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地图建设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e27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会展专业为例,基于课程地图建设调研的过程了解会展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从而得知从事会展行业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并通过毕业生和在职人员的问卷调研进一步检验其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合理性,找出现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并设计出较为合理的会展本科专业课程地图构架,供相关院校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课程地图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体系
  一、引言
  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以课程规划指引学生未来升学和就业的发展方向,是为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与未来职涯选择的关联,明确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规划,其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大学之后有学习的整体方向,并且提供学生规划四年修课的参考,进而改善学生的学习成就与提高学习兴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较强的学科,其课程地图的建设意义重大。
  二、课程地图设计思路与调研
  会展专业课程地图的设计要基于行业的需求和岗位能力进行,以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为导出专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并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形成课程体系,最终完成课程地图建设。因此,首先必须通过调研了解会展行业人才需求层次,并通过行业人事方面获知岗位能力。
  (一)调研基本情况:基于应用型会展专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当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为此,专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活动,具体包括:(1)以会议形式开展企业会展专业人才座谈,了解会展企业核心诉求;(2)以访谈形式开展会展企业经理访谈,了解会展企业高端人才需求;(3)以网络文本形式开展会展企业相关岗位能力描述高频统计,了解核心能力需求;(4)以问卷形式针对实习生、毕业生和企业开展调查,检验人才培养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5)通过毕业生回访和国内外相关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统计,了解当前课程设置的不足,并结合地方需求创造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以上工作的开展,对企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此基础上使课程地图的设计有据可循。在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未来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二)调研结果分析:根据调研情况,总结出会展行业需求,确定会展专业人才定位,其中会展行业需求包括会展企业岗位需求、人才需求和行业标准。会展专业人才定位包括人才培养规格、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结果分析:1.行业需求大量的企业访谈与问卷调查显示,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海口、三亚等二三线城市,会展行业仍然保持一定增速,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同时人才供给与人才培养是短板。企业访谈情况:针对国内10家会展相关企业的访谈情况显示,具备沟通能力、营销能力、策划和执行能力的人才最紧缺。问卷调查情况:针对本次课程地图设计的总体目标,会展专业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的问卷调查,于2016年11月1-10日以实地走访访谈、网上发放等形式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143份,回收率为95.3%。经检查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形成有效问卷137份,有效率为91.3%。主要信息摘录如下:针对会展企业的人才需求,就受访企业人才需求方面而言,42.11%的企业存在人才紧张现象,42.11%的企业有长期稳定的需求。受访企业对人才的学历要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学历,占总比例的47.37%,其次是大专学历,占总比例的36.84%。受访企业的人才来源,主要是行业内人才流动,占总比例的52.63%,其次是招聘会,占总比例的26.32%。通过分析会展企业的人才缺口,最紧缺的人才为会展策划师,占到总比例的57.89%,其次是展台设计师(31.58%)、会展销售人员(31.58%)和项目经理(31.58%)。为全面把握国内重点会展企业人才需求的岗位特征,针对前程无忧、智联招聘、58同城等大型综合招聘网站的会展企业各岗位人才需求,重点了解各岗位的职位描述,从而把握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人才认定标准。此次调研共涉及北京、上海、广州及海口共计20家大中型会展企业,对不同岗位抓取的岗位描述文本进行高频归纳分析得出岗位要求包括市场营销、媒体整合、新媒体运营、方案策划、文书文案、品牌推广与宣传、项目协调与执行、财务预算与报价、公关与沟通等方面。
  2.人才定位根据企业及招聘网站的人才岗位需求,大致可以将会展从业人员分为四类:科研人才、统筹管理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和会展支持性人才。四类人才呈金字塔型分布,即科研人才需求相对较少,会展辅助与支持性人才需求最大。科研人才即从事会展相关课题的研究者,一般以高校教师和协会研究人員为主;会展统筹管理人才主要指具备项目统筹管理、协调与应急公关等经验型的人才,这部分人才必须精通和熟悉大型展会及活动的操办流程,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是会展业的最高从业人员;会展辅助性人才是指精通展会设计、策划、营销、文案的专业性人才,属于专业技能型人才;会展支持性人才是指能为大型展会提供布置、搭建、翻译、旅游接待、会务接待的专业性人才。结合企业需求,认为我校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培养的会展核心人才应是具备行业核心能力(策划、设计、营销),兼具管理执行知识(统筹、协调、公关)的会展中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
  (三)能力识别与检验:1.专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为了培养行业需求的人才,需要明确不同岗位和层次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针对企业,在以访谈和会展沙龙形式的讨论中,重点对企业提及的人才能力加以识别、归纳和整理,并与各大招聘网站收集的不同岗位要求加以比对,从而形成行业对会展人才能力的认知,包括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专业基本素养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软件应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为策划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执行能力。
