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观念上思考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反思。”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把学生看做消极的接收知识的容器,单纯地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想、设疑、尝试、探索、失败,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会学。
二、教学中思考
教学中进行思考,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思考。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教学时应注意,学生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地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先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不利于新方法的掌握。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思考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考
到了高中阶段,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就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产生厌恶、害怕的情绪,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以下误区:(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后进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几分钟后就让“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也就懒得配合了。(6)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有效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促进发展。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反思。”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传授作用,把学生看做消极的接收知识的容器,单纯地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结果事倍功半。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让学生经过猜想、设疑、尝试、探索、失败,从而体会成功的喜悦,达到真正会学。
二、教学中思考
教学中进行思考,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思考。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又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物”关系,而是“我、你”关系;教师不再是特权式人物,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成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教学时应注意,学生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不等于教学设计合理,不等于思维活跃,是否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倾向,是否适合所有学生,怎么引起学生参与教学。教师必须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积极有效地思维,从而保持课堂张力。设法先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学生只有经过思考,教学内容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头脑,否则容易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也不利于新方法的掌握。有时我们在上课、评卷、答疑解难时,自以为讲清楚明白了,学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思考后发现,自己的讲解并没有很好地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是一味地想要他们按照某个固定的程序解决某一类问题,学生当时也许明白了,但并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
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思考
到了高中阶段,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学生有会学的,有不会学的,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成绩越拔尖,能力越高,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变不会学习为会学习,经过一番努力就能赶上去;如不思改进,不作努力,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当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就不容易赶上去了,成绩一差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成绩越降,继而产生厌恶、害怕的情绪,对自我怀疑,对学习完全失去信心,甚至拒绝学习。由此可见,会不会学习,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是学生能否学好数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
《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理念下的一项重要教学组织形式,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施存在以下误区:(1)小组合作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教师为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盲目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2)合作人员搭配不合理,责任扩散和“搭车”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势互补、相互促进。(3)学生社交技能欠缺,相互之间缺乏沟通和深层次的交流,合作效率低下,结果是优等生的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和想法,后进生成了陪衬。(4)教师课前对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认真设计,也有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只是按照预定的设计,把学生往教学框架里赶。(5)合作时间给予不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往往是教师呈现问题后未留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几分钟后就让“合作学习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下次开展合作活动学生也就懒得配合了。(6)评价体系没有跟上,三重三轻突出,小组合作名存实亡。小组代表或个别优等生的发言多数一听就知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合作学习结果变为:重个体评价轻小组评价;重学习成果评价轻合作意识、合作方法、合作技能评价;重课堂随机评价轻定期评价等。
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有效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地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要避免“将所有的原料配料放入合作学习之盘”。教师需关注学情,提前建立评价体系,挖掘合作点,顺学而导,使学生掌握技能,学会合作,同时应提供充裕的合作学习时间,激活内因,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