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高校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它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影响很大。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借鉴西方先进教学经验,以课程设置改革为突破口,增加教学师生自主权,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攻坚难点,推广互动式讨论教学法。创造宽松、自由、和谐、快乐的高校教学生态环境。
【关键词】高校 课程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57-02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几乎是全民的共识。从高考模式到高校教学,其弊端已危及到了中国人才培养的根本质量问题。在科技信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国际融合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出类拔萃的特色人才,这一重大课题令人瞩目。目前,在高考环节终于看到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新突破,它预示着因材施教、多元化培养人才的方式正在萌芽。而在我国高校教学环节仍然墨守成规,与国外高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相比,无论课程设置或教学方法都显得呆板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优秀人才的成长。因此,呼吁对高校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改革应加大步伐,增加学校、教师、学生的自主权,营造宽松、弹性、快乐的教学生态环境,才能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对高等教育弊端的评述
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走过了国外上百年的历程,教育规模之大、培养人才之多,毋庸置疑,可谓成绩巨大。尤其在过去我国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教育强则国强”这是古今国人的共识。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与国际差距逐渐缩小、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已不能适应未来强国发展的需要。从“钱学森的追问”,到大批赴国外留学杰出人才的归来,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1.在学生的选拔环节,应试教育负担沉重,年复一年,恶性循环。让绝大多数师生、家长身心疲惫,深恶痛绝。“科举制”式的高考选拔方式,过早地掠夺了学生自然成长的天赋,从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尽管多年来想奋力改革,但现在依然进展缓慢,未能形成因材施教多元化的选拔体制。
2.在学生的培养环节,高校教学几十年一贯制,专业课程设置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管理行政化。在呆板、僵化的制度下,师生缺乏自由选择的空间,被动接受成为教学的常态。大学正在成为规模化经营的简单产品加工厂,培育创新特色人才的几率较低。尽管倡导素质教育理念,但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和以“师生为本”的宽松环境,素质教育仍处于“有形无实”的启蒙状态。
3.与国外高等教育先进模式相比,我国最缺乏的是未形成培养出类拔萃人才所需的优良教学生态环境。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原始森林之所以能生长出参天大树,就在于它有适合每一粒種子自由生长的空间和汲取丰富营养的环境。高校的教学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效果,在国外的高校教学中,师生课程互动选择的自由度可达70%,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快乐教育伴随着人才成长。而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师生课程互动选择的自由度不到20%,师生同属被动羔羊,关系淡漠,快乐教育的氛围极低。
坦率地讲,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严重阻碍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在已到了不改革难以发展的局面。在目前学生选拔和学生培养两大环节中,应该说高校在学生培养环节存在的弊端,其危害性更为严重、深刻和长远。因为,在大学4~5年的时间,是年轻人增长知识能力、塑造人生观的最关键阶段,如果这一特殊黄金成长期,高校未能给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良好成长环境,那么对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一定影响很大,更谈不上培养出类拔萃的创新人才了。所以,我们注重高等教育改革,其核心部分仍然是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关键则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二、课程设置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首要突破口
课程设置犹如高校教学改革放水养鱼的“阀门”,只要源头“活水”来“鱼儿”自然游起来。在讨论这么多年的高校教学改革中,往往把专业设置放在重要位置,以专业定课程,以严格教学管理来“管学生、管老师”,以此来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其结果适得其反,学生老师在“量身定做”的羁绊束缚下,使教学失去了活力。学生不愿学,老师被动讲,课堂教学无自由少快乐,气氛沉闷,何来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教学实践探索中,也出现了令教学管理者意想不到的现象,那就是很少的自由选修课,学生听课众多火爆,老师讲课激情四溢,课堂随时掌声响起,快乐教学洋溢校园,甚至有的学生只怕耽误选修课。深刻反思这一现象,绝非偶然,它既反映出学生对课程设置自由选择权的渴望,也反映出学生对强制性课程设置的压抑情绪,老师也有同样的感触。另外,在跟踪调查一些已工作的毕业生时,发现约有60%的人并不在意专业对口,而真正注重的是自己兴趣和特长的发挥;在谈到学校教学时,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老师。
