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0年的风雨,半个世纪历史境遇的跌宕起伏,战火、斗争、分离转眼都成为历练两人感情的磨刀石,让两个人的心更加澄明地相伴相依。他和妻子之间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甜言蜜语,有的只是革命的志同道合和心灵的默默相依。可分明,老人的举手投足都是浑然天成的呵护,水到渠成的爱意。
他,在“11·27”大屠杀中从渣滓洞死里逃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风风火火的热血青年。
她,是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是胸怀坦荡、热情奔放的窈窕淑女。
在重庆市总工会举办的周末职工交际舞会上,他第一次牵起她的手,滑向舞池。她活泼的笑容、随着舞步一颤一颤的小辫,深深烙印在他脑中。于是,这一曲“亦步亦趋”的舞步,一跳就是50载。
50年的风雨,半个世纪历史境遇的跌宕起伏,战火、斗争、分离转眼都成为历练两人感情的磨刀石,让两个人的心更加澄明地相伴相依。
2007年8月,和顺山庄老年公寓,当年的翩翩少年已是满脸沧桑的82岁老者,他就是孙重,其老伴陈洁也已75岁。
看见老伴坐在硬板床边,孙重赶紧说,坐这个椅子舒服些;老伴刚接受采访,他又端来一盅茶水递到老伴手里。他说,他和妻子之间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甜言蜜语,有的只是革命的志同道合和心灵的默默相依。可分明,老人的举手投足都是浑然天成的呵护,水到渠成的爱意。
遥想当年,志同道合结良缘……房子、家具都是单位提供的,但这并不妨碍两个人的幸福
解放前,孙重是重庆顺昌铁工厂的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为了放开手脚干革命,孙重把父母送到了武汉,却一直不敢提个人问题:他总怕自己有个闪失,害了妻子一辈子。
时间一晃就到了1954年,在重庆市总工会工作的孙重,在一次周末舞会上认识了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陈洁。陈洁的谈吐、文化品位、气质风度吸引了他。经过大半年的了解,孙重郑重地向陈洁表白:“我们可不可以一起安个家?”于是1956年,志同道合的两人喜结良缘。简单的手续、简单的仪式,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个屋檐下。房子、家具都是单位的,但这并不妨碍两个人的幸福。他们看重的是两个人心灵的契合:“不是住在一起就是婚姻,而是要有思想的共鸣、志趣的相投、责任的共担。”
因平时两人都要下厂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周末时,夫妻俩才能聚到一起。那时,陈洁最喜欢的就是逛商店买衣服。只要妻子要逛街,连等车都要看书的孙重定会放下手中的书本陪着妻子。不管逛多久,孙重从不抱怨,甘愿“跟班”提包。衣服好不好看,孙重会凭自己的感觉评价,但买与不买都是妻子自己说了算。孙重每个月都把工资悉数交给妻子,身上不留一分钱,只有要出远门,才向妻子打报告。这在当时成了单位公开的秘密。 “她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从不约束她。即使买错了,也不抱怨她花错了钱。夫妻之间不应该在金钱上斤斤计较。”
在孙重朴实的爱情观里一直认为,既然是夫妻,就是一个整体,对方快乐了,自己也就快乐了。妻子不是别人拽给自己的,而是自己找的,就有责任让她快乐。
自由、平等、民主是这个家最深厚的感情基础。在两人和谐甜蜜的生活中,爱情的结晶很快就来到这个家。随之而来的,却是20余年的政治旋涡,命运的拐点让两人的婚姻驶进了一片急流滩涂,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婚姻被无情地冲刷着。
面对左倾路线的错误打击,孙重在一浪又一浪的风浪面前,倔强地挺立
