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型课堂的课型建构

来源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yuny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用型课堂以语言为中介,以言语为对象,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探讨言和意的内在关系以及生成、转换的过程和规律,并通过具体语境中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语用型课堂的建构是对语文课程观的坚守和响应,是对儿童言语学习规律的尊重和顺应,是对语文教学异化的反思与调整。在遵循“言意互转”的言语发展心理机制基础上,可以构建以主带辅型、随课微写型、思辨探究型、主题活动型等基本课型。
  【关键词】语用型课堂;课型建构;核心素养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积弊颇多,语文教学被异化的现象依然见之于当今的语文课堂,如目标被无限夸大,内容被无限扩充,本体被不断虚化等。很多语文教师在“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等方面缺乏明确的态度意识和积极的行为改变。语文究竟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旗帜鲜明地给出了回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告诉我们,语文是一门关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而不是一门关涉历史知识、政治思想、科学知识的学科。既然关涉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那么,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应是语文学科的任务,提高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应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目标。
  一、语文教学亟须构建语用型课堂
  何谓语用型课堂?语用型课堂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核心目标,突出语言文字运用的语文阅读课堂。它以语言为中介,以言语为对象,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境,探讨言和意的内在关系以及生成、转换的过程和规律,并通过具体语境中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发展。
  (一)语用型课堂的建构是对语文课程观的坚守和响应
  语用型课堂是关涉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和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其载体是语言文字,其探讨的焦点是运用。它从说写者和听读者的不同角度以及相互关系上,研究人们的言语行为,包括特定语境下的言语理解和言语表达。它让我们认识到语文教学就是一种言语行为的教学,研究在一定情境中如何理解,如何表达,如何提高学生的言语智慧。以语用学的视角去观照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能让我们厘清语文教学的本质,更容易发觉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内部规律。语用型课堂的提出和建构以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观作为理论背景,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进一步廓清了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其任务是促进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核心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这是对语文课程观的坚守和响应。语用型课堂的建构能有效地坚定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让语文教学回归自身,从源头出发,实现语文教育的本原意义,这将有利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二)语用型课堂的建构是对儿童言语学习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的颁布,从国家层面上回答了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语文必须做出自己的学科贡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语文核心素养概括为语言运用与建构、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并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运用与建构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语用型课堂的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研究和建构语用型课堂无疑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在语用型课堂中,我们遵循语感心理机制,构建教学行为,把言语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策略,将学生置于语言的“原野”上,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践平台,在听说读写思评中培养他们的言语智慧。这是对儿童言语学习规律的尊重和顺应。从这个角度上讲,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开展语用型教学,建构语用型课堂,是一条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三)语用型课堂的建构是对语文教学异化的反思与调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语用型课堂的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对语用学理论的学习和吸收,促进语文教师进一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深化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认识,夯实理论基础,获取丰富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师立足课堂实践,积极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基于语用视角合理制訂教学目标,研究教学内容;能基于不同文体,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提升语文教学质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研究和实践能促进教师养成教育反思的习惯,培养鲜明的问题意识,促使教师及时捕捉反思对象,通过广泛的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反思,形成自己的教育专业理念、专业思想、专业风格,造就一批科研型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二、语用型课堂的基本课型
  如何构建有效的语用型课堂?我们在遵循“会意—识言—迁移—类化—创造”的范式基础上,构建了以下四类基本的课型。
  (一)以主带辅型
  以主带辅型即以教材文本为主,以其他文本为辅,组成一个群文阅读课型。这种课型主要是基于认知科学中“迁移”和“类化”的学习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课型。其核心有两点,一是找到读写主题,二是找到适合的辅文。读写主题可以从教材文本的文体特征、观点立意、言语特色、表达策略等不同的角度来选取,选取的时候要基于文本自身特点、单元导读要求以及对整个学段语用目标的整体化、序列化的综合思考。辅文要基于教材文本在教材系统中的功能定位来选取。王荣生教授指出,教材文本类型和功能主要定位在“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通俗地讲,就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篇目,其功能是让学生“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如果将教材文本功能定位于此,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对原著评价的文章或者是经典的文本原著。“例文”的功能相当于“例子”,为诗文和诗文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提供例证。把教材文本功能定位在“例文”,其目的是使读写知识得以感性显现,由篇到类,让学生获取必要的读写知识。这时,辅文可以选取一些与文本教材具有“共同法则”或“共同样式”的文本。“样本”的“样”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教材中的“样”来自学生学习过程中实际遇到的困难。把教材文本功能定位在“样本”,其目的是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读文、作文的方法。这时的辅文选取主要是为学生提供知识运用的迁移场。“用件”是把文本作为提供信息资源的工具,其实质是提供信息、介绍资料,使学生更加了解所讲的事物。把教材文本功能定位在“用件”,其要点在于运用语用知识,其辅文可以是一些适合这一语用知识运用的文本。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为例。这一篇课文按照以往的教学,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人物形象,教師主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感受谭千秋老师“大爱无私、恪尽职守”的崇高师德。但在语用型课堂中,我们通过以主带辅,实现了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转变。
  1.基于文本确定读写主题
  教师介绍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
  2.选取阅读材料
  课内阅读材料(主):课文对地震到来前、到来时以及到来后的环境描写;在谭千秋老师殉职后,救援人员、被救学生以及身边同事说的话。
  课外阅读材料(辅):关于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知识文,谈歌的微型小说《桥》片段、《黄河的主人》片段。(选文中均有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内容)
  3.教学大致流程
  (1)感受人物形象,引发学习疑问
  ①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的姿势》。教师在完成字词教学一般任务的基础上,学生交流读后感及对人物的看法。
  ② 学生思考:课文如何表现谭千秋老师的人物形象?