反过来我们了解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大多实行学分制,专业只是一个发展方向。基础课、专业课、各种选修课琳琅满目,一般必修课所占比例较少,选修课所占比例较大。如美国倡导“通识教育”,在大学开设的课程中,规定必修课不得超过所学课程总量的1/3,其余2/3为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是学生、学术自由翱翔的天堂,尤其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周被称为是选课的“购物周”,学生享有选择课程的宽松环境,被允许有反复选择或退选的权利。日本倡导“综合性教学”,认为“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日本许多大学出现了文、理、工三方面的跨学科教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数学专业必修课只设5门,而选修课则有101门;物理学专业必修课只设9门,选修课则有72门;化学专业必修课设15门,选修课有34门。英国、德国高校也摈弃了过去专业过细、知识面过窄、只培养专业人才的传统模式,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向国际先进的文、理、工多科融合主流趋势靠近;法国大学本科四年的选修课比例也达到50%~60%,强调特色创新。
俗话说:“有对比才有借鉴。”中外大学虽然文化、制度等背景有所不同,但这都不是影响培养人才质量的直接原因,而我国高校教学与国外高校教学最大的差异之一是课程设置。由于国外高校课程设置必修课比例低选修课比例高,这就对学生的学习限制性低自由度高,给自主学习、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大,学生犹如畅游在大海里的鱼儿,可自由取食成长;同时,教师也接受学生的选择,优胜劣汰,不用扬鞭自奋蹄,必然教学相长。而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恰恰相反,必修课占到80%以上,而选修课仅占20%以下,这就对学生的学习限制性高自由度低,给自主学习、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小,学生犹如饲养在鱼缸里的鱼儿,不具备自由取食成长的环境;同样,教师也很少接受学生的选择,难以优胜劣汰,从而也就失去了竞争的活力,自然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此可见,高校课程设置对整个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可以说课程设置就是教学改革的第一“阀门”,如果不打开这个放水养鱼的阀门,其它任何改革措施都处于务虚状态,无法具体操作落实。只有以课程设置为首要突破口,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以此扩散推进,才会自然理顺教学关系,校园文化、学习氛围油然而生,制度建设、素质教育、特色人才培养,也就会顺理成章。真可谓只要源头“活水”来“鱼儿”自然游起来。
三、教学方法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攻坚难点
教学方法改革犹如谱写高校教学的新“乐章”,只有乐章优美,才能演奏出师生互动的精彩音乐会。许多人以为,教学方法是简单地技巧或形式,并不重要,其實这是肤浅幼稚的错误观点。恰好相反,教学方法不仅是一所学校风格、特色、教学水平等综合的显现,而且也最终决定着一种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
过去我们在讨论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异时,更多地是关注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忽视了教学方法。但当我国留学生从西方学成归来时,他们感觉中西方教学最大的差异,除课程设置之外就是教学方法了,可以说截然不同。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高高在上口若悬河,学生仰首在下洗耳恭听,老师“一灌到底”,学生全部收入“囊中”;师生很少互动,或许老师偶尔提问,师生也很少讨论,更无学生反驳辩论,师生自由平等交流的机会微乎其微,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学习和单向吸取知识的状态。而西方则完全不同,他们倡导的是互动式讨论教学法,老师讲课不拘于形式,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提问,再展开热烈的讨论、辩论,甚至挑战老师的权威,使学生在批判思维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课后更多地是写自己的体会,没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作业。接受过中西方教育的留学人员感触最深。著名大科学家钱学森曾讲过: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求学时,老师和学生自由的学术交流让他进步很快,特别是他与恩师冯•卡门的问题辩论,令他深刻难忘……。而钱学森的追问:我国“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应该说是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及教学法的最大质疑,改革势在必行。
纵观国外名牌大学,都有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独特教学方法,有些教授的教学方法甚至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引路作用。如英国牛津、剑桥大学教授,要求学生必须自己立论,进行辩论,显示独立观点;而美国大学教授则多召集互动式讨论会,或者采取小班授课,让学生展开挑战彼此、挑战教师,而不是盲目接受教师的观点。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指出:“中国记忆式、机械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比课程改革要难得多,因为对教师已有习惯的改变和增加培养新教职人员更困难一些”。俗话说“当局者谜,旁观者清”,多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来不认为教学方法对培养人才如此重要,甚至觉得是细节问题。现在随着中外大学交流的深入,我国的许多名校也越来越意识到教学方法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性。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已经开始教学方法改革试点项目,而且与西方名校合作起点较高。