孙重和陈洁的婚姻,涤荡着历史的印记,它是一种同志式的大爱。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钢铁般的革命力量让他们没有时间卿卿我我、儿女情长,他们把爱化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精神力量。
1957年,时任重庆市建筑工会劳保部长的孙重在反右斗争中被下放到长寿湖农场劳动锻炼。他不得不离开妻子和才几个月大的女儿。
1958年,陈洁受到株连也被下放到南桐矿区青山乡锻炼。那时,陈洁已经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孙重回忆起这件事,至今充满着苦涩:“那个地方的条件比长寿湖差多了,她怀着孩子,在深山老林,和农民一样的吃住条件,甚至还要上山挖土、挑肥,我很牵挂她。”孙重唯一能表达对妻子的爱意和愧疚的方式就是,从重庆一直陪着妻子坐敞蓬货车去青山乡。分别后,一有时间他就写信给妻子打气:“我相信你,你是个能吃苦的人,这些困难你都能克服的。”
两地遥遥相隔,孙重再见到妻子,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
当妻子写信告诉他,第二个孩子还没来得及等她上产床就已生下时,孙重除了得子的高兴,更有深深的愧疚,在妻子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没能陪在身边。
于是,孙重向单位提出申请,希望把妻子、儿女迁往长寿湖。别人都笑他:“傻帽,下放锻炼能锻炼几年?好好的城市户口不要,全家跑到农村。”
孙重有他自己的想法,城市户口固然重要,但怎么也比不了家人团聚的恩爱和快乐,他需要妻子,妻子也需要他,家庭的温暖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可他哪里知道,长寿湖,他们一呆就是23年。
1959年元旦刚过,孙重收到一张纸条,单位决定撤掉他的干部职务,降低工资级别,开除党籍。晴天霹雳让孙重不堪重负,他心里满是憋屈。陈洁握着他的手说:“你这种人是不会反党反社会的。我不计较别人怎么说,总会有实事求是的一天。”妻子的信任和支持,让孙重从沉痛中恢复过来。在长寿湖狮子滩头,人们又看见两人“一下班,手牵手,街街走”的幸福背影。
当时,孙重是在长寿湖的岛内劳动,而妻子是在岛外劳动——养猪,最多一周能团聚一次。因为劳动量大,孙重怕妻子吃不消,就常摸黑划一个多小时的船,赶到妻子劳动的地方看望她,带她到外面吃好吃的。
生活是苦的,但时代的粗砺让孙重没有时间悲天悯人,他匆忙而倔强地挺立在一浪又一浪的风浪面前,等待它们平息。
“文革”到来,孙重从渣滓洞脱险的经历成为他沉重的包袱。他被安上了“叛徒”、“特务”、“漏划右派”三大罪名,陈洁也成了“叛徒老婆”。
夜深人静时,孙重时常回忆起他在渣滓洞脱险的经历。那个漆黑的晚上,敌人分别从窗口、门口等地方反复扫射了5次,他因为躺在床上,刚好躲过了枪口。眼看着牢友们倒下,他的心里填满了痛苦和仇恨。越狱时,因为他刚好跑在中间,幸运地再次和死神擦肩而过。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现在,孙重痛苦地闭上眼,他需要的仅仅是对他追求信仰事实的认可。
妻子告诉孙重,她被批斗了,造反派把她的双手扳到背后,揪着头发把她按在台上,威胁她:“你的男人是叛徒,你应该跟他划清界限,和他离婚。”陈洁倔强地说:“离婚可以,你们要拿出他是叛徒的证据!”
听到这里,孙重紧紧地把妻子拥入怀中。患难的夫妻,他们怎么能把彼此抛弃。怕妻子心里委屈,孙重千方百计开导妻子:“总有一天会还我们清白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
陈洁说,这辈子最让她感动的,莫过于孙重对她的信任,毫无条件、任何时候都有的信任。
在那个充斥着谎言的年代,这对并肩战斗、不弃不离的夫妻成为别人嫉妒的“靶子”。因为陈洁在岛外要负责销售鱼网,不免经常跟异性接触。于是关于陈洁的流言传得沸沸扬扬。有时候,是陈洁听到后委屈地跟丈夫诉苦,有时候,是孙重听到了当做笑谈摆给妻子听。流言四起的时候,连农场党委的同志都来找陈洁谈话,要她注意个人作风。好几次,好事者跑来跟孙重说,你妻子在外面跟其他人好上了,我亲眼看到的,你还不快去抓现行!孙重总是白对方一眼:“我自己的妻子我知道!”