  2.能力检验。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利用“人才识别”工作所获取的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设计调查问卷,面向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和实习生及企业工作人员进行发放,以期对“人才识别”中的能力进行检验,进一步确认行业对会展人才能力的需求。由此可得,会展公司最看重的能力为组织与管理能力(73.68%)和创新能力(73.68%),其次为沟通能力(68.42%)。在面向实习生与毕业生的调查问卷中,分别调查学生对会展行业基本素养和核心能力重要性的评价。根据调查显示,基本素养方面,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执行能力得到较高的评价,专业核心能力方面,现场统筹能力、营销能力、基本服务技能获得较高的评价。广泛调研国内外相关院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同时结合海南省会展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基本确立我校会展人才培养定位。   三、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由企业调研与访谈及各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用人来看,目前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问题1:人才培養方案的设计相对于行业市场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差距,尤其体现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包括开设课程、开设时间、实习实践、第二课堂等都存在着不合理性。问题2:开设的课程并未达到市场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效果,比如:沟通管理课程并未达到学生应该具备的沟通技巧;计算机应用课程因其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和实验软件的限制并未涉及展会活动具体应用软件的使用;市场营销对新媒体营销的应用能力的介绍寥寥无几;活动策划课程对文案的规范化、活动创意开发的欠缺及展示设计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等都未达到市场应用的实际要求。问题3:课程内容相对于行业市场发展所需要的技能而言比较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先进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互联网平台技术、新媒体营销等被广泛应用于会展活动的各方面,而教材内容还来不及更新,尽管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涉及相关知识,但只是轻描淡写掠过而已,没有系统性。因此,所教授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导致毕业生在从事相关岗位时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
  (二)建议:在今后学生的培养方面,应以市场岗位为导向,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清晰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在专业培养上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加强学习能力、语言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及核心专业技能即策划、设计、营销、统筹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养。这不仅仅需要在课程方面加以改进,还需要结合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课程实践等形式达到市场企业的要求。其次,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建立“官产学研”协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多轮驱动机制,结合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特征,重视以“项目带动”的方式创新课堂教学。同时,对教师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让教师到企业挂职,提高行业企业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注重教师继续教育,尤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掌握。此外,引进企业高管作为特聘讲师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开设讲座,进行教学,甚至项目合作开发,与市场无缝对接。
  四、基于课程地图的会展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针对以上调研资料,得出三亚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地图课程设计的基本架构:人才培养(成才结构)、职业成长规划、考级考证通道及学科竞赛共四大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基本素养和核心技能;基本素养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根据这些能力的培养进行相应的课程设计和学期的安排。核心技能包括策划能力、设计能力、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并根据相应的能力进行课程设计,但同时课程设计应该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的学科优势,因此,会展专业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开设三个方向课程(会议会奖类课程、婚庆旅游类课程和体育赛事类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取向进行课程选择,同时为地方紧缺人才提供支撑。专业课程实践体系分别设在大一的认知实习(2周)、大三第一学期的课程实习(6-8个月)、大四的毕业实习(2-3个月),通过企业参观、活动服务、项目参与、顶岗实践、工作对接等全方位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与应用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同时课程体系的设计包括职业成长规划、考级考证通道及学科竞赛三个辅助模块,在此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成才结构示意图、职业导航图、考级考证导航图及学科竞赛导航图四个导航图,实现市场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巩建闽.台湾高校课程地图对大陆课程地图发展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05).
  [2]周素萍.基于课程地图的开放大学专业建设——以信用管理专业为例[J].天津电大学报,2013(2).