但我国地方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却相对滞后,坐而论道者多,具体行动者少。究其原因:一是教学管理部门存在很大惰性,缺乏管理创新精神,认为采用“互动式讨论教学法”管理很复杂,不愿设计新的管理考核制度,甚至不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法;二是教师缺乏教学创新意识,知识老化,学习更新能力差,自身素质不适合新教学法的要求,也就不愿主动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习惯于得过且过。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笼罩下,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绝非易事,可能要比课程改革困难得多。尽管如此,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高校传统的“灌输式、添鸭式”教学法,必将被先进的“互动式讨论”教学法所替代,这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其实教学方法改革犹如谱写高校教学的新“乐章”,尽管难度较大,但对广大师生来说还是非常向往的,现在需要的是付诸行动。只要各部门合力协作,相互促进,积极行动起来,进行大胆地尝试,很快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谱写的“第一乐章”师生互动演奏成功,那么“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就会接踵而来……,高校教学的沉闷气氛就会被打破,和谐优美的教学乐章一定会层出不穷。
综上所述,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现在存在的弊端已难以适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中国作为世界大国要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培养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目标,也是与中国地位相适应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尽管涉及的方面很多,但高校教学改革仍然是重点。比较中西方高校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最大的差异。西方高校倡导的是开放、自由、以师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宽松、快乐、富有弹性,非常适合培养杰出的创新人才;而中国高校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科举”制度影响,教学固守以封闭、严管、知识记忆为核心的理念,教学环境严肃、沉闷、呆板,很难培养出思维活跃的创新人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要等待从上到下的制度变化,而是应该像当年的经济改革一样先开放搞活,从基本的教学环节入手,给师生教学自主权,尊重师生的自由选择,让他们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途径,用宽松、和谐、快乐的教学生态环境,孕育师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创新思维,这样中国高校在新世纪培养世界一流杰出人才的愿望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光礼.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发达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2 苏贵民.认识论视野中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
3 路四铭.学科制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09(9)
4 侯定凯.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演变[J].复旦教育论坛,2007(4)
【关键词】高校 课程 教学方法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3-0057-02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几乎是全民的共识。从高考模式到高校教学,其弊端已危及到了中国人才培养的根本质量问题。在科技信息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国际融合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出类拔萃的特色人才,这一重大课题令人瞩目。目前,在高考环节终于看到了高校自主招生的新突破,它预示着因材施教、多元化培养人才的方式正在萌芽。而在我国高校教学环节仍然墨守成规,与国外高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相比,无论课程设置或教学方法都显得呆板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优秀人才的成长。因此,呼吁对高校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改革应加大步伐,增加学校、教师、学生的自主权,营造宽松、弹性、快乐的教学生态环境,才能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一、对高等教育弊端的评述
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走过了国外上百年的历程,教育规模之大、培养人才之多,毋庸置疑,可谓成绩巨大。尤其在过去我国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对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引领作用,“教育强则国强”这是古今国人的共识。然而,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在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与国际差距逐渐缩小、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高等教育已不能适应未来强国发展的需要。从“钱学森的追问”,到大批赴国外留学杰出人才的归来,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1.在学生的选拔环节,应试教育负担沉重,年复一年,恶性循环。让绝大多数师生、家长身心疲惫,深恶痛绝。“科举制”式的高考选拔方式,过早地掠夺了学生自然成长的天赋,从而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尽管多年来想奋力改革,但现在依然进展缓慢,未能形成因材施教多元化的选拔体制。
2.在学生的培养环节,高校教学几十年一贯制,专业课程设置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管理行政化。在呆板、僵化的制度下,师生缺乏自由选择的空间,被动接受成为教学的常态。大学正在成为规模化经营的简单产品加工厂,培育创新特色人才的几率较低。尽管倡导素质教育理念,但因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和以“师生为本”的宽松环境,素质教育仍处于“有形无实”的启蒙状态。
