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veboy07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状点击】
  案例一:一位教师教学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时,破题以后,他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然后4人一组讨论诗词句意。讨论之后教师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有位同学询问了“相媚好”、“吴音”、“翁媪”和“无赖”的意思,教师逐一作了解释,又分别请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该词的上下片的意思。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熟读几遍课文,最后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老两口说话的场景,一首词的教学就这样结束了。
  案例二:一位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在初步熟知课文之后,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导学生解释课文中文白相杂的词句,然后又用很长时间让学生围绕课后几个问题解释带点的句子和复述课文,结果课文教完后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几乎没有留下多少印象。
  【诊断实践】
  上述两个案例,在平常的语文课堂上并不少见。不少教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程式化了,他们不管文体,从课题入手,从初读课文,解释生词,到完成课后练习。有时为了增加课堂气氛,增加朗读,能表演处就让学生上台演一演,这样的语文课堂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吗?
  新课程标准中的语文素养,有以下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引导学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提出来的。我认为: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任务能否落实,全看你是如何确立与落实每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的。这就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钻研教材,制定切实可行的课时教学目标。
  一、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钻研教材
  建构学生需要的语文课堂,首先要从钻研教材上下功夫。一般来说,钻研教材要关注四个主体:编者、作者、教师与学生,但其目的却只有一个——促进学生学习。因此,教师钻研教材要关注“学生需要”。从学生需要的角度看待钻研教材,这十分重要!比如《望月》一文的教材解读,教师首先应透彻、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望月》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月夜美景;第二部分写月夜对诗;第三部分写月夜遐想。这三个部分似乎毫不相干,少了哪一部分都不是最要紧的,其实不然。既然共存于一篇文章,这三者之间必然有联系,那联系是什么呢?那就是散文的神。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望月》的神在哪里?作家望月,望出了什么呢?赵丽宏究竟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文章三个部分都和月亮有关。第一部分,写月夜美景如画,写的是自己望月;第二部分写月夜对诗如诗,写的是古人望月;第三部分月夜遐想如幻,写的是小外甥望月,不同的人望月,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只是在不同的地方,呈现的是不一样的姿态;在不同人的眼中,感受的是不一样的情怀。这难道不正是作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吗?
  对于一篇文章的教学,要最大限度地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合理需要,关键在于对文章正确的把握,这决定了教学的效果。深入把握教材并不意味着盲目提高教学目标,而是对教材的尊重,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尊重。只要我们在教学时做到深入浅出,那么教学的“度”学生是可以触摸的,而非深不可测。
  二、从学生需要出发制定教学目标
  “真正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认同与自身完整。”面对教参“给定”的教学目标,我们需要进行“这教学目标对学生有怎样的价值”的追问,当经过理性思考,确立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之后,才能算是初步的“学生认同”。
  基于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如何从学生需要出发制定教学目标的问题。基于以上《望月》的文本解读,从课程目标设计遵循三个纬度、文本本身、学生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1.学会本课生字词,重点指导“烁”“斑”“絮”的写法,“烁”“呵欠”的读法。2.熟读课文,理解感悟“剪影”“清幽旷远”等词语。3.学习课文第二小节,充分感受月夜美景,学会背诵课文第二小节。4.朗诵课文中和月亮有关的诗句,搜集整理更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5.初步让学生感受,在小外甥眼里,月亮是一个童话的世界。
  第二课时:1.体会月亮带给古人的复杂思绪和浓郁诗情。2.品悟小外甥如诗的语言,感受他心中那个月亮的童话色彩。3.激发学生对月亮的遐想。4.启发理解“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感受”这一思想方法。
  不难发现,《望月》一文教学目标不仅强调了字词掌握,还应结合语境感悟部分词语的意思;不仅强调积累,而且还追求仿说;不仅要求朗读,而且还要求想象、品味语言;不仅要感受月夜美景,而且要感受文章体现的思想方法。对比之后,我们仿佛能瞧见教学目标背后,十分认同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这语文素养应该遵循“在运用语言中学习语言的运用”(李海林)这一规律。而这就是教学目标的价值追问后的所得。
  在基于学生的发展及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将更有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更符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也就更具实效性。其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仅仅从考试要求、教参内容或自己的阅读感受出发解读教材、制定教学目标,也许只是一厢情愿。从学生的需要钻研教材和制定教学目标意味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过程的实施中,学生始终是自由思考、自由发言、自由交流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探索确立学生立场的语文课堂的路上,还需要更多的跋涉与开拓。■
其他文献
语文,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就学生的理性思维进行拓展训练。本文将以《变色龙》的教学设计思考为例,探讨初中语文教育的策略和思路。 Lan
什么是职业化?总体来讲,职业化就是职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是职业人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等方面训练有素的体现.国内外很多企业的发展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老人员”的思想观念正在不断的转化分化.多数同志能以改革为契机,更新观念,加紧学习,努力工作,迅速融入到新的后勤建设大潮中去.但也有
报纸编辑本身及其工作内容,必须根据新闻事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而不断创新发展。面对当前媒体融合的大环境,报纸编辑必须对媒体融合的趋势、信息传播载体的变迁有清醒
摘 要:语文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要达此目的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地、心情愉快地钻研和思考学习,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课 学生 培养兴趣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极有益于学生思维方式、道德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培养和树立,对人的全面发展影响深远。是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事实证明,一旦形成良好的习惯,必然大有收益。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确而切实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授之以渔,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交给学生,正是研究教育科学、教育规律的一个重大课题。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规则,就是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使其学能得法,学有成效,这样方能终生受益。  当代教育家,语文教坛“
1.高校公寓管理队伍建设现状rn1.1加强高校学生公寓管理队伍建设的必要性rn21世纪的大学生与以往大学生相比,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面对新一代大学生,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的发展,师资队伍的不断扩大和退休教师的不断增加,学校需要的青年教师数量逐年增加.对于这部分来校工作的青年教师,他们工作时间短,工资水平不高,积蓄少,如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备受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刚刚结束的“两代会”上,食品安全成为了热点和政府
摘 要:本文围绕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将学生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教学指导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关键词:Flash 动画创作 教学方法 学习方式    当前许多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Flash动画创作》课程,作为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