其他文献
摘 要: 今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法律形式固化了南京大屠杀历史。《决定》的出台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充分的法理依据,符合国际惯例。本文就国家公祭日的内涵,以及设立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做出解析。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死难者 历史记忆 国家公祭  今年2月27日,对于每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遇难者遗属
在当代,许多人画敦煌,画克孜尔。邢斯恬作品却让我眼前一亮,她画出了肃穆背后的生机和梦幻世界的活泼,把久远的题材注入了现代意味。尤其是用色,当色不依附于形,或虽附于形却非物本来的颜色时,画面会活起来,这就是写意的魅力。千百年前,画工刚完成的壁画要比今天艳亮。时间让颜色褪了火,变得古雅而深沉。灰色世界的微妙正是万千菩提的庄严,形式语言的探索也延续着对佛陀的新认知。  看得出斯恬心怀敬畏,也下过苦功。控
摘要 《罗拉快跑》采用一系列形式快感,三个相互解构的情节走向和情节链中互相颠覆分解的内部元素,成功地将故事、叙事、游戏结合起来,在镜头处理上的薛戏节奏感、全知视点和主观视点的交叉,主题表现中解构化的情节、奇观性的细节、疏离后的价值及其反秩序的倾向性使《罗拉快跑》在表达人文内涵上具有典型的后现代文化特质,在一个表面荒诞的情节层面下传递出对时空和生死的质疑和反思,在游戏化的叙事风格和荒诞,怪异的情节段
摘 要: 基于网络的学习平台是互联网与教育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功能是辅助课堂教学,为教育教学带来新的变革。本文以“演示文稿的修饰”为例,在学习通平台上建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学习通呈现教学资源,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部分的教学设计,使教与学形成互动,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构建可以将学习通广泛运用于其他课堂教学的模型。  关键词: 学习通 翻转课堂 教学设计  2018年8月20日,中国互联
摘 要: 为进一步了解宁波市高职高专院校党校建设情况,课题组选取7所宁波市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研和访谈,发现师生对党校整体评价较高、学员学习成效良好等亮点,但也存在学员选拔方式以智育为主、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等问题,针对问题探索实施“七大教学模式”“六大课程体系”“六大考核标准”“三大管理机制”以促进高校党校建设。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党校建设  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抓好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是
摘 要: 通过对“石氏庄园”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详细阐述,了解国家级传统村落大七村“石氏庄园”的概况,探寻“石氏庄园”极具丰富的建筑艺术、物质精神、历史文化价值,形成“四个以”的石氏庄园空间文化保护和发展框架思路,打造“四个相结合”的庄園文化保护发展新策略新方法,解决“空心村”“村落经济发展滞缓”和“文化保护不足”的问题,增强对“石氏庄园”和乡土庄园文化的保护性和发展性
一、引言    如今,电影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随着电影DVD版本的普及,人们更可以在家里随时享受高质量的影音,学生老师们对电影的喜爱,使得英语电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进大学英语课堂据了解,大多数学生都有在英语视听课上观看DVD英语电影的经历,而他们的观看方式也大致相同,即简单的“播放一观看”模式学生们大部分表示喜欢在视听课上看英语电影,但是也有学生认为看英语电影对他们的英语水平提高帮助甚微。那么
摘 要: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摇篮。科技在改变人类生活的同时,给如今大学课堂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将分心的学生拉回课堂,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有关“评介”,从个性化学习、学习游戏化、面向未来、知识更新及数据挖掘等五个方面着眼,提出改革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思路和见解,用科技打动分心的学生,让学生重新专注于课堂。  关键词: 科技 高等教育 个性化学习 教学模式 数据挖掘  高校一直是科技变革和
摘 要: 英国女作家帕特·巴克的《重生》通过描述主人公里弗斯(Rivers)等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爱丁堡克莱格洛克哈特(Craiglockhart)精神病院中的经历,突出反映了父性的缺失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影响。巴克独创了“链条式父亲”这一颇具意味的父亲形象,以“代理父亲”为主旨进一步论述扩充了西方追寻父亲的文学命题。本文着眼于分析父性缺席的影响,以在战争中罹患精神病的军官们对其心理医生里弗斯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天津地区为例,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来津人员对家乡语言的使用现状和认同感。研究发现,大部分人对方言的掌握程度和熟练度并没有明显下滑的趋势,只是受外在条件的制约而不能使用方言。同时在老、中、青三代人中,青年人对家乡语言的认同感最强,中年人次之,老年人最弱,但在公共场合青年人对方言的出现却持无所谓的态度。本文结合年龄段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方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