3.与国外高等教育先进模式相比,我国最缺乏的是未形成培养出类拔萃人才所需的优良教学生态环境。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原始森林之所以能生长出参天大树,就在于它有适合每一粒種子自由生长的空间和汲取丰富营养的环境。高校的教学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培养人才的效果,在国外的高校教学中,师生课程互动选择的自由度可达70%,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快乐教育伴随着人才成长。而在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师生课程互动选择的自由度不到20%,师生同属被动羔羊,关系淡漠,快乐教育的氛围极低。
坦率地讲,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弊端严重阻碍了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现在已到了不改革难以发展的局面。在目前学生选拔和学生培养两大环节中,应该说高校在学生培养环节存在的弊端,其危害性更为严重、深刻和长远。因为,在大学4~5年的时间,是年轻人增长知识能力、塑造人生观的最关键阶段,如果这一特殊黄金成长期,高校未能给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良好成长环境,那么对所培养学生的质量一定影响很大,更谈不上培养出类拔萃的创新人才了。所以,我们注重高等教育改革,其核心部分仍然是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的关键则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二、课程设置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首要突破口
课程设置犹如高校教学改革放水养鱼的“阀门”,只要源头“活水”来“鱼儿”自然游起来。在讨论这么多年的高校教学改革中,往往把专业设置放在重要位置,以专业定课程,以严格教学管理来“管学生、管老师”,以此来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其结果适得其反,学生老师在“量身定做”的羁绊束缚下,使教学失去了活力。学生不愿学,老师被动讲,课堂教学无自由少快乐,气氛沉闷,何来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教学实践探索中,也出现了令教学管理者意想不到的现象,那就是很少的自由选修课,学生听课众多火爆,老师讲课激情四溢,课堂随时掌声响起,快乐教学洋溢校园,甚至有的学生只怕耽误选修课。深刻反思这一现象,绝非偶然,它既反映出学生对课程设置自由选择权的渴望,也反映出学生对强制性课程设置的压抑情绪,老师也有同样的感触。另外,在跟踪调查一些已工作的毕业生时,发现约有60%的人并不在意专业对口,而真正注重的是自己兴趣和特长的发挥;在谈到学校教学时,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自己喜欢的课程和老师。
反过来我们了解国外大学的课程设置情况,大多实行学分制,专业只是一个发展方向。基础课、专业课、各种选修课琳琅满目,一般必修课所占比例较少,选修课所占比例较大。如美国倡导“通识教育”,在大学开设的课程中,规定必修课不得超过所学课程总量的1/3,其余2/3为选修课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是学生、学术自由翱翔的天堂,尤其在新学期开学第一周被称为是选课的“购物周”,学生享有选择课程的宽松环境,被允许有反复选择或退选的权利。日本倡导“综合性教学”,认为“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日本许多大学出现了文、理、工三方面的跨学科教学,日本名古屋大学数学专业必修课只设5门,而选修课则有101门;物理学专业必修课只设9门,选修课则有72门;化学专业必修课设15门,选修课有34门。英国、德国高校也摈弃了过去专业过细、知识面过窄、只培养专业人才的传统模式,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向国际先进的文、理、工多科融合主流趋势靠近;法国大学本科四年的选修课比例也达到50%~60%,强调特色创新。
俗话说:“有对比才有借鉴。”中外大学虽然文化、制度等背景有所不同,但这都不是影响培养人才质量的直接原因,而我国高校教学与国外高校教学最大的差异之一是课程设置。由于国外高校课程设置必修课比例低选修课比例高,这就对学生的学习限制性低自由度高,给自主学习、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大,学生犹如畅游在大海里的鱼儿,可自由取食成长;同时,教师也接受学生的选择,优胜劣汰,不用扬鞭自奋蹄,必然教学相长。而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恰恰相反,必修课占到80%以上,而选修课仅占20%以下,这就对学生的学习限制性高自由度低,给自主学习、自由选择的空间很小,学生犹如饲养在鱼缸里的鱼儿,不具备自由取食成长的环境;同样,教师也很少接受学生的选择,难以优胜劣汰,从而也就失去了竞争的活力,自然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此可见,高校课程设置对整个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可以说课程设置就是教学改革的第一“阀门”,如果不打开这个放水养鱼的阀门,其它任何改革措施都处于务虚状态,无法具体操作落实。只有以课程设置为首要突破口,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以此扩散推进,才会自然理顺教学关系,校园文化、学习氛围油然而生,制度建设、素质教育、特色人才培养,也就会顺理成章。真可谓只要源头“活水”来“鱼儿”自然游起来。
三、教学方法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攻坚难点
教学方法改革犹如谱写高校教学的新“乐章”,只有乐章优美,才能演奏出师生互动的精彩音乐会。许多人以为,教学方法是简单地技巧或形式,并不重要,其實这是肤浅幼稚的错误观点。恰好相反,教学方法不仅是一所学校风格、特色、教学水平等综合的显现,而且也最终决定着一种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
