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荒芜的打油诗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荒芜先生去世近二十年了,带着他平生的遗憾、郁闷和悲哀。而他的音容,棱角分明地留在他的几卷遗作里。旧有所谓“怒书”,不多见但不可无;我说荒芜的诗就是“怒诗”,不但大违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也超出了这一诗教标榜“兴观群怨”对怨艾所允许的限度。
  在这方面还是西人说得好:“愤怒出诗人”,或译“义愤出诗人”,总之这样的诗人写的是“怒诗”吧。荒芜的怒诗,如果不是更早,那大概在一九六六开始的十年浩劫中,遭到非法关押的时候就已经酝酿于胸,像七言律诗《牛棚抒怀》显然是当时当地真情实感的表露:
  危楼高议日纷纷,太息鱼龙未易分。
  莫谓低头非好汉,可怜扫地尽斯文。
  “听猿”实下伤心泪,斗“鬼”欣闻“滚蛋”声。
  灞上棘门儿戏耳,亚夫原是女将军。
  虽然加注说“女将军”确有所指,是“看管牛棚那位严厉的女造反派”,但当时当地,敏感的读者总会联想到颐指气使的江青。尽管在高压下忍辱低头的文化人,曾经只能阿Q式地自命好汉,这却也为大家暂出一口恶气。此诗锋芒毕露,置之“天安门诗歌”中绝无愧色。
  一九七六年“四五”运动遭到镇压,“天安门诗歌”也被清查,但就在这年五月,荒芜在《赠自己》一诗中,对被黜的邓小平寄予了历史性的同情,说“可怜晁错临东市,朱色朝衣尚未除”。一九七八年秋冬,“四五”运动得以平反。在这之前,二月间荒芜就冒着料峭春寒,在上海《文汇报》副刊发表《诗三首》,亮出了沉默二十一载的声音。接着,荒芜诗情激荡,一发而不可收,《长安杂咏》十九首出手后,先以手抄稿流传,后来在许多报刊“补白”,大获青眼,一时洛阳纸贵。在不少人还“敢怒而不敢言”的时候,诗人敢言。诗人吐出的胸中块垒,几乎也是人人胸中的块垒,他以自己的知觉,唤起人们的知觉:起初对多年来非正常政治生活中的众生相略加回顾,如“告密投机新伙伴,昂头变脸老相知。名流陆续成帮鬼,小丑仓皇戴画皮”。之后,很快转入世态人情,他在诗中无情地鞭挞又一次变换画皮的“风派”,随时准备闹地震的“震派”,蠢蠢欲动的“江东子弟”,以及袍笏登台的老贵和新贵。
  荒芜自称写的是打油诗,但他的嬉笑怒骂绝不是插科打诨,他旗帜鲜明,一开始就张言“日写小诗三两首,官僚头上试开刀”。他温和地批评了类如“软骨症”,“长安市上千千柳,舞损腰肢太可怜”,也涉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消极现象,而他的矛头主要是指向新旧官僚衮衮诸公,如《为某公画像》二首就是得到广泛认同的犀利辛辣之作:“眼已花来耳已聋,脑瓜难免不冬烘。魂销脂粉绮罗里,身老琼楼玉宇中。可笑牛皮非马列,堪怜公子变毛虫。彩油剥尽人争看,特号当今客里空。”“从来树大易招风,假药仙丹自不同。遗憾夸夸谈马列,羞人答答扮雷锋。空传西域来天马,不信南阳有卧龙。欲向辕门听《斩子》,谁知《宿店》放曹公。”
  我以为读者不必一一索隐指认,诗中形象固然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须知这是写诗词啊”(毛泽东语),故并非必此人必此事。诗人做到了鲁迅于自己杂文所说的“讲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某公者,类型也,公约数也,是某公,却不必是这一某公、那一某公也。这些“某公”是权力者,或更确切地说是特权者,侈谈马列,暗涉贪腐,其时权力寻租的规模、渠道和手法已经冒出地平线,被我们的诗人瞥见了。别的不说,十年动乱中都未停止的豪奢工程,日益泛滥的公款宴会,与民间疾苦对比是严酷的:“峻宇雕墙迥出尘,墙头铁网绕三巡。家人父子皆新贵,故旧亲朋满要津。幕后笙歌声细细,庭前车马到频频。对门老妇头如雪,捡纸归来当积薪。”(《杂感七首》之五)“童年熟读《桃花源》,世外云山尚有村。前度渔郎来相告,‘旧时童叟悄无言。桃林斫尽为薪火,渔网空悬挂破门。高价食粮籴不起,更无余沥到鸡豚’。”(《癸亥杂诗五首》之五)
  诗人不仅写了《咄咄吟》多首,历数官僚政治的征象,他还要探索它的来龙去脉,“历史无情翻旧账,沧桑有迹认残灰”。他以被严酷的现实唤醒的历史感,写了他在秦兵马俑坑边的思考和感慨:
  车文空见九州同,好大从来更喜功。
  万世徒怜胡亥马,卅年终失楚人弓。
  焚书圯上传黄石,偶语河中出祖龙。
  一炬咸阳三月火,至今禾黍怨秋风。
  海滨驱石血殷鞭,北筑长城近塞边。
  枉使李斯除逐客,空教徐市访真仙。
  沙丘落日风吟树,博浪惊魂月堕天。
  地下本来无敌国,何需兵马俑三千?
