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考虑问题比较简单单一,思维缺失严密性,因此,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加强读题训练;重视语言文字,正确理解题目中字词含义;加强学生对表示数量关系的名词和数学术语的理解;让学生大胆地讲分析过程,从而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读题;字词;含义;术语;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如果我们把解数学题比喻成给病人治病的话,那么“审题”相当于给病人诊断病情,“解题思路”就相当于开处方,列式计算就相当于治疗过程,解题结果相当于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如何,固然每一个过程都很重要,但是你如果连病情都诊断不准,还能谈得上对症下药嘛?还能谈得上治疗效果吗?所以,对于解答数学题来说,审题作为解答数学题的第一步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贯穿始终,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德。
一、加强读题训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正确指导学生读好题、读准题、读懂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就为审题和解题奠定了好的基础。
读题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全班齐读,可以分组朗读,可以个别读题,还可以男生、女生分别读,也可以由老师范读。用不同的形式读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去认真地审题、解题。
训练学生读题时,要把题读准,不能任意添字、减字、破字、错读,关键的字、词、句要加重语气,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从而做到认真审题,正确分析条件关系。
如例题:①光明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②四年级载的棵树是是三年级的2倍。③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题中的第二个条件“四年级载的棵树是是三年级的2倍”和第三个条件中“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是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所以训练学生读这些词句时一定要加重语气,从而突出各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和多少关系。另外,用“”标出已知条件,用“”标出问题,这便于学生正确地审题,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
二、重视语言文字,正确理解题目中字词含义
在应用题中,往往由于一字之差,题意、解法和结果都迥然不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文字训练,从而正确审题,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例如:①学校美术小组原有学生15人,现在增加了30人,现在的人数是原来的多少倍?
②学校美术小组原有学生15人,现在增加到30人,现在的人数是原来的多少倍?
上面两题中,一个是“增加了”,一个是“增加到”,只是一字之差,其解题方法、解答步骤和结果都截然不同。
三、加强学生对表示数量关系的名词和数学术语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正确审题,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如“一共”“还剩”“比……多(少)”等这类名词由于本身是表示总数或差数的,因而一些学生看到“一共”和“比……多”就加,看到“还剩”“比……少”就减,形成思维定势。其实,它们在不同的题目中所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在指导学生读题时,既要讲清这类词语的本意,还要讲清在具體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
例如:①学校有篮球、足球、排球共50个,其中篮球20个,足球和排球一共多少个?
②有15个桃子,每3个装一盘,一共能装多少盘?
以上两题中,虽然都是求一共,却都不是用加法计算。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术语,比如什么是“工效”、“速度”、“单价”等,从而使学生审清题意,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四、让学生大胆地讲分析过程,从而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图解法、假设法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让学生人人敢讲、人人会讲、人人有机会讲,由于让学生讲,所以学生就要认真地读题、认真地审题,以免当众出错,这样长期训练,就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例如:先锋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鱼805吨,下半月出海14天,每天捕鱼64吨,这条船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
用分析法分析:(从问题到已知)
平均每天捕鱼?吨
↙↘
全月一共捕鱼多少吨?÷共捕鱼多少天?(13天+14天)
↙↘
上半月共捕鱼805吨+下半月共捕鱼多少吨?