过去我们在讨论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异时,更多地是关注制度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忽视了教学方法。但当我国留学生从西方学成归来时,他们感觉中西方教学最大的差异,除课程设置之外就是教学方法了,可以说截然不同。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高高在上口若悬河,学生仰首在下洗耳恭听,老师“一灌到底”,学生全部收入“囊中”;师生很少互动,或许老师偶尔提问,师生也很少讨论,更无学生反驳辩论,师生自由平等交流的机会微乎其微,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学习和单向吸取知识的状态。而西方则完全不同,他们倡导的是互动式讨论教学法,老师讲课不拘于形式,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提问,再展开热烈的讨论、辩论,甚至挑战老师的权威,使学生在批判思维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课后更多地是写自己的体会,没有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作业。接受过中西方教育的留学人员感触最深。著名大科学家钱学森曾讲过: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求学时,老师和学生自由的学术交流让他进步很快,特别是他与恩师冯•卡门的问题辩论,令他深刻难忘……。而钱学森的追问:我国“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应该说是对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及教学法的最大质疑,改革势在必行。
纵观国外名牌大学,都有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独特教学方法,有些教授的教学方法甚至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起到了关键性的引路作用。如英国牛津、剑桥大学教授,要求学生必须自己立论,进行辩论,显示独立观点;而美国大学教授则多召集互动式讨论会,或者采取小班授课,让学生展开挑战彼此、挑战教师,而不是盲目接受教师的观点。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曾指出:“中国记忆式、机械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比课程改革要难得多,因为对教师已有习惯的改变和增加培养新教职人员更困难一些”。俗话说“当局者谜,旁观者清”,多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从来不认为教学方法对培养人才如此重要,甚至觉得是细节问题。现在随着中外大学交流的深入,我国的许多名校也越来越意识到教学方法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性。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已经开始教学方法改革试点项目,而且与西方名校合作起点较高。
但我国地方高校教学方法改革却相对滞后,坐而论道者多,具体行动者少。究其原因:一是教学管理部门存在很大惰性,缺乏管理创新精神,认为采用“互动式讨论教学法”管理很复杂,不愿设计新的管理考核制度,甚至不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法;二是教师缺乏教学创新意识,知识老化,学习更新能力差,自身素质不适合新教学法的要求,也就不愿主动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习惯于得过且过。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笼罩下,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绝非易事,可能要比课程改革困难得多。尽管如此,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随着中国教育的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高校传统的“灌输式、添鸭式”教学法,必将被先进的“互动式讨论”教学法所替代,这是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其实教学方法改革犹如谱写高校教学的新“乐章”,尽管难度较大,但对广大师生来说还是非常向往的,现在需要的是付诸行动。只要各部门合力协作,相互促进,积极行动起来,进行大胆地尝试,很快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一旦谱写的“第一乐章”师生互动演奏成功,那么“第二乐章”、“第三乐章”就会接踵而来……,高校教学的沉闷气氛就会被打破,和谐优美的教学乐章一定会层出不穷。
综上所述,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现在存在的弊端已难以适应“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发展的需要,改革势在必行。中国作为世界大国要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培养世界一流的杰出人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目标,也是与中国地位相适应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改革尽管涉及的方面很多,但高校教学改革仍然是重点。比较中西方高校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是最大的差异。西方高校倡导的是开放、自由、以师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环境宽松、快乐、富有弹性,非常适合培养杰出的创新人才;而中国高校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科举”制度影响,教学固守以封闭、严管、知识记忆为核心的理念,教学环境严肃、沉闷、呆板,很难培养出思维活跃的创新人才。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要等待从上到下的制度变化,而是应该像当年的经济改革一样先开放搞活,从基本的教学环节入手,给师生教学自主权,尊重师生的自由选择,让他们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教学途径,用宽松、和谐、快乐的教学生态环境,孕育师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创新思维,这样中国高校在新世纪培养世界一流杰出人才的愿望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光礼.走向高等教育强国:发达国家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2 苏贵民.认识论视野中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
3 路四铭.学科制度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研究,2009(9)
4 侯定凯.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演变[J].复旦教育论坛,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