一家团聚的时候,孙重拉着妻子的手到湖边散步,他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妻子:“你是什么样的人,我早就知道了。别人的用心我看得很清楚,你不要管别人怎么说,自己放开手脚干工作,我相信你!”陈洁说,这是孙重对她最大的爱护,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尊严和人格的最大尊重。
同志式的充满革命使命的爱情,一直紧紧地连着孙重和陈洁,让他们走过了时代的大风大雨。等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孙重和陈洁都已到了天命之年。
最美的夕阳,“和顺”的“山庄”,孙重总笑着说:“能为你分担,我干什么都不累。”
经受了逃亡、禁闭、批斗,九死一生的孙重和陈洁,如连理枝般更加紧密地生长在一起。
结婚26年之后,党中央平反了各种冤假错案,夫妻俩终于盼到了能天天相守的安静日子。三个孩子都在读大学,夫妻俩也调回了重庆市总工会,家安在牛角沱的单位宿舍。每逢周六,夫妻俩就亲亲热热手拉手到上清寺的向阳电影院看电影。“不管电影是什么内容,我们都看。这样的二人世界太难得了,我们只想安安静静地呆在一起。”孙重回忆起那时的时光,一脸的幸福。
1985年,孙重离休了。精力充沛的他,又当起了市工会机关老年体协的副会长,一时间老年体育活动被他搞得风风火火。
1993年,陈洁也退休了。在聊天中,陈洁听到朋友说“重庆太差劲了,连门铃都要从浙江买进”,她不以为然地说:“做门铃我们也行。”于是学过电工学的陈洁萌生了自己搞门铃厂的想法。
跟孙重提起这个想法后,孙重只是简洁地问陈洁:“你有把握吗?”陈洁点点头,这事就算通过了。而那时家里的经济不宽裕,甚至还借有外债。
陈洁只好向单位借来6万元钱作为门铃厂的启动资金。从门铃的设计、采购、销售全部由陈洁一手操持。
看老伴太辛苦,孙重主动陪陈洁去防盗门厂调研,大川防盗门厂、美心防盗门厂、巴蜀防盗门厂……一周内,孙重陪她走了个遍。那时,孙重身体状况很差,几乎每个月都要输水,可他很愿意为妻子做点什么。“其实门铃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什么也不懂,跟我一起出去,他也不会向对方提什么问题,他只是想陪着我,在精神上支持我。”陈洁十分动情地说。
一次,陈洁在外采购,加工厂通知材料用完,需要马上将门铃的电磁片送来。顶着火红的烈日,已经快70岁的孙重坐了半天时间的车,将材料拿到装配地点。晚上回家后,看到孙重疲惫的样子,陈洁很是心疼。这样的雪中送炭有过很多次,孙重却总笑着说:“能为你分担,我干什么都不累。”
门铃厂风风火火地搞起来了,还小有赢利。
因为一直住在单位的职工宿舍,地处主城,空气质量不好,孙重身体时常出现问题。5年前,已经77岁高龄的孙重又想到一个主意,希望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健康的养生环境。于是经过数次实地调研,孙重和老伴陈洁一起,创办了“和顺山庄”老年公寓。现在山庄已价值逾百万元。
在沙坪坝中梁镇毛山峡村的一个山林中,红墙褐瓦的山庄在绿色的掩映下,格外醒目。阳光、空气和水都洁净充足的山庄里,孙重和陈洁共同操持着:日常事务由陈洁打理,孙重则经常给入住的老人们讲一些养生的经验。
陈洁说,在山庄里,住了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妇,丈夫患上直肠癌,妻子陪着他在山庄里安静地疗养。清晨、黄昏都能看到老两口手拉手出去散步的情景。一个月下来,丈夫的癌细胞减少了15%。
“山庄是老人养生的地方,我更希望这里充满了爱,有爱就能创造奇迹。”孙重紧紧拉着老伴的手。
