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f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便成了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利用课堂教会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进行创新学习,学会做人。
  关键词:课堂 创新学习 素质教育 创新型人才
  
  教育的基本职能不仅是传授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做人,也就是要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便成了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利用课堂,教会学生如何培养创新精神,进行创新学习。
  所谓“创新学习”,指的是在学习过程中以每一个知识点为例,不依循常规,不迷信权威,而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用旧知获取新知,结合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细心论证,标新立异,在求异思维中内化知识,敢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主张、新思路、新设计、新方法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创新指的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问题的发现,创新方法、创新技能的应用,创新情感的投入和创新人格的形成。创新学习的实质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是人生价值观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一、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过程中,学生拥有一个和谐、融洽而自由的课堂氛围是益于培养创新思维的。因为中学生正处于“花”样的年龄,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兴趣广泛,想象丰富,敢于向困难挑战。在这个年龄时期,教师要利用课堂机会积极引导,使学生的活跃思维和聪明才智更多的利用到对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对新生事物的探索中去,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调控,自由探讨,自由争论,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中,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动机。这样的课堂才更利于学生张开想象和思维的翅膀,达到创新的目的。
  
  二、利用课堂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只有有了创新的热情,才能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意识和思维,才能进一步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在和谐、自由、发展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大胆求异,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通过问题激发其主动求知、大胆求新、求异,磨砺其创新意志,激励其成功之处,激发其创新热情,培养其创新精神。孟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没有坚强的创新意志,就会知难而退,一事无成。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和挫折,坚持不懈奋力拼搏的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其创新精神,激发其创新热情的目的。
  
  三、利用课堂,以点带面,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
  
  社会建设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教育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重要而紧迫的使命,让部分学生的成功成为其他学生的榜样,以点带面,激励更多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创新意识的激发是释放其创新潜能的基础和前提,只有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热情和动力。没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是谈不上创新的。所以我们教师就要合理利用课堂,以点带面,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今天,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创新教育的观点,还教育本身的规律性于教育教学之中,用更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授之以鱼一餐之用,授之以渔享受终生”。我们要以最高的效率掌握更多的知识,开发更深的思维,培养更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创新的快乐,真正的体会到陶行知先生这句话的内涵:“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公共教育权力正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一元权力在纵横两个方向发生下放和延伸。教育公共性内涵也在此情况下发生转变,由传统的强调国家性和社会本位性、统一性、绝对平等性转变为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兼顾社会和个体利益、多元性和有机平等性。  关键词:公共教育权力 教育公共性 内涵    现在世界各国普遍发生着公共教育权力的变迁。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目的:观察针刺、饮食运动干预联合用于糖尿病前期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2020年2月医院收治的79例糖尿病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措施分成观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入,科学探究课逐渐为广大师生所重视,然而科学探究课时间不够是探究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探究课上不完的原因很大部分在于教育工作者对探究课本身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因而从选择探究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做好课前准备、加强教师指导、制定有效的教阿学策略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把握 科学探究课 时间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式
摘 要:远程教育的本质是教师“教”的行为与学习者“学”的行为的相对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使学习者取得有效的学习效果,远程教学必须进行“教”与“学”的再度整合。从远程教学系统的角度看,远程教学的核心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因此,整合的对象应该为学习材料,难点在于如何把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本文首先解决了为什么要进行整合的问题,然后分析了整合认识上的误区,并着重阐述了整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本文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就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作了阐述。 This article aims at how the middle and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have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是目前二语/外语教学界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途径。本文对任务型教学法作了简要阐述,并重点探讨了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处理好的两个关系:完成任务与学习语言之间的关系;任务的难度和语言的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原则。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 任务设计 设计原则    1 任务型教学法的定义、特点及作用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二
摘 要:本文从教学行为的转变、教材的“活用”、指导学生的学三个方面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以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反思 转变观念 “用活”教材    我通过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以求与同行共勉。    一、教学中转变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摘 要: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准确生动,通俗易懂,更要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具有吸引力。教学中应注意严格使用科学的语言;努力使用赞赏性的鼓励语言;适时适当地运用幽默语言;巧妙借助无声化的目光语言;还应充分利用灵活性的肢体语言;适时地利用生动形象的类比语言。  关键词:科学的语言 鼓励的语言 幽默的语言 目光的语言 肢体的语言 类比的语言    “语言”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基础,是师生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