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教学环境、模式、观念、方法及学习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是改进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需要,也是改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需要。
1.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现数学对象。
传统教学中主要是靠教师讲解分析数学知识,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数学,但是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还得看个人的潜质和能力。数学研究的是变量之间的关系,明明变量是可以变化的,可是到学生那里它就是不变的。原因是教师难以讲清楚变量的关系,学生难以理解变量的关系。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变量可以连续变化,对应的图像也可以连续变化,传统教学中黑板和书本难以呈现这些可变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出变量的变化过程和结果,不断改变其中的变量,观察结果中的变与不变,从而揭示数学问题本质。这样信息技术将数学思维可视化,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数学,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数学学习实效。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探究数学规律。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是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实验就成为这种探究发现式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科学实验的定义及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实验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
数学实验是思维和操作相结合的试验,目的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完成知识建构或解决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出发创设数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通过改变可控条件引起结果变化,从而达到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目的。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繁琐的计算,需要作出复杂的图形或图像,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些基础性的数学活动,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对数学模型的思考与选定、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与反思、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课堂引入,激发兴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引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课堂引入是展示问题背景和激发学生兴趣的首要时期,在这些方面,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起到的作用。
在《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我用《几何画板》制作好“勾股树”课件,“勾股树”是在《几何画板》中用“迭代”制作的。一个直角三角形,以各边向形外作正方形,再以各正方形的边为斜边,作与原来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小直角三角形,这样不断地作下去,形成一个像树一样的图形,酷似一个五彩缤纷的绵羊头。上课时我说:今年是羊年,同学们看看我这只羊头是否漂亮?说着,我按动按钮,树从左向右不停地摆动起来,同学们兴趣盎然,这时我停了下来,提出一个问题:你能计算出羊角的面积吗?经过分析,学生发现羊角由一组正方形和一组三角形组成,且它们构成等比数列。像这样的课堂引入,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又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三视图》时,我先在网上搜索有关素材,上课时先展示各种飞机、坦克的图片,学生看得入神,我说:你们想当飞机、坦克的设计师吗?要当设计师就要从绘图识图开始,而三视图是制图的基础。这样引入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白《三视图》在实际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习的内在动力。然后通过课件,展示了三视图的成像原理,学生轻轻松松就突破了难点。
4.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可以成为得力的学具和教具,有效地改善教和学的方式。
当前的数学教学主要注重演绎方面,过分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结果,而忽略数学对象的产生背景、发展的过程,难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的创新教育,更需要以数学实验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像数学实验一样的主动探究性学习。在数学实验中,往往需要构造大量的具有共同属性的数学对象,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来寻找数学关系,可能还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来探究数学规律,信息技术为数学实验提供有力的支撑,是得力的学具,使数学实验能够实施,容易实现,进而改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方便的教具,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使用现成的课件、积件、资源库,综合利用各种资源,选择能够揭示所需问题的数学本质的资源组织教学,形象直观地演示数学对象,动态地展现数学关系,揭示数学本质,表达数学思维,创设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去感知、理解、建构数学的意义,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改进教学方式。
5.应该注意的问题。
5.1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结合,而是有机整合。既要有整合的环境和工具,更要有整合的思想。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来,不能生硬地使用,不能只把它当做课堂上的展示工具,要用得到位,用得巧妙,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教育相融合;还不能只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要用得广泛,课上用,课下也要用,教师用,学生更要用;高中数学的知识形式各不相同,教师的教学特点也不相同,信息技术的用法也不能千篇一律,要用出教师的特色、学科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5.2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否定其他教学手段,我们要集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之所长来做好教学工作。任凭信息技术拥有多种优点,它也不能包罗万象,有的随手一画就能出来的数学图像可能用计算机软件要做很长时间,所以要表现不同的数学知识还是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把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和长处都发挥出来并融为一体,也是我们开展课程整合的重要工作。