  东临渤海射蛟还,一辆辒辌向陕关。
  凿地早通骊谷下,置身先在臭鱼间。
  阿房宫里笙歌歇,万里城边烽火寒。
  十二金人无片语,看他胜、广揭长竿。
  —《观骊山兵马俑》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诗人曾自叹“回思三十年间事,都在一知半解中”。在那三十年间,他经历了把他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右派”的斗争,发配北大荒,在完达山冰天雪地中伐木,是为在建的人民大会堂提供木材。随后是十年动乱,他被抄家,焚烧了他视同心血的惠特曼诗译稿,他陷入茫然之境,不过苟全性命于乱世而已。后来,荒芜对改革开放和其他善政也曾有笔墨及之,并非不分善恶真伪,一路怒骂。这有他若干首诗可以为证。
  荒芜,这位接受过欧美现代思想熏沐的知识分子,像他那一代众多读书人一样,也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陶冶,这便不难理解他以身许国的宿志,还在《五七年错案得平,感赋》中,就有感人的诗句:“回看娇女开新酒, 笑伴童孙画小鱼。但使片言能活国,甘心轻掷老头颅。”而他认定:“写文与作诗,立言贵不朽。上以拯斯民,下以挞群丑。不做应声虫,蝇营与狗苟。”于是他“不写风花雪月辞,苍生霖雨系相思。欲将一管狼毫笔,直指千秋鬼魅祠”(《感怀十首》之四)。他重视他这一支独立诗笔的社会功用,尽管他没有高举“匕首和投枪”,但也要针对一班狐鼠和变色龙,以戳穿鬼魅的假面为能事。
  从他《感怀十首》之九,可以看到写诗已经成为荒芜晚年生命中的主要部分:“何曾有意作诗人,百折千磨劫后身。海国风涛畴日泪,关山戎马故园心。苦吟渐觉须眉白,久病方知子女亲。一字未安眠不得,残宵和梦写真真。”
  然而,一边是时弊日深,令人失望,要写诗来讽刺;一方面又是“去年寄出诗三卷,尸骨无存砍了头”。八十年代末,他怀着异样的心情去异域探望亲人,或是兼有怀旧之意吧,却除了一首《乡音》,没留下诗来。回京以后,这位孤高、峻急、狷介的老人,陷入沉默之中。只从他身后被亲人发现的片纸只字,如“世事炎凉只自知……输了人生一局棋”,可以窥见其绝望的心境。
  九十年代有一天,为欢迎远道而来的广州诗人李汝伦,在方成家相聚,有钟灵、牧惠、舒展和我,想到荒芜久不见,临时接他来会会老友散散心,他欣然而来,但一席无话。后来,在荒芜悄然辞世前不久,我去他百万庄家中看望,他仍然没说话,只给我看了他写在纸片上的一首五律:“老病无生趣,真成木乃伊。懒吃三顿饭,怕写一行诗。世事由它去,平生只自知。但求归八宝(按指八宝山火葬场),斩断藕千丝。”
  荒芜就这样决绝地拂袖而去了。然而他遗留给我们一卷“怒诗”,堪称诗史,可为镜鉴。如果用他的话说,前三十年输在“一知半解”,那么后来若干年,他终于走向大彻大悟了。
其他文献
语言学习中词汇的掌握可谓是最基本的,就像房子的砖瓦水泥钢筋,没有这些是建不起高楼大厦的。词汇之于语言就是这样的基础。但是,如何学习或者教学词汇,一直以来都没有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学生对词汇学习,通常都认为是枯燥乏味又没有什么效果的,常有学生抱怨词汇的难记,背了忘,忘了又背,总是达不到预期效果。为了克服词汇积累的软肋,许多教育工作者将词汇教学融入课堂游戏当中,当然其中不乏效果良好的成功典范,但仍有不少
说,“特务”这个名词还是二十世纪阶级斗争中的产物,丁易撰写这部《明代特务政治》,用了“特务”这个词汇,不过是取其鄙斥专与人民为敌的鹰犬们之意。  丁易不是专门从事历史研究工作的人,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书?据我所知,丁易在他短促的一生中,无论是写小说,写杂文,都是和当时的政治斗争密切相关的。他撰写这部书,可以说完全是解放前在国统区的政治斗争的需要决定的。  丁易生长在所谓书香门第的家庭,有较好的读书环
2020年2月2日,曾光在北京参加一场关于疫情的研讨活动。(本刊记者侯欣颖/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发后,曾光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频繁在媒体发声,成为热点人物。74岁的他还开通了微博,为公众释疑解惑。1月31日,《环球人物》记者就此次疫情采访了曾光。“如果疫情拐点出现,武汉人有很大的贡献”  4个月前,《环球人物》记者曾采访曾光,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为中
《读书》今年第五期“读书献疑”栏发表朱正先生的《〈傅斯年全集〉里的一封信》,指出《傅斯年全集》把“马”错认作“与”,致使一封信无人能看得懂。这确实是太不应该发生的事。这一点我是非常赞同朱先生的。不过,朱先生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傅斯年的手书再怎么潦草,也不会写出简体的‘与’字来的”,我则认为不对。因为我平时看过不少明清人士的稿钞本,知道古人常写出“与”字来。记得鲁迅手稿中也是有的。翻一翻许慎《说文解字
