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bin05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基础》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抽象,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学生在学习《机械基础》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的特点、构建方法以及实施步骤,为提高《机械基础》的教学效率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机械基础》 任务驱动法
  一、学生在学习《机械基础》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基础差
  职业学校的优质生源少,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学生不能掌握专业课的知识,更不会利用课后时间去复习所学知识。很多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不够,只是依靠有限的课堂45分钟去学习。
  2.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
  部分学生从思想上就不重视专业课的学习,惰性较强,学习自觉性差,学习目标不明确,不求上进,作业抄袭现象比较严重。
  3.学习方法不正确
  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专业课时,大多数学生以记忆为主,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点。平时,学生也不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对专业知识缺乏感性认识,更不用说理论联系实际了。
  二、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的特点
  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遵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的思路。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创造了以学定教、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笔者发现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勤学善思、自主学习、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快乐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的构建
  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教师以设计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任务之中,让学生以分组完成任务的形式去探究那些知识点。这样,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自主学习和团结协作的能力,也培养了自主思考、主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意识,使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了理论知识。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就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通过师生间的一系列互动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和训练技能。
  四、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的实施
  《机械基础》的内容理论性较强,虽然学生能通过记忆法记住知识点,但是效果不佳。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点,笔者把任务驱动法引入《机械基础》的教学中,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以《机械基础》中铰链四杆机构的教学为例,笔者谈几点具体的做法。
  本次课通过任务引入、提出任务、任务研究、任务实施、任务总结、任务反馈、任务拓展七个步骤,将任务引领下的教学方式与探究性的学习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分组探究,进行自主学习,最终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掌握了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熟悉了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的判断条件,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课前师生准备
  学生先做好预习,完成学案的课前尝试;教师提前准备好课件、学案,制作好铰链四杆机构模型。
  (二)学习活动的开展
  1.任务引入
  笔者先用动画演示曲柄摇杆机构、普通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的工作过程,让学生通过分析三种机构的运动特点,自己总结归纳出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断方法,即根据机构中两个连架杆的运动情况判别机构的类型。动画演示既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任务
  笔者布置本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组装铰链四杆机构。学生根据图纸要求,用螺栓和螺母依次将四个杆件首尾相连,组装完成铰链四杆机构。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建立机械意识,以思维理念的变化架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任务研究
  学生通过学习,应能根据铰链四杆机构中各构件的相对长度及选取不同的机架来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这一过程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这样避免了枯燥抽象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任务实施
  笔者布置了五个教学任务:测量四根杆件的长度;判断杆件的长度关系;组装铰链四杆机构,判断机架、连架杆、连杆的长度与所取机架之间的关系;判别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的形成条件;改变某一根杆件的长度,试重新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来组装铰链四杆机构模型,观察两个连架杆的运动情况,从而判别铰链四杆机构的类型。最后,在笔者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铰链四杆机构类型的判别方法,即杆长、条件、最短杆条件。这样,通过为学生创设条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了。
  5.任务总结
  教师启发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必要时,教师再补充强调本次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6.任务反馈
  教师应检查学生本次课的知识掌握情况,一方面,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7.任务拓展
  任务拓展主要靠布置学生课后作业来实现,目的在于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探索创新,升华思维。
  任务驱动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蕴藏在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组探究来完成一个个学习任务,从而逐步掌握知识点。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突出交流沟通与合作,着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因材施教真正落到实处,体现了“做中学、学中教”的教学理念,使每个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张渚中等专业学校)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