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lix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体育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一种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评价,对学生智力、体力和处世能力的发展都有基础性的支持作用。那么,在体育课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一、认识自我,树立信念
  学生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常常在坚持与退缩间徘徊。越是成绩差的学生越认为自己能力不行,莫名产生一种恐惧感,而越是恐惧就越不积极练习,就越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问题。这样的恶性循环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致使他们常常逃避某项运动。
  因此,在制定目标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给予学生信心,不论遇到多大的阻力都应始终保持自信,坚信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帮助学生树立“我确实能行”的信念。
  二、耐心教育,树立目标
  在体育课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氛围,多鼓励、表扬学生,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每时每刻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愉快的活动中逐渐树立起自信心。在体育课中会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且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也应该采取不同的鼓励方法。如在教学前滚翻中,学生第一次练习失败后,一般会产生挫败感,此时教师应先表扬他在练习中的亮点,然后再让学生正视失败的原因。这样学生很快会调整自己的失落情绪,重新树立信心,大大提高练习的热情,并能主动地向自己的新目标努力。
  三、展示优势,树立信心
  现在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学生成功,但他们对别人的评价极为敏感,一旦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伤害,就会产生自卑和自负心理。其实,每个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自我塑造、自我肯定,并通过自我鉴赏达到被人赏识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自尊心,正确全面地评价学生,特别要努力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他们展示自己优势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如在每一节课的学习中,笔者都会给学生留出展示自我的时间,通过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四、因材施教,树立榜样
  利用学生的优秀表现树立榜样,是解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因为学生的个性差异、身体条件、兴趣爱好、技术技能不同,所以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欲望也不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分在一组,以创造性学习为主,教师为他们设立较高的发展性目标,让这部分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获得自我满足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体育、更加自信;体育成绩及素质中等的学生分为一组,教师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只要有信心,就会取得成功;体育成绩及素质弱的学生分为一组,教师可以设置简单的模仿练习,让学生从中找到规律,只要学生取得了进步,教师就给予肯定,让他们树立信心。通过这样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有效地避免了“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广大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树立学校体育为学生终身服务的思想和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运动,在锻炼中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增强自信。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职业技术学校)
其他文献
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数学教师,既要具备学科的专业素质,又要具备教师的专业素质;既是学科知识的专家,又是学科教学的专家,更是育人的专家。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具备以下五种素质:  一、数学教师应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  在中小学中,数学课通常是课时最多的学科,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批改作业和试卷,以致忽略了锻炼身体。其实,如果教师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那么很难有余力去做其他的事情,所以,数学教师应经常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