步的节奏却非常相似,即从启动开始后要逐渐加大步长和加快步频,到最后4~6步则主要是加快步频,同时尽量保持步长(略微缩短),而最后一步的节奏应达到最快。这是由于最后一步大腿抬得相对较低,步长也相对较短,而下压更积极和速度更快造成的,同时这也是在高速助跑中进行积极快速起跳的必备条件。因为只有起跳腿大腿快速下压,小腿积极快速后扒,才能保证起跳脚的后扒速度以接近身体重心前移速度踏在起跳板上,从而减少制动因素,做出积极有效的踏板动作。在我们的训练中,努力提高在保持步长不变或略微缩短的前提下加快步频的能力,是相当重要的。而我们的训练在这方面的能力还不够,在今后的训练中应加以注意和给予足够的重视。
  3.1.4助跑的速度
  助跑速度的快慢是影响跳远成绩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起跳前9~10米内的速度,越快跳远成绩越好。而绝对速度是助跑速度的基础,只有具备较高的绝对速度能力,才有相对较高的助跑速度,并能在达到较高的助跑速度情况下,留有一定的速度储备,使运动员可以从容地做出充分的起跳动作,这已被大量研究和实践所证明。当助跑的绝对速度快时,跳远成绩相对提高,即二者成正比关系。所以要提高跳远成绩,要从速度上去发展,速度有了提高,助跑速度也就更快,跳远成绩就能提高,说明助跑速度对跳远成绩影响较大。
  3.1.5助跑的距离
  在训练或比赛中跳远运动员经常会出现助跑距离过长或过短的情况,如果助跑距离过长,运动员往往在起跳前就达到了最高速度,而在助跑的最后几步速度受到损失。如果助跑距离过短,运动员在起跳时就发挥不出最大的速度。根据前人的科学研究,在跳远起跳前一瞬间,助跑速度每提高0.1m/s,跳远成绩将提高8~10cm,可见助跑速度和助跑距离的重要性。
  然而,在比赛中助跑距离受到比赛的气氛、场面、情绪、运动员助跑起动方式、身体状况、跑道、风向等因素影响。一般来说,在情绪高、身体状态好、顺风的情况下,助跑距离应增加20~40cm;反之,则助跑距离应缩短30~50cm。
  3.1.6助跑标志的设定
  标志的设定是为了更好地使运动员确定步数和距离,便于发挥自己的最好速度,一般在最后4~6步都设第二标志(也有运动员只设立一个标志)。设立标志,不仅使运动员好掌握前半节奏的助跑是否准确,还便于教师及时纠正运动员在助跑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运动员在练习时如果准确地踏上自己设定的标志物,心理和身体都会比较和谐,从而更好地发挥水平。相反,如果不在自己设定的标志物范围内,则不能及时调整步伐,从而跳不出好成绩。在训练中,要加强标志物的感受能力,时时注意。久而久之,标志物就可以帮助自己及时调整速度和步伐,从而为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3.1.7运动员的心理因素与外界环境因素
  助跑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离不开人的心理作用。激烈的竞争引起心情紧张,会破坏正常的技术动作。如助跑中怕犯规,就形成助跑过程中不自觉地缩短步幅或减慢助跑速度。当犯规后,向后移动标记,这时又会怕踏不上板,在无意识情况下,就不断加大步长,结果又形成犯规。反之,如果没踏上起跳板,向前移动标记,又怕跑过起跳板犯规,结果又缩小步长,仍然踏不上起跳板。这都是各种心理因素所导致的不良结果。
  外界因素主要指场地情况、风速、风向、气候变化、比赛规模、气氛、地理位置等,所有这些在一定情况下相当程度地影响着跳远的准确性。比如,从地理位置来看,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海拔高度使得运动员受的地球的引力大小不同。海拔高,引力小,跳起来就有一种轻盈的感觉,有助于提高移动速度。海拔低则相反。另外,高原气压低,空气密度小,故助跑的阻力减小,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就会提高,而助跑起跳的点没有变化,就很可能造成踏跳的误差。因此,在平时训练中,应多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进行训练。这样在比赛时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运动员都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尽快适应各种情境,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培养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保证助跑踏跳的准确性。
  3.2 提高助跑与起跳准确性的几种方法
  3.2.1提高助跑节奏的稳定性
  起跳前的助跑节奏是影响助跑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众多研究表明,正确的助跑技术,应在起跳前不改变运动员在跑动时形成的节奏和身体重心高度。若运动员身体发展均衡,应重点发展其薄弱的环节,而不应改变技术弥补身体素质的缺陷。这样虽可以提高助跑准确性,但总是因小失大,牺牲自身优势环节,最终将阻碍运动员成绩的进一步提高。因此,在训练中应做到速度与爆发力的平衡,身体素质与技术的平衡,以建立完整技术来提高助跑的准确性。
  3.2.2注重设定标志的训练
  从理论上分析,在助跑的最后6步设置海绵砖标志,对于初学者或助跑技术和心理稳定性较差的运动员来说,可以指示运动员着地的位置和提高运动员辨认与跳板之间距离的准确性,并帮助运动员记忆助跑时的肌肉感觉,从而有效地减少运动员最后几步的波动,使步长和步频更趋稳定。助跑过程可以分为起动姿势、加速方式和最后几步助跑节奏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最后几步助跑节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运动员是否准确、快速、有力地起跳。所以,最后几步的助跑节奏训练倍受重视。但最后几步的良好节奏是起动和加速阶段节奏稳定性的延续,因此助跑开始几步的节奏的好坏,是影响全程助跑节奏稳定的关键因素。所以,在开始进行海绵砖助跑节奏训练前和训练过程中,都应坚持开始几步的助跑步长的稳定性和加速过程中步长与步频的稳定性,从而建立起比较稳定的动力定型,为全程助跑节奏的稳定性奠定基础。因此,对初级运动员进行海绵砖标志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助跑步长与步频,从而提高运动员上板的准确性和成功率。
