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 底层逻辑与推进路径(下)

来源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vep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
  柯清超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
  区域教育信息化:教育治理与教育智能体
  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基本框架是基于“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基本逻辑,根据国家政策与愿景,区域与学校统筹建设,围绕教育治理与教育改革展开实践,最终进行成效评估。(如图2)
  一、教育治理与教育现代化
  教育大数据发展日趋成熟,能够帮助我们真正实现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过往的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第一要务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适当地把部分重心转移到整个区域的教育治理上,进而推动教育公平。我们可以运用数据科学,通过教育大数据进行数据聚类、分类、关联、回归等,依托机器学习实现区域教育治理、学校教育发展态势感知以及个体自适应学习指导等。
  那么教育治理与教育信息化是怎样的关系?《中国基础教育大数据发展蓝皮书(2018-2019)》主编之一田雪松博士构建了现代教育治理的3W模型,即服务对象(WHO)、治理内容(WHAT)、治理缘由(WHY)。(如图3)同时,田雪松博士将数据驱动现代教育治理的实践框架分为三个层次、四个环节、三大目标及若干数据驱动。(如图4)
  在当前“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教育发展的基本逻辑下,我们应当运用网络平台化的思维实现跨部门数据整合、开放融合、共创共享的服务生态,努力让每个个体都能够享受到基础教育公共服务机会的均等化。
  二、教育智能体
  教育智能体是依托网络全连接、人工智能、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赋能教师、赋能学生、赋能学校、赋能教育治理,实现教育环境智能化、教育智能可视化、教育过程精准化、教育配置均衡化、教育决策科学化、教育决策无界化。教育智能体的本质是数据驱动的教育大脑,能够实现对教育整体的主动感知、态势预测、自治与自我进化。
  如何构建教育智能体呢?上海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张治认为可以从学习者、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这四种要素着手。首先,重新理解学习者。这需要我们思考,学习者是谁?学习者会不会改变?学习者的画像是否能够实时、精准、客观地表述学习的状态?其次,重新理解学习环境。学习者自身与学习系统的融合,将呈现出新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理环境,如班级、教室、校园实验室等,而变成了网络空间、智能硬件、终端设备、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或者其他学习平台。再次,重新理解学习过程。过去,学习进程由一种范式所决定:教师在课上讲解,学生拼命地记,通过作业来操练,再由考试来验证效果;如果效果不好,再通过教师的复习强化,重复上一个学习过程。如今要思考的是,如何优化学习进程,让学习效率变得更高。最后,重新理解学习资源。过去认为,学习资源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学生苦读圣贤书,教师拼命解读教材课本。而今,需要基于知识图谱的动态变化,以及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學习规律而实时调整学习资源。基于这四个要素,便可以构筑教育智能体,重塑教育形态。
  学校教育信息化:数据赋能的课程与教学
  路径1:提升学校教育改革领导力
  改革一般是由愿景驱动的,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驱动着我们不断地改革和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学校的改革也同样需要建立发展的愿景。学校改革领导力就是校长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目标与学校实际,系统规划学校教育与发展的愿景,应用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新思维、新理念、新技术,影响与引领全体师生,促进学校教育愿景实现的能力与智慧。
  路径2:构建信息时代的育人环境
  《教育新基建指导意见》指出,要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应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作用,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升级智慧教学设施,提升通用教室多媒体教学装备水平;部署学科专用教室、教学实验室,依托感知交互、仿真实验等装备,打造生动直观形象的新课堂。依托“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深化管理应用,推动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利用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全程网上受理、网上办理和网上反馈,实现一网通办。以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助力提升教学能力、优化教师管理。开发教研支撑应用,开展基于教学能力智能诊断与分析的自适应学习和网络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开发教师培训应用,提供模拟实训环境,提升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开发教师能力评估应用,实现伴随式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最终目标是要建成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灵活开放的教育体系。
  路径3:重构课程与创新教学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看待这一路径。最低层次是运用信息化手段优化传统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第二层次是运用互联网技术变革教学方式,应用网络再造教学流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第三层次是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满足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
  路径4:实施数据驱动的教育教学评价改革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通过信息化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
  教育信息化是驱动教育创新发展、迈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的发展周期已经拉开帷幕,教育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日益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竞争力和增长极。我们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厘清思路,科学谋划“十四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进路径,强力驱动教育改革发展。
其他文献
【关键词】积极职业教育;校本行动;范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2-0031-03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常州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围绕“提高质量、提升内涵、打造高品质升级版”的奋斗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以“职业院校教师积极教育力提升的实证研究”“新时代职校教师积极教育力
期刊
【摘 要】中职生管理之难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普职分流导致了中职生被制度性“放弃”,并强化了他们的“失败者”认知。制度性“放弃”导致的自我“放弃”致使中职生缺乏对个体发展的信心。在实践中,中职生教育管理存在如下问题:规训逻辑主导下“教育性”的缺失,教学过程缺乏有效和系统的质量监督,封闭式管理造成学生的社会封闭,兴趣活动管理未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为此,需要重视人文关怀,提倡柔性管理;强化教学质量
期刊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学院;校企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2-0076-02  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基于“产教融合”办学模式,以产业学院建设为突破口,创新载体、创优机制,持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从顶层设计到课程实施,全过程多维度地为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一、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期刊
【摘 要】土建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的人才培养主要对应于建筑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智慧管理与维护等环节的关键岗位。为此,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土建类专业群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从岗位能力需求入手,提炼学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发挥技能大赛产教结合“链接器”的作用。通过五大赛项的锤炼提高教学质量,最终以第三方考评、学生获取专业岗位证书或
期刊
【摘 要】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促使专业教学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思政背景下五年制高职幼师生课程素养培养对促进思政与课程素养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从优化思政背景下的课程素养培养目标、完善思政背景下的课程素养培养教学体系、促进思政背景下的课程素养培养实践三个维度探讨思政背景下幼师生课程素养培养的改革路径,旨在增强幼师生的学习主动性,有效提升其品格素质、道德涵养、专业知识与能力,夯实其课程素
期刊
【关键词】模块化课程;职业教育适应性;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72-0073-03  2021年4月12日,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大会上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模块化课程建设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有效途径。随着双高建
期刊
学科:小学语文 教材版本:人教2011课标版(部編)(三年级下册)  主讲教师:许志娟 学校: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舞阳学校  教学分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学生读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的故事,很容易产生共鸣,会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对宋庆龄的内心活动进行补白,让学生看到一个真真实实的小庆龄,真切感受到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
期刊
学科:小学数学 教材版本:北师大2011课标版(五年级上册)  主讲教师:詹舫 学校: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青年小学  教学分析: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会了过一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这是学习本课非常重要的基礎。但对学生来说,真正理解高的含义和在图形中确定一点画出对边的垂线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的另一种高以及三角形三条高的画法。因此,教师尝试从“限高”引入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高”的含义,让学
期刊
【摘 要】高职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关键问题是缺少思想理念引领,实施层面呈现形式化、表面化特征。当前的课程思政建设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根本要求。高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须在充分解读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挖掘契合专业课程特征的思政元素,并层级细化为思政目标、设计思政内容,再通过活页式教材建设、个性化协作式混合教学改革等方式将思政内容充分融入课程体系。同时,重视提
期刊
【摘 要】以积极心理为导向的积极教育是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职业学校依托积极教育理论,深入解读“积极教育力”培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有效性,积极打造德育“引力”、课堂“教力”和心育“助力”,渗透“积极教育力”实践建设的思考,引领学生“十德”养成,促进学生德技共进,护航学生幸福成长。  【关键词】积极教育;积极教育力;职业教育;“领航”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