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学了,救助贫困生又一次成为社会热点。报纸上的文章、照片,电视上的场景、特写,多角度地传递了全社会的助学景观。
可是,有些捐助的场面,看了很不舒服——贫困生手持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受助的金额数字,一字排开站在那里,低眉顺眼,表情谦卑,像是接受审查。贫困生一旁站着的捐助单位领导则往往喜笑颜开,和贫困生的表情形成极大反差。
有道是,爱人者高尚,被爱者幸福。然而在上述场景中,缺少爱人与被爱的应有气象,没有关爱与温暖的和谐氛围,细节显示的人物情感与主题相去甚远。在受助人的脸上,看不到那种发自内心被关爱的幸福感,甚至相反,看到的只是受助贫困生的尴尬、拘束、羞怯和无奈,是浑身的不自在。贫困本来就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贫困出身是一种先天的命运安排,也可以说是一种个人隐私,如今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接受摄像镜头的频频拍摄,他们能自在吗?他们的脸上还可能洋溢幸福感吗?
遗憾的是,让贫困生手持牌子亮相的造型,在全国各地均有出现,几乎成了捐助贫困生的一种标准化程式化的模式。为什么会是这样?往横向看,其他手持牌子的集体亮相造型还有:表彰大会的获奖者,赈灾大会上的捐款单位,犯罪嫌疑人。他们集体持牌亮相广而告之的,或是他们的荣耀,或是他们的恶行,其中也不乏主事者的成绩展示。这种思维及工作方法,各地相互仿效,竟成为一种流行模式。
可是,这种模式不适合捐助贫困生工作。捐助贫困生的实质,是善者拉贫困生一把,帮他们走出困境。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帮助贫困生当然更好,即使只是金钱上帮个三五千元也相当不容易。但是,如果送上几千元钱的同时,非要让贫困生摆个持牌亮相的造型给大家看,就未免有点强人所难。说重一点,就有可能让受助者产生吃嗟来之食的感受,甚至有一种物质上施与精神上剥夺的意味。曾有报道,高校贫困生收到政府和企业送的棉被,可有的学生宁愿挨冻,也不愿意将被子拿出来盖。因为被子上有“爱心棉”三个字,盖上这被子无异告诉别人:我是贫困生。这类对贫困生自尊心的无意伤害,使救助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恐怕是捐助者始料未及的。
或说,贫困生应坦然接受“爱心棉”“持牌亮相”等安排,不必介意别人的眼光和议论。可具备这种成熟心态需要一定的人生经验,这不是一个未成年的贫困生所能具备的。贫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少年成长的贫困经历给他们无穷的烦恼、压抑和痛苦,本来考上大学带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希望,接受物质帮助自然令这理想更为可期。可突然贴上的贫困生标签,又让他被迫提醒自己的贫困生身份、贫困出身,正待卸下的自卑包袱又重新背上了肩,这极不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萧田
可是,有些捐助的场面,看了很不舒服——贫困生手持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受助的金额数字,一字排开站在那里,低眉顺眼,表情谦卑,像是接受审查。贫困生一旁站着的捐助单位领导则往往喜笑颜开,和贫困生的表情形成极大反差。
有道是,爱人者高尚,被爱者幸福。然而在上述场景中,缺少爱人与被爱的应有气象,没有关爱与温暖的和谐氛围,细节显示的人物情感与主题相去甚远。在受助人的脸上,看不到那种发自内心被关爱的幸福感,甚至相反,看到的只是受助贫困生的尴尬、拘束、羞怯和无奈,是浑身的不自在。贫困本来就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贫困出身是一种先天的命运安排,也可以说是一种个人隐私,如今却在大庭广众之下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接受摄像镜头的频频拍摄,他们能自在吗?他们的脸上还可能洋溢幸福感吗?
遗憾的是,让贫困生手持牌子亮相的造型,在全国各地均有出现,几乎成了捐助贫困生的一种标准化程式化的模式。为什么会是这样?往横向看,其他手持牌子的集体亮相造型还有:表彰大会的获奖者,赈灾大会上的捐款单位,犯罪嫌疑人。他们集体持牌亮相广而告之的,或是他们的荣耀,或是他们的恶行,其中也不乏主事者的成绩展示。这种思维及工作方法,各地相互仿效,竟成为一种流行模式。
可是,这种模式不适合捐助贫困生工作。捐助贫困生的实质,是善者拉贫困生一把,帮他们走出困境。能够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帮助贫困生当然更好,即使只是金钱上帮个三五千元也相当不容易。但是,如果送上几千元钱的同时,非要让贫困生摆个持牌亮相的造型给大家看,就未免有点强人所难。说重一点,就有可能让受助者产生吃嗟来之食的感受,甚至有一种物质上施与精神上剥夺的意味。曾有报道,高校贫困生收到政府和企业送的棉被,可有的学生宁愿挨冻,也不愿意将被子拿出来盖。因为被子上有“爱心棉”三个字,盖上这被子无异告诉别人:我是贫困生。这类对贫困生自尊心的无意伤害,使救助的效果大打折扣,这恐怕是捐助者始料未及的。
或说,贫困生应坦然接受“爱心棉”“持牌亮相”等安排,不必介意别人的眼光和议论。可具备这种成熟心态需要一定的人生经验,这不是一个未成年的贫困生所能具备的。贫困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少年成长的贫困经历给他们无穷的烦恼、压抑和痛苦,本来考上大学带给了他们改变命运的希望,接受物质帮助自然令这理想更为可期。可突然贴上的贫困生标签,又让他被迫提醒自己的贫困生身份、贫困出身,正待卸下的自卑包袱又重新背上了肩,这极不利于贫困生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