本期栏目的分享嘉宾是左宏梅老师,2021年是她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相识的第13个年头。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她将自己的心得撰写成文,先后有12篇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在努力提升个人专业技能的同时,她不断发挥自身的专业影响力,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和促进区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逐渐形成了一些校外教育机构实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验和做法。2020年,她与她的团队一起,创新工作形式,协同社会资
建筑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身上体现着一个时代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技术等等。可是自来谈建筑的,多着眼于建筑物的群体布局,结构造作,材料运用等方面,较少注意于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曲阜孔庙建筑》在这方面有新的突破,本书注意到了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分析。  在旧时代,除了曲阜、京师建有孔庙以外,各府、州、县都建有孔庙(称文庙或圣庙)。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这种
近年来,随着中西文化的研讨和比较的兴起,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许多问题。在一本本、一篇篇新论佳作中,有两本书脱颖而出,影响颇大,令人瞩目。这就是李泽厚同志的两本论著:《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版)和《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留心的读者会觉察,两书在出版上相隔六年,而且是由近及古,旨趣有异,个中必有原因。  近来,得知有人斥责李泽厚在后一著述中“背叛”
摘要:幼儿时期所受的教育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幼儿教育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育理念、发展的眼光、教育技能、行为举止,健全的人格都直接熏陶感染着幼儿。  关键词:教育观念;发展眼光;教育技能;行为举止;健全人格    一、现代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于教育活动认识的结晶,它既集中反映教育现实的变化,又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现实的存在。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指出,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
〔摘要〕本活动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自我挑战,感受同伴温暖。通过简单设计的椅子桥,让学生置身一个人为制造的视觉剥夺空间里,学生蒙眼走在其上,在同伴的鼓励和帮助下进行自我挑战,通过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合作互助,深刻体验同伴情谊,提升学生的信心和勇气,拉近同学关系。  〔关键词〕走盲桥;高中生;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3
岁月不居,一本杂志从诞生到弱冠之年,如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青春少年,时光见证了流淌的岁月,见证了众人的付出与汗水。多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栉风沐雨,历经草创时期的曲折迷茫,发展中的求索奋进,二十载艰辛伴着欢欣,玉汝于成,熠熠芳华。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国唯一一份专注服务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期刊,自2001年7月创刊伊始,沐浴改革春风,与时代同行。二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