1.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现数学对象。
传统教学中主要是靠教师讲解分析数学知识,启发诱导学生理解数学,但是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如何还得看个人的潜质和能力。数学研究的是变量之间的关系,明明变量是可以变化的,可是到学生那里它就是不变的。原因是教师难以讲清楚变量的关系,学生难以理解变量的关系。信息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变量可以连续变化,对应的图像也可以连续变化,传统教学中黑板和书本难以呈现这些可变的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出变量的变化过程和结果,不断改变其中的变量,观察结果中的变与不变,从而揭示数学问题本质。这样信息技术将数学思维可视化,有助于我们认识理解数学,促进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数学学习实效。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实验探究数学规律。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是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实验就成为这种探究发现式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科学实验的定义及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实验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
数学实验是思维和操作相结合的试验,目的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完成知识建构或解决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出发创设数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通过改变可控条件引起结果变化,从而达到研究数学现象的本质和发现数学规律的目的。在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繁琐的计算,需要作出复杂的图形或图像,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些基础性的数学活动,从而使得我们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对数学模型的思考与选定、对数学规律的探索与反思、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与把握,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3.课堂引入,激发兴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引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课堂引入是展示问题背景和激发学生兴趣的首要时期,在这些方面,信息技术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起到的作用。
在《等比数列》的教学中,我用《几何画板》制作好“勾股树”课件,“勾股树”是在《几何画板》中用“迭代”制作的。一个直角三角形,以各边向形外作正方形,再以各正方形的边为斜边,作与原来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小直角三角形,这样不断地作下去,形成一个像树一样的图形,酷似一个五彩缤纷的绵羊头。上课时我说:今年是羊年,同学们看看我这只羊头是否漂亮?说着,我按动按钮,树从左向右不停地摆动起来,同学们兴趣盎然,这时我停了下来,提出一个问题:你能计算出羊角的面积吗?经过分析,学生发现羊角由一组正方形和一组三角形组成,且它们构成等比数列。像这样的课堂引入,学生既学得轻松愉快,又提高了对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三视图》时,我先在网上搜索有关素材,上课时先展示各种飞机、坦克的图片,学生看得入神,我说:你们想当飞机、坦克的设计师吗?要当设计师就要从绘图识图开始,而三视图是制图的基础。这样引入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明白《三视图》在实际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习的内在动力。然后通过课件,展示了三视图的成像原理,学生轻轻松松就突破了难点。
4.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学习资源,可以成为得力的学具和教具,有效地改善教和学的方式。
当前的数学教学主要注重演绎方面,过分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结果,而忽略数学对象的产生背景、发展的过程,难以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的创新教育,更需要以数学实验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像数学实验一样的主动探究性学习。在数学实验中,往往需要构造大量的具有共同属性的数学对象,通过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来寻找数学关系,可能还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来探究数学规律,信息技术为数学实验提供有力的支撑,是得力的学具,使数学实验能够实施,容易实现,进而改善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方便的教具,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也可以使用现成的课件、积件、资源库,综合利用各种资源,选择能够揭示所需问题的数学本质的资源组织教学,形象直观地演示数学对象,动态地展现数学关系,揭示数学本质,表达数学思维,创设出展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的数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进入学习情境去感知、理解、建构数学的意义,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改进教学方式。
5.应该注意的问题。
5.1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两者结合,而是有机整合。既要有整合的环境和工具,更要有整合的思想。把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数学新课程中来,不能生硬地使用,不能只把它当做课堂上的展示工具,要用得到位,用得巧妙,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知识的教育相融合;还不能只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要用得广泛,课上用,课下也要用,教师用,学生更要用;高中数学的知识形式各不相同,教师的教学特点也不相同,信息技术的用法也不能千篇一律,要用出教师的特色、学科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让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5.2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否定其他教学手段,我们要集各种教育教学手段之所长来做好教学工作。任凭信息技术拥有多种优点,它也不能包罗万象,有的随手一画就能出来的数学图像可能用计算机软件要做很长时间,所以要表现不同的数学知识还是需要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把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和长处都发挥出来并融为一体,也是我们开展课程整合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