  3.2.3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运动员在比赛时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一是害怕犯规;二是助跑时眼睛盯着踏板;三是一心想取得好成绩,致使动作变形;四是受外界影响,情绪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比赛上。这几种心理状态都严重分散了运动员的注意力,影响了助跑与起跳的准确性。因此,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非常重要。
  
  4结论
  4.1在跳远中助跑速度是成绩的基础,而助跑的准确性是关键,应重视助跑速度和准确性的练习。
  4.2在跳远训练中强调助跑速度、助跑能力、准确性、起跳技术等因素协调发展,使之达到一个相对的动态平衡。[e]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实验中学 311100)
其他文献
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是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中有三位音乐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杰,对于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大师进行研究的著作与文章很
高一年级的化学在中学化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高一化学是学好整个高中化学的基础和前提。高一教材中的“物质的量”及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基础化学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的基础知识等内容既是中学化学中的重点知识,又是难点知识。因此,做好高一年化学与初中化学的衔接工作历来被大家所重视。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
一、依“纲”扣“本”,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大纲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生物课堂教学,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
“历史”科目作为实现中学基础教育任务的一门基础科目,同其它科目一样,其目的应该旨在为培养有思维、有见解、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基础。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得行家批评。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中学历史课中表现为学生对发现和提出问题有浓厚兴趣,对独立思维有快慰感,对独立解决问题有心情舒畅的满足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强烈兴趣,
期刊
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教学既有共性,又有较大区别。它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繁,教与学密切结合。要发挥体育教学的特色,只有构建和谐体育课,才能使体育教学实现育体、育心、育人的教学目标。本文仅从教师的角度对构建和谐体育课做如下探讨。    一、教师的良好形象是构建和谐体育课的基础    体育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精神面貌、工作作风、仪表、语言、示范动作等,无一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以体质教育和运动技术教育为核心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将得到改变,体育教学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纵观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经过十几年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学生,绝大部分走上社会后,既无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又无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学校体育的现实和终身体育的期望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
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生理发育不成熟,因此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柔韧性较好,但协调性较差,模仿动作就会产生很大的弹性,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要想上好体育课,取得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就需要体育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全部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使学生全身心地融于其中,进而掌握好知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有这样一个深刻的体会:如果在课堂上能够适时、准确无误地把学生的错误动作模仿出来
学院概况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是目前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中综合实力最强的艺术学院。学院现有艺术类本科专业5个,专业方向12个,艺术专业硕士点2个,下设6个教学系和若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