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教子主张谈起

来源 :共产党员·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2006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家训,起始于西周,发展于隋唐,在明清进一步完善。传统家训内容主要以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崇忠孝”为主。提起儒家,不能不提到它的创立者孔子。
  《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在你父亲那里得到过特别的教诲吗?”孔鲤回答说:“一日,父亲独立在庭院中静思,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诗》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诗》,无以言。我退而学《诗》。又一日,父亲又独立庭院中,我从旁走过,父亲问我学《礼》没有,我说没有。父亲说,不学《礼》,无以立。我退而学《礼》。”
  《诗》是指《诗经》。孔子生活的时代,掌握文字的只是上层社会的少数人,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朗朗上口的诗歌往往是文化传承的首选,《诗经》便是如此,它是知识和文化的代名词。《诗经》虽然是一部诗歌总集,但却以“经”的绝对权威存在于中国文明进程中,它的经学意义远大于它的文学意义。这也许是孔子让儿子学《诗经》的理由。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没有礼,就无法礼敬天神地;没有礼,就不能把人分为君臣上下的不同等级;没有礼,就不能分别家庭、亲戚的亲疏远近。礼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恪守既定的社会关系,也赋予他们一定的道德责任。如果人们都恪守这些关系,履行其道德责任,社会就稳定;反之,秩序受到破坏,社会便动荡不安。对礼的学习和实践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起码条件。他告诫自己的儿子说:“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教育,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史记》中记载七十七人。第二件事是周游列国,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主张。第三件事是晚年回到鲁国,整理古籍,传承文化。
  孔子以前有官学而无私学,孔子开创了私人聚徒讲学之先河,他和他的弟子们是以培养有学问有修养的人为首要任务。
  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施行“仁政”。主张“克己复礼”,遵守传统的等级制度;提出“正名”,君臣、父子,等级有序,各守名分,不得逾越;强调以“德”“礼”治国,施行“仁政”,以缓和社会矛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憧憬“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孔子首创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强调人生志向的重要性,强调“克己”“内省”等原则,以是否“知礼”作为人性善恶及道德评价的规范。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又“晚而喜易”。他的言行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相传为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几千年来,被国人奉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经”。
  孔子所处时代,正值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变革初期,宗族家长制走向崩溃。个体家庭制随着士、农、工、商社会分工的形成而迅速发展。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原来的旧礼乐文化走向衰落,旧道德体系走向崩溃,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立志于整顿自国至家的政治倫理纲常,重建礼乐文化。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孔子思想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统治阶层一致的信条,儒家思想走向了辉煌,历代帝王不断追谥加封孔子、普建文庙祭祀孔子,也不断加封孔子后代,优待孔子子孙。孔子子孙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继承发展弘扬孔子思想,重视教育,以儒家伦理严格要求自己,使孔氏家族成为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都较高的家族,被尊称为“天下第一家”。
其他文献
构建基于货车冲击试验数据的缓冲器修正模型模拟缓冲器动力学特性,该模型包含附加阻尼和黏滞摩擦;建立列车空气制动系统多参数数学简化模型表征重载列车空气制动特性;建立以缓冲
汪曾祺的文艺思想和审美意识是浸染、吸纳了丰富的西方文学的养分的,但他的创作和文论在总体上是典型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他晚年论文特别强调“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
本文简述了POS技术发展过程和特点,着重介绍了GPON的优点.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就餐排队的经历:当你兴致勃勃地来到一家餐厅就餐,却发现店内座满,门外坐着很多等待的顾客。然后,你不得不拿着店家给的排隊号码在外面等待呼叫,又不敢远离,怕万一错过了号码,还得再重新取号排队,使享受美味的好心情消磨殆尽。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样枯燥而无奈的排队方式正渐渐被一些美食APP软件改写。  下载体验一款名为“美味不用等”软件后,你会发现它不仅
本文叙述某通信卫星指挥中心强弱电(含消防)工程概况、调试作业指导意见、参考数据及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