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一碗冰

来源 :南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n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至节气已过,亚热带岛屿又是盛夏。午后三点,我戴着墨镜,扛着大布袋出门,到邮局寄一箱书。或许是肩挑重物之故,不过五六分钟的脚程,就走得我汗涔涔,枉费我还撑着洋伞。
  好不容易解脱重担,离开设有空调的室内,再次投入火炉般的街头,才一会儿便忍不住掏出手帕,抹去额头新冒出的汗珠。返家路上,该右转时没拐进巷里,直直向前行。暑热太难耐,决定到夜市旁那家下午就营业的冰果店吃冰去。
  冰店门面是开放的,一部冷气轰隆隆,制造出的凉风聊胜于无,幸好刨冰机不时便飒飒有声地刨出细碎的冰花,看得我冰尚未入口,心中就沁凉了三分。酷暑的冰果店和刨冰,应该是台北人的小确幸吧。
  柜台上的保冷玻璃橱里,排满了形形色色的刨冰配料,大、小红豆和绿豆是基本款,芋圆、地瓜圆、圆仔、粉圆等“圆家班”也少不了,还有薏仁、煮生花、爱玉、仙草……哎呀,我再一一列举就像在灌字数、骗稿费了。
  一如大多数的冰店,到这里吃盘刨冰,也是一个价、任选四样料,想要多加一两样料也行,多一样就多给一样的钱。如此计价方式似乎全台皆然,这种“四样冰”的食法,到底始于何时?
  至少在我儿时,也就是1970年代,还没有“四样冰”之说。不过那时有四果冰,亦即四种蜜饯加刨冰。记得当时北投故乡菜市场的冰店,配料的种类并没如今那么繁多,除了四果和红、绿豆外,就只有粉条、爱玉、仙草和“豪华”的鸡蛋布丁,客人上门来,一般都是挑一样配料,或吃爱玉冰、仙草冰,或来碗红豆冰、粉条冰。记忆所及,大伙吃冰顶多也就配两样料,好比绿豆并红豆。口袋稍饱满的,可能会请店家淋点炼奶,手头更阔绰的,就再加颗布丁吧。可是在我看来,这些都比不上一碗最便宜的清冰,那才是最美味的刨冰。
  那年头的清冰,指的是浇了糖水和酸梅汁的刨冰。梅汁装在玻璃酒瓶里,瓶口罩着塑料盖,盖上戳了几个小洞;老板刨好一碗松松的冰花,淋上一勺用砂糖熬的糖水,拿起酒矸,连盖子都不必打开,瓶口向下,朝着刨冰甩两下,梅汁就穿过洞口,洒在冰上,把白花花的冰花染成酡红,也把原本无滋无味的碎冰,化为又酸又甜的凉品。我从老板手中接过清冰,先不搅匀,从梅汁最集中、色泽最红的地方,直接舀下去,送入口中,一股酸甜的冰流从喉咙一路下滑到胃部,太痛快了。
  然而,我并不是经常能吃到心目中最好吃的这一碗刨冰,原因无他,母亲不许,“那个酸梅汁根本就是人工色素、人工糖精再加上不知道是什么的酸东西,简直是毒药。还是吃碗绿豆冰,天然的比较好,又清热退火。”她总这么说,于是,我只有在跟着玩伴偷偷跑去市场吃冰时,才能瞒着妈妈吃她口中的“毒药”。
  现在想想,我那当了半辈子老师的母亲,可真是先锋人物,那么早就留意到食品安全问题,偏好天然的食品,少食人工化合物。而我那么爱吃清冰,一来是因为儿时玩伴零用钱不多,只吃得起清冰,家境稍好的我不想与众不同,二来或也有“不给吃就偏要吃”、越是禁忌越要尝试的小小叛逆心理。
  多年之后的这个炎夏午后,我站在夜市边上的冰果店柜台前,望着琳琅满目的配料,毫不犹豫地点了绿豆、红豆、花生和薏仁,至于旁边那五颜六色的草莓酱、百香果、芒果青等等,颜色太鲜艳,少吃为妙。
  瞒着妈吃清冰的童年悄然远去,天上的母亲看着她这早已中年的小女儿,说不定会含笑地说“这才是我的乖女”吧。
  那年头的清冰,指的是浇了糖水和酸梅汁的刨冰。梅汁装在玻璃酒瓶里,瓶口罩着塑料盖,盖上戳了几个小洞;老板刨好一碗松松的冰花,淋上一勺用砂糖熬的糖水,拿起酒矸,连盖子都不必打开,瓶口向下,朝着刨冰甩两下,梅汁就穿过洞口,洒在冰上,把白花花的冰花染成酡红,也把原本无滋无味的碎冰,化为又酸又甜的凉品。
其他文献
第一次听到“最长的午餐”时,可能大家脑中浮现的是,从中午一直进行到半夜,每道菜都要伸长脖子等得海枯石烂的情景。这也太坑爹了,有什么好报道的?!不不不,2015年2月末在墨尔本举办的年度World’s longest lunch,“最长”指的其实是饭桌。  当中国大部分城市还笼罩在雾霾和阴雨中时,南半球的墨尔本却是夏末,风和日丽得让人无所适从。想想看,在富有英国乡村气息的费兹罗花园中,铺着雪白桌布的
20世纪30年代上海外滩上的汽车。  按中国现行交通法规,在高速公路上,最高车速不得超过每小时120公里,最低车速不得低于每小时60公里。市区最高车速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路状有不同要求,有每小时60 公里的,有每小时70公里的,有每小时80公里的。至于开豪车飙车的速度那另当别论了,常常每小时200公里以上,超过飞机起飞速度也是常有的事,那是让人心惊肉跳的速度。可是在民国时期,飙车的速度只相当于现今市区