他,在“11·27”大屠杀中从渣滓洞死里逃生,是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仰者,风风火火的热血青年。
她,是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是胸怀坦荡、热情奔放的窈窕淑女。
在重庆市总工会举办的周末职工交际舞会上,他第一次牵起她的手,滑向舞池。她活泼的笑容、随着舞步一颤一颤的小辫,深深烙印在他脑中。于是,这一曲“亦步亦趋”的舞步,一跳就是50载。
50年的风雨,半个世纪历史境遇的跌宕起伏,战火、斗争、分离转眼都成为历练两人感情的磨刀石,让两个人的心更加澄明地相伴相依。
2007年8月,和顺山庄老年公寓,当年的翩翩少年已是满脸沧桑的82岁老者,他就是孙重,其老伴陈洁也已75岁。
看见老伴坐在硬板床边,孙重赶紧说,坐这个椅子舒服些;老伴刚接受采访,他又端来一盅茶水递到老伴手里。他说,他和妻子之间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甜言蜜语,有的只是革命的志同道合和心灵的默默相依。可分明,老人的举手投足都是浑然天成的呵护,水到渠成的爱意。
遥想当年,志同道合结良缘……房子、家具都是单位提供的,但这并不妨碍两个人的幸福
解放前,孙重是重庆顺昌铁工厂的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为了放开手脚干革命,孙重把父母送到了武汉,却一直不敢提个人问题:他总怕自己有个闪失,害了妻子一辈子。
时间一晃就到了1954年,在重庆市总工会工作的孙重,在一次周末舞会上认识了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陈洁。陈洁的谈吐、文化品位、气质风度吸引了他。经过大半年的了解,孙重郑重地向陈洁表白:“我们可不可以一起安个家?”于是1956年,志同道合的两人喜结良缘。简单的手续、简单的仪式,两个年轻人走到了一个屋檐下。房子、家具都是单位的,但这并不妨碍两个人的幸福。他们看重的是两个人心灵的契合:“不是住在一起就是婚姻,而是要有思想的共鸣、志趣的相投、责任的共担。”
因平时两人都要下厂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周末时,夫妻俩才能聚到一起。那时,陈洁最喜欢的就是逛商店买衣服。只要妻子要逛街,连等车都要看书的孙重定会放下手中的书本陪着妻子。不管逛多久,孙重从不抱怨,甘愿“跟班”提包。衣服好不好看,孙重会凭自己的感觉评价,但买与不买都是妻子自己说了算。孙重每个月都把工资悉数交给妻子,身上不留一分钱,只有要出远门,才向妻子打报告。这在当时成了单位公开的秘密。 “她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从不约束她。即使买错了,也不抱怨她花错了钱。夫妻之间不应该在金钱上斤斤计较。”
在孙重朴实的爱情观里一直认为,既然是夫妻,就是一个整体,对方快乐了,自己也就快乐了。妻子不是别人拽给自己的,而是自己找的,就有责任让她快乐。
自由、平等、民主是这个家最深厚的感情基础。在两人和谐甜蜜的生活中,爱情的结晶很快就来到这个家。随之而来的,却是20余年的政治旋涡,命运的拐点让两人的婚姻驶进了一片急流滩涂,在巨大的历史洪流中,婚姻被无情地冲刷着。
面对左倾路线的错误打击,孙重在一浪又一浪的风浪面前,倔强地挺立
孙重和陈洁的婚姻,涤荡着历史的印记,它是一种同志式的大爱。在那个狂飙突进的年代,钢铁般的革命力量让他们没有时间卿卿我我、儿女情长,他们把爱化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精神力量。