  (2)体悟表达方法,感受表达效果
  ① 引入知识,明确方法:教师出示关于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知识文,学生朗读。
  ② 学生再读课文,圈画课文中有关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句段,交流阅读感受。
  ③ 探讨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引入课外阅读,类化读写经验
  ① 学生阅读《桥》片段,说说片段中的环境描写在推动故事发展、渲染环境氛围以及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② 学生阅读《黄河的主人》片段,分别说说黄河浊浪排空以及乘客谈笑风生的片段在突出艄公特点方面的作用。
  (4)迁移读写方法,强化语用实践
  ① 教师出示运动会比赛中一段只有正面描写运动员的片段,引导学生适当加入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并说说加入后的作用。
  ② 学生小结,谈收获。
  以上的教学课型,以表达主题为核心,以课内阅读为主,以课外阅读为辅,把课文作为一个例子,通过阅读领悟、迁移类化、实践运用等途径,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环境描写和侧面描写,领悟了其作用,掌握了其方法,培育了言语智能。以主带辅的课型也实现了“理解本位”向“表达本位”的转型。
  (二)随课微写型
  近几年来,随课微写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随课是指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相机完成当堂写作;微写是指当堂小练笔,以片段为主,动笔时间较短。随课微写是基于每一课的写作特点,选取有价值的练写点,即时练写,针对性、指向性更强,目的性也更强。随课微写将写作技能训练融入日常的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对阅读教学内容大胆取舍,在整体把握、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找到恰当的训练点,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进行练读或练说的活动。
  以北师大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鸟儿的侦查报告》一课为例,很多教师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环保,于是在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圈画词句,体悟感受,基本体现以“内容为本位”,指向读懂课文。《鸟儿的侦查报告》的教学价值在哪儿?站在语文的角度上,显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懂得环保的重要性,更在于让学生通过学习和迁移,体悟内化侦查报告这一类实用文体的写作结构。因此,教师将课堂由原来的“内容本位”转化为“表达本位”,设计随课微写的课型。
  1.读报告,知结构
  ① 教师在大屏显示鸟儿的侦查报告一。学生自读思考:不同颜色的段落分别写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
  ② 学生总结第一份报告的结构:现状、原因、后果。
  ③ 教师引导学生快速浏览后三份报告。学生思考:后三份有写到这三方面的内容吗?
  ④ 学生总结侦查报告的共同结构:现状、原因、后果。
  2.说环境,用结构
  鸟儿的四份侦察报告,展现了四个破坏环境、威胁鸟儿生存的情景。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破坏环境的情况还有哪些?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现状、原因、后果三个方面交流。
  3.写报告,互点评
  ① 教师在大屏出示:根据你找到的资料,确定一个主题,把现状、原因、后果等内容描写清楚。
  ②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报告,师生相互点评修改。
  这堂课一改以往的课型,大胆取舍,积极转型,充分彰显了语文教材的例子功能,而其理念支撑便是语用。随课微写的每一课都挖掘一个写作的点,指导学生模仿写作,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较好地实现了读写知识的有效迁移,长此以往,对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大有裨益,也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有效补充。
  (三)思辨探究型
  思辨探究型的语文课堂旨在架构一种新的读书姿态——思辨,着眼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批判性思维的培育,通过提出观点、质疑反思、分析批判等,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建构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维的积极语用能力。思辨性阅读的实质就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在对话中理解、反思与断言。要建立真正的对话关系,须有两个要素,一是清晰的理解,二是理性的评价[1]。在思辨性阅读中,学生基于文本事实生发疑问,形成认识的冲突是思辨的基础;通过寻找相应的证据进行分析与论证,辩驳与评估,找寻文本中的因果逻辑是思辨的关键。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课为例。课文作者通过《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介绍,告诉我们这是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很多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内容以及书中蕴含的道理。这样的教学仅仅立足内容的获取,只起到了一个引子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我们可以开发一个思辨探究型的课型,以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同时激发学生阅读此书的兴趣。
  1.引发疑问,激发阅读兴趣
  ① 为什么这本书是男孩子必读的书?   ② 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2.整體默读,解决课始问题
  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3.思辨探究,发表独立观点
  ① 讨论:对于“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女孩子要不要读?为什么?请你结合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了解以及生活实际,发表你的观点。你觉得课文的题目是否恰当?