↙↘
64吨×14天
反之,就是综合法,让学生把分析过程讲出来,就不易出错,否则就容易将“805吨”与“64吨”直接相加,误以为是全月捕鱼的吨数,从而导致解题失误。
五、强化审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解答试题时的审题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审题方法的训练,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审题技巧。
应用题的审题方法主要强调“两读”。一读是了解性的读题,通过读题,了解题目的主干,弄清楚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解答的问题是什么;二读是分析性的读题。通过读题掌握关键性语句和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句,并进行勾画,为解答题目做出准备,必要时可画出示意图及线段图,呈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帮助理解题意。文字题的审题方法是一读、二画、三想。一读:读准题目,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标点符号处要停顿,关键字词要读重音。如:98与18的差除以24与16的差,积是多少?二画:根据题意画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98与18的和乘以24与16的差,积是多少?这样一勾画,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数与数的关系是两数之和乘以两数之差。三想:想一想求的是什么问题,有几个层次,怎样列式,要用哪些运算符号,找一找能否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这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处处起示范作用,时时刻刻规范要求,让小学生潜移默化,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关键词】 读题;字词;含义;术语;数量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如果我们把解数学题比喻成给病人治病的话,那么“审题”相当于给病人诊断病情,“解题思路”就相当于开处方,列式计算就相当于治疗过程,解题结果相当于治疗效果。治疗效果如何,固然每一个过程都很重要,但是你如果连病情都诊断不准,还能谈得上对症下药嘛?还能谈得上治疗效果吗?所以,对于解答数学题来说,审题作为解答数学题的第一步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贯穿始终,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德。
一、加强读题训练,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读题是审题的第一步,正确指导学生读好题、读准题、读懂题,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就为审题和解题奠定了好的基础。
读题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全班齐读,可以分组朗读,可以个别读题,还可以男生、女生分别读,也可以由老师范读。用不同的形式读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去认真地审题、解题。
训练学生读题时,要把题读准,不能任意添字、减字、破字、错读,关键的字、词、句要加重语气,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从而做到认真审题,正确分析条件关系。
如例题:①光明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②四年级载的棵树是是三年级的2倍。③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题中的第二个条件“四年级载的棵树是是三年级的2倍”和第三个条件中“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是题目中的关键词句,所以训练学生读这些词句时一定要加重语气,从而突出各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和多少关系。另外,用“”标出已知条件,用“”标出问题,这便于学生正确地审题,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
二、重视语言文字,正确理解题目中字词含义
在应用题中,往往由于一字之差,题意、解法和结果都迥然不同,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言文字训练,从而正确审题,正确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
例如:①学校美术小组原有学生15人,现在增加了30人,现在的人数是原来的多少倍?
②学校美术小组原有学生15人,现在增加到30人,现在的人数是原来的多少倍?
上面两题中,一个是“增加了”,一个是“增加到”,只是一字之差,其解题方法、解答步骤和结果都截然不同。
三、加强学生对表示数量关系的名词和数学术语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正确审题,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如“一共”“还剩”“比……多(少)”等这类名词由于本身是表示总数或差数的,因而一些学生看到“一共”和“比……多”就加,看到“还剩”“比……少”就减,形成思维定势。其实,它们在不同的题目中所表示的意思是不同的。在指导学生读题时,既要讲清这类词语的本意,还要讲清在具體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
例如:①学校有篮球、足球、排球共50个,其中篮球20个,足球和排球一共多少个?
②有15个桃子,每3个装一盘,一共能装多少盘?
以上两题中,虽然都是求一共,却都不是用加法计算。
另外,在数学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正确地理解数学术语,比如什么是“工效”、“速度”、“单价”等,从而使学生审清题意,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四、让学生大胆地讲分析过程,从而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分析应用题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法、综合法、图解法、假设法等,我们要根据不同的题型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让学生人人敢讲、人人会讲、人人有机会讲,由于让学生讲,所以学生就要认真地读题、认真地审题,以免当众出错,这样长期训练,就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例如:先锋号机帆船出海捕鱼,上半月出海13天,共捕鱼805吨,下半月出海14天,每天捕鱼64吨,这条船平均每天捕鱼多少吨?
用分析法分析:(从问题到已知)
平均每天捕鱼?吨
↙↘
全月一共捕鱼多少吨?÷共捕鱼多少天?(13天+14天)
↙↘
上半月共捕鱼805吨+下半月共捕鱼多少吨?
↙↘
64吨×14天
反之,就是综合法,让学生把分析过程讲出来,就不易出错,否则就容易将“805吨”与“64吨”直接相加,误以为是全月捕鱼的吨数,从而导致解题失误。
五、强化审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解答试题时的审题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审题方法的训练,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审题技巧。
应用题的审题方法主要强调“两读”。一读是了解性的读题,通过读题,了解题目的主干,弄清楚题目讲了一件什么事,已知条件有哪些,要求解答的问题是什么;二读是分析性的读题。通过读题掌握关键性语句和概念上容易混淆的词句,并进行勾画,为解答题目做出准备,必要时可画出示意图及线段图,呈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以帮助理解题意。文字题的审题方法是一读、二画、三想。一读:读准题目,读题时不添字不漏字,标点符号处要停顿,关键字词要读重音。如:98与18的差除以24与16的差,积是多少?二画:根据题意画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98与18的和乘以24与16的差,积是多少?这样一勾画,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数与数的关系是两数之和乘以两数之差。三想:想一想求的是什么问题,有几个层次,怎样列式,要用哪些运算符号,找一找能否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简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把这些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并处处起示范作用,时时刻刻规范要求,让小学生潜移默化,逐步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