1957年,时任重庆市建筑工会劳保部长的孙重在反右斗争中被下放到长寿湖农场劳动锻炼。他不得不离开妻子和才几个月大的女儿。
1958年,陈洁受到株连也被下放到南桐矿区青山乡锻炼。那时,陈洁已经怀上了第二个孩子。孙重回忆起这件事,至今充满着苦涩:“那个地方的条件比长寿湖差多了,她怀着孩子,在深山老林,和农民一样的吃住条件,甚至还要上山挖土、挑肥,我很牵挂她。”孙重唯一能表达对妻子的爱意和愧疚的方式就是,从重庆一直陪着妻子坐敞蓬货车去青山乡。分别后,一有时间他就写信给妻子打气:“我相信你,你是个能吃苦的人,这些困难你都能克服的。”
两地遥遥相隔,孙重再见到妻子,已经是一年以后的事。
当妻子写信告诉他,第二个孩子还没来得及等她上产床就已生下时,孙重除了得子的高兴,更有深深的愧疚,在妻子最需要他的时候,他没能陪在身边。
于是,孙重向单位提出申请,希望把妻子、儿女迁往长寿湖。别人都笑他:“傻帽,下放锻炼能锻炼几年?好好的城市户口不要,全家跑到农村。”
孙重有他自己的想法,城市户口固然重要,但怎么也比不了家人团聚的恩爱和快乐,他需要妻子,妻子也需要他,家庭的温暖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可他哪里知道,长寿湖,他们一呆就是23年。
1959年元旦刚过,孙重收到一张纸条,单位决定撤掉他的干部职务,降低工资级别,开除党籍。晴天霹雳让孙重不堪重负,他心里满是憋屈。陈洁握着他的手说:“你这种人是不会反党反社会的。我不计较别人怎么说,总会有实事求是的一天。”妻子的信任和支持,让孙重从沉痛中恢复过来。在长寿湖狮子滩头,人们又看见两人“一下班,手牵手,街街走”的幸福背影。
当时,孙重是在长寿湖的岛内劳动,而妻子是在岛外劳动——养猪,最多一周能团聚一次。因为劳动量大,孙重怕妻子吃不消,就常摸黑划一个多小时的船,赶到妻子劳动的地方看望她,带她到外面吃好吃的。
生活是苦的,但时代的粗砺让孙重没有时间悲天悯人,他匆忙而倔强地挺立在一浪又一浪的风浪面前,等待它们平息。
“文革”到来,孙重从渣滓洞脱险的经历成为他沉重的包袱。他被安上了“叛徒”、“特务”、“漏划右派”三大罪名,陈洁也成了“叛徒老婆”。
夜深人静时,孙重时常回忆起他在渣滓洞脱险的经历。那个漆黑的晚上,敌人分别从窗口、门口等地方反复扫射了5次,他因为躺在床上,刚好躲过了枪口。眼看着牢友们倒下,他的心里填满了痛苦和仇恨。越狱时,因为他刚好跑在中间,幸运地再次和死神擦肩而过。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现在,孙重痛苦地闭上眼,他需要的仅仅是对他追求信仰事实的认可。
妻子告诉孙重,她被批斗了,造反派把她的双手扳到背后,揪着头发把她按在台上,威胁她:“你的男人是叛徒,你应该跟他划清界限,和他离婚。”陈洁倔强地说:“离婚可以,你们要拿出他是叛徒的证据!”
听到这里,孙重紧紧地把妻子拥入怀中。患难的夫妻,他们怎么能把彼此抛弃。怕妻子心里委屈,孙重千方百计开导妻子:“总有一天会还我们清白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
陈洁说,这辈子最让她感动的,莫过于孙重对她的信任,毫无条件、任何时候都有的信任。
在那个充斥着谎言的年代,这对并肩战斗、不弃不离的夫妻成为别人嫉妒的“靶子”。因为陈洁在岛外要负责销售鱼网,不免经常跟异性接触。于是关于陈洁的流言传得沸沸扬扬。有时候,是陈洁听到后委屈地跟丈夫诉苦,有时候,是孙重听到了当做笑谈摆给妻子听。流言四起的时候,连农场党委的同志都来找陈洁谈话,要她注意个人作风。好几次,好事者跑来跟孙重说,你妻子在外面跟其他人好上了,我亲眼看到的,你还不快去抓现行!孙重总是白对方一眼:“我自己的妻子我知道!”