人体就像是台机器,用久了零件难免有磨损的时候,一早起来头疼脑热脚步虚浮,你今天还去上班吗?  在我们的文化里,带病工作是种美德,从上学时起,班主任老师表扬“优秀学生”时都会附带一句“本学期全勤”,到了单位评先评优也常说某某在医院拔掉针头转身又返回工作岗位之类的。这种兢兢业业的精神特别让人佩服,给大家树立榜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群体压力,仿佛工作表现跟出勤率是成正比的,所以请病假也要掂量一下。甚至当
一部剧集,光是对着麦德林黑帮贩毒集团与哥伦比亚政府之间调戏历史一般的史实照本宣科,就能具备神剧的潜质了。更何况还有《精英部队》制作班底的编排和打磨,更能将令人愕然的史实进化为邪异史诗。虽是涉毒题材,但《毒枭》跟《绝命毒师》截然不同。我更愿意将之与强尼·戴普主演的《大毒枭》摆在一起。在那部同样将“魔”还原成“人”的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我的一生,野心比实力高得多,充满了不切实际的追求。”这句话放在位
网络时代,任何公共事件都有可能漫出当地,成为举国关注的大事。温州苍南县城管查抄路边摊贩、围殴拍照路人,引发民众激愤,城管遭痛打,就是一起典型的“小事变大事”的群体性事件。  从这起事件出发,跳出事件思考,两个普遍性问题需要探讨:城管为何热衷于喋血街头?路边摊贩到底招谁惹谁了?  我们知道,路边摊贩是社会的底层人民,一个家庭的生计寄托于一个小摊位,一天的收成左右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准。我们不太知道的是
获奖理由  褚时健即将进入耄耋之年,却无心成为潮人,他的橙子已经一橙难求,通过电子商务进入万家餐桌。从风云人物到白发农夫,成为业界良心的代言人,褚时健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有味道、有温度的故事。故事有点苦,橙子却很甜。    从74岁开始,褚时健才真正找到“回到自己”的感觉。这一年,他从狱中归来,按照中国人常理,他应该就此退隐,打发晚年,但他偏偏选择了创业,创下了褚橙的奇迹。  褚时健的魅力,也许诚
历史上的哲人和学者,都曾试图在这群特殊的小动物身上,寻找忧虑重重的人类亘古以来提出的终极问题的答案。  “蜜蜂兄弟来了!”当两位法国中年人出现在2017傅雷翻译出版奖现场时,大家都窃窃私语。对于达瓦佑兄弟的这个昵称,来自他们近期被翻译成中文的书《蜜蜂与哲人》。而他们“哲学家 养蜂人”的这种作者身份组合,也给这本哲学小品带来了特殊的趣味性。  哥哥弗朗索瓦·达瓦佑是法国上卢瓦尔省的专业养蜂人,与蜜蜂
日本今天还保留着传统的三“雅道”,即茶道、花道、香道。这日式三“雅道”其实都传自中国,宋朝文人间也流行四雅事:挂画、点茶、插花、烧香。其中的点茶、插花、烧香在日本演变成了茶道、花道、香道,但在中国本土,文人四雅事后来却全面没落,比如“烧香”一词,宋人一般用来指称一种雅玩,即焚香;而现在却与“拜佛”连用,指一种民间祭拜仪式,雅味全失,俗气尽显。  遥想当年,一炉袅袅飘着轻烟与香气的焚香,在宋人生活中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里面,除了《红楼梦》是原创之外,其他三部都是先在民间进化了许多年,被无数民间艺人反复修改。这些故事在流传期间,会衍生出各种不同于主流的奇葩版本,让读者感觉既陌生又熟悉。  《西游记》虽然是明代吴承恩所著,但在他之前,《西游记》的雏形却早已成形,相关故事如同杂草一样在民间艺术领域野蛮生长。元末明初有一位杂剧名家叫做杨景贤,他博采民间诸家之长,汇成了一部杂剧版《西游记》,成为吴本之前最
作为台北地标的101下面,低矮破旧的整片房子里,才是台北的美味地标所在。  西门站与龙山寺站是捷运板南线上相邻的两站,它们或许算得上台北冲撞对比最强烈的地方。前者有大名鼎鼎的西门町,这里店铺林立,每日人声鼎沸,出现在此地的人士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奇异的发型与惹火的装扮在西门町显得司空见惯。这些潮人,代表台北的时尚前沿。  而从后者出来,沿昆明街或者康定路北行,时光似乎一下子老去,古老的两层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