  ② 你是怎么评价鲁滨孙这个人物的?请你为鲁滨孙写一段“人物小传”。
  ③ 《鲁滨孙漂流记》是一本畅销小说,请你为这本书写一篇导读,让更多的人喜欢读这本书。
  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读懂了课文的内容,知晓了《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的内容以及书中蕴含的道理,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找寻课文中的因果逻辑,进行思辨探究、辩驳评估,基于独立思考发表独立的观点,走出了“共性表达”的窠臼,走向心智释放的积极语用表达,培育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批判思维。
  (四)主题活动型
  简单地说,主题活动就是在语用型课堂中设计一个合适的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阅读、表达等语用实践活动,从而获得言语能力的生长。主题活动型课堂关键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语用训练点来整合阅读和表达的全过程。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在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主题活动型课堂。
  1.活动话题
  烟台是一座旅游城市,前来游览的人络绎不绝。如果请你当导游,你想怎么向游客介绍烟台的海呢?请选择某一个季节的海来介绍,可以适当加入自己收集的资料。
  2.学生准备
  ① 自主阅读课文,说说烟台的海在每个季节的特点。
  ② 探讨:要当好导游,就要向游客介绍这个季节海的特点。你觉得在介绍时,哪些词句是不可缺少的?为什么?
  ③ 你课外还收集了哪些关于烟台的海的资料?你觉得哪些资料可以补充进去,为什么?
  ④ 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导游语言介绍要注意什么?怎样做才能吸引游客?
  ⑤ 同桌相互练习准备,并提出建议。
  3.开展活动
  ① 模拟情境,指名上台交流。
  ② 相互评议,鼓励点拨。
  要当好导游并不容易。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把握不同季节烟台的海的特点,还要进行反复的朗读,积累课文的语言。这是基于主题活动的语言输入。要当好导游,还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因此要注意导游词的语言特点,做到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吸引力,特别是要介绍这个季节海的特点。这就需要学生进行语言的加工和选择,进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这样的主题活动,融阅读和表达于一体,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语用型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应该在以提高学生言语智慧为价值取向的目标旨归下,遵循言意互转的言语发展心理机制,不断地实践探索,开发更多的高效课型,以促进学生言语能力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党绪.思辨性阅读:在事实、逻辑与情理的纠结中突围——《沙威,沙威》的教学及反思[J].语文学习,2016(9):44-50.
其他文献
本文在调查县域河湖水功能区的废污水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性分析,判别对饮用水源构成直接或潜在威胁的排污口,明确入河污染物主要来源,根据水功能区类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前期与老年期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出两者重要的危险因素,为防治脑卒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把869例45岁以上脑卒中患者分老年期与老年前期两组,对比分析
 实验动物所携带的寄生虫和其它微生物常可通过引起动物疾病、损害和死亡而影响动物实验。由于寄生虫感染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通常较低,特别是自然感染寄生虫对实验动物各系
【摘要】目前,小学英语文本阅读教学主要存在阅读过程套路化、阅读主体偏离化、阅读活动过难化三个问题。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侃侃而谈,神采飞扬,学生却似听非听,甚至从课堂教学中“游离”出来,做暂时的“课间休息”。针对上述问题,小学英语文本阅读教学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文本教学应突显语篇的功能,注重教学的趣味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适时搭建适当的支架,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
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简述了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对翻译可接受性的影响,从语言角度看,英语的形合法与汉语的意合法,英汉互译时信息焦点的位移,不同语言具体某一方面编码能力
在BOT模式项目融资过程的资源和利益分配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该过程中项目所在国与私营合同商之间、项目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行为,以保证BOT形式下项目融资成功,从而实现互利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的《春江花月夜》,内容丰富,景、理、情水乳交融,美不胜收,是进行语文美育的优秀素材。教师从审美心理入手,从审美感知、审
武器系统生存能力模型分析;用幂指数法评估压制火炮的火力压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