一家团聚的时候,孙重拉着妻子的手到湖边散步,他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妻子:“你是什么样的人,我早就知道了。别人的用心我看得很清楚,你不要管别人怎么说,自己放开手脚干工作,我相信你!”陈洁说,这是孙重对她最大的爱护,这是一个丈夫对妻子尊严和人格的最大尊重。
同志式的充满革命使命的爱情,一直紧紧地连着孙重和陈洁,让他们走过了时代的大风大雨。等到“春风又绿江南岸”时,孙重和陈洁都已到了天命之年。
最美的夕阳,“和顺”的“山庄”,孙重总笑着说:“能为你分担,我干什么都不累。”
经受了逃亡、禁闭、批斗,九死一生的孙重和陈洁,如连理枝般更加紧密地生长在一起。
结婚26年之后,党中央平反了各种冤假错案,夫妻俩终于盼到了能天天相守的安静日子。三个孩子都在读大学,夫妻俩也调回了重庆市总工会,家安在牛角沱的单位宿舍。每逢周六,夫妻俩就亲亲热热手拉手到上清寺的向阳电影院看电影。“不管电影是什么内容,我们都看。这样的二人世界太难得了,我们只想安安静静地呆在一起。”孙重回忆起那时的时光,一脸的幸福。
1985年,孙重离休了。精力充沛的他,又当起了市工会机关老年体协的副会长,一时间老年体育活动被他搞得风风火火。
1993年,陈洁也退休了。在聊天中,陈洁听到朋友说“重庆太差劲了,连门铃都要从浙江买进”,她不以为然地说:“做门铃我们也行。”于是学过电工学的陈洁萌生了自己搞门铃厂的想法。
跟孙重提起这个想法后,孙重只是简洁地问陈洁:“你有把握吗?”陈洁点点头,这事就算通过了。而那时家里的经济不宽裕,甚至还借有外债。
陈洁只好向单位借来6万元钱作为门铃厂的启动资金。从门铃的设计、采购、销售全部由陈洁一手操持。
看老伴太辛苦,孙重主动陪陈洁去防盗门厂调研,大川防盗门厂、美心防盗门厂、巴蜀防盗门厂……一周内,孙重陪她走了个遍。那时,孙重身体状况很差,几乎每个月都要输水,可他很愿意为妻子做点什么。“其实门铃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什么也不懂,跟我一起出去,他也不会向对方提什么问题,他只是想陪着我,在精神上支持我。”陈洁十分动情地说。
一次,陈洁在外采购,加工厂通知材料用完,需要马上将门铃的电磁片送来。顶着火红的烈日,已经快70岁的孙重坐了半天时间的车,将材料拿到装配地点。晚上回家后,看到孙重疲惫的样子,陈洁很是心疼。这样的雪中送炭有过很多次,孙重却总笑着说:“能为你分担,我干什么都不累。”
门铃厂风风火火地搞起来了,还小有赢利。
因为一直住在单位的职工宿舍,地处主城,空气质量不好,孙重身体时常出现问题。5年前,已经77岁高龄的孙重又想到一个主意,希望给老年人提供一个健康的养生环境。于是经过数次实地调研,孙重和老伴陈洁一起,创办了“和顺山庄”老年公寓。现在山庄已价值逾百万元。
在沙坪坝中梁镇毛山峡村的一个山林中,红墙褐瓦的山庄在绿色的掩映下,格外醒目。阳光、空气和水都洁净充足的山庄里,孙重和陈洁共同操持着:日常事务由陈洁打理,孙重则经常给入住的老人们讲一些养生的经验。
陈洁说,在山庄里,住了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妇,丈夫患上直肠癌,妻子陪着他在山庄里安静地疗养。清晨、黄昏都能看到老两口手拉手出去散步的情景。一个月下来,丈夫的癌细胞减少了15%。
“山庄是老人养生的地方,我更希望这里充满了爱,有爱就能创造奇迹。”孙重紧紧拉着老伴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