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作文真实性问题的探讨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七—九年级学生写作的目标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可是广大语文教师经常觉得当前学生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假、大、空”的现象非常普遍,到底是教师的作文评价标准出了问题,还是学生的作文真实存在此类问题?我想两者兼而有之。
  语文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作文的真实性。
  我们对中学生作文的真实性要求,不应拘泥于生活的真实,而应高扬情感真实。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写“母爱”,选择的或是“雨中送伞”或是“病中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师恩”,选择的或是“深夜灯下批阅”或是“办公室里的个别辅导”。可能这样的情景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发生,是学生在“撒谎”,有的教师往往认为这是不真实的文章,是不好的文章。我们不妨来看看学生“撒谎”的动机,前者是为了弘扬母爱的伟大,后者是为了表达师恩难忘,他们在自己精心的虚构中表达了对母爱对师恩的真切体验,这种情感是美好的,他们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弘扬真善美,这是符合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只要是符合逻辑符合道德伦理,作文中的“谎言”有它存在的必要性。既然是这样,我们教师就不应该在“是否是写生活的真实”这一问题上太较真,如果什么都要与现实一模一样,那所有的艺术只有靠边站,那我们不需要看作文只看DV就行。
  因而,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明白,其实“虚构”也是一种真实,一种艺术的真实。除了一些应用文如通知、计划、总结等等之外,学生的写作本质上是文学创作。文学艺术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文学的“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真”具有可接受性。如《西游记》等完全虚构的故事,人们接受它,认为它真实,是因为故事本身具有“内在必然性”,符合逻辑事理,而非生活真实本身。一是“真”与“诚”相等。作家在作品中要表达诚挚的感情。虚构情节、艺术加工是文学作品表达至真至诚的主体情感的必然选择。学生作文的源泉是来源于学生生活,但它不是现实生活的照搬,应该高于生活,是生活的浓缩、发展。因此,我们允许学生按照生活的逻辑规律性进行大胆的虚构。“虚构”是想象的一种高级形式,是艺术创作典型化的基本手法之一,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虚构,并非“离开生活的虚构”,他的虚构仍然来自他的生活,只不过是一种间接的生活经验罢了;他的虚构更接近文学创作的本质,比生活真实更为广阔,更易于激发他的想象。通过这种手法写出来的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更能激起众多读者的共鸣。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中学生的作文中也普遍存在“假、大、空”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学生生活都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没有时间接触大社会,这种枯燥的生活阻碍了学生对生活真谛的理解。他们只能借鉴书本的知识,矫情造作,编造出虚情假意的作文来。二是阅读积累贫乏,现在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时间花在“题海战术”上,没有几个学生能真正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感受各种文学形象,学习各种表现手法,品味作品中寄寓的人生理想、流露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世界的各种认知。因而学生进行写作尝试时,就不能全面地学习、借鉴这些文学经典,写出有现实意义的好文章。三是写作动机的限制,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多数情况下学生写作的原因只是老师要他们写,写作的动机就是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一般而言,人们的写作都是为现实生活中某种需要而进行的,并且通过写作要实现某种目的,也就是说现实生活中的写作一般具有特定的功能。但是在学生的写作教学实践中,上面所说的写作的需要和写作的功能消失了。或许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平时写作水平不太理想的学生,在写给朋友的情书中却显示了极好的写作能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前者是老师“要我写”,后者是学生“我要写”,一个被动一个主动,效果当然就不一样了。
  鉴于以上的原因,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在选择作文的题材方面也要着重考虑,让学生有话可说。其次在评价的标准上也不要过于强调“写真事”、“写自己的真实生活”。这样,学生写作思维上会受到可怕的钳制,就不可能写出情感真挚的好文章。
  
  孔首珍,教师,现居湖北通山。
其他文献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既要教师认真地教,也要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光有“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的主动性,常常是徒劳无功,或事倍功半。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我积极开展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活动场”的探究,经过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那么我是如何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的呢?    一、“四激”入手,让学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语能引发想象,创设意境,能让学生轻松自如地走人文本,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    一、教具导入 引想象    教具以其直观性、形象性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它能把抽象的知识化为可见的形象,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能把学生由看得见的实物引入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  在学习《叫三声夸克》时,我做了一个一厘米见方的小纸盒(上扎针孔),提问:如果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巧妙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想合作,要合作。    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本环境与学生的
一个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进入社会前十多年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那么学习有什么可谈的?实际上,世上的许多事情都存在着“人人可以为之,人人却未必擅为之”的现象。同样入校学习,同样的导师,效果却不尽相同。这就说明因对学习的内涵领悟不一样,导致个人对学习的投入不一样,对学习的目的、态度、方法及内容的选择也就不一样。  说到学习,不能不使人联想起有关古人勤学苦读的故事,“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头悬梁
文言文的背诵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在背诵的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并体会我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在教学中指导背诵技巧固然是一个办法,但是我发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让背诵水到渠成,效果可能更好!  一.还原场景,模仿古人直接交谈让记忆水到渠成  初中阶段有一部分文言文,人物对话比较多,内容丰富、对话精彩。教学中我还原当时场景,让人物运用古语交谈,然后再让学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无疑都是以汉族文学为主导的,对少数民族文学涉及很少或者并未深入探究,对中国古代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区域文化探讨也没有深入进行。本文试图构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区域文化为视角,注重文本的文化属性,采用文化分析法、对比法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作家思想、流派形成的理解。  区域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就是以区域、民族文化为视角,研究文学作品、流派、作家思想生成的文化因素及这些文化因素如何
PPT课件是教师采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软件,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要求制作反映教学的幻灯片课件,实际授课时,教师通过投影机放映出来,起到辅助讲解的作用,利用PPT课件进行授课,被称为电子板书授课,或称PPT课件辅助课堂教学,是一种计算机辅助多媒体课堂教学方式。  今天,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于一些基础理论课的教学,PPT课件的使用愈加广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之语,其中的“以相娱乐”一句,包括教参在内的诸多版本均将其翻译为“以(借)此互相娱乐”。笔者认为这样的翻译不仅未能准确地传达司马迁的本意,也未能完全表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针锋相对、轻巧腾挪、化被动为主动出击的大智大勇。理由如下:  1.无论是赵王“鼓瑟”还是秦王“击缶”,双方都不可能“互相”同时共享“娱乐”。  秦王所谓的“寡人
孔子的许多教育思想对当今的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回顾过去的教育,以对话为手段的教学虽然存在,然而,由于我们处在非对话时代,对话仅仅成了一种教学的艺术,而未成为教学的精神。当我们致力于全面生成和个性发展的和谐共进时,重温孔子的教育方式,不能不感佩我们民族的先贤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孔子从不以教师爷自居,他不认为学生就一定不如先生,因此,平易近人。他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要因在师长面
王朔形容某人长相平平“掉到人堆里就找不着了”,如果我们考场作文也掉到“万人一面的汪洋中”,就很难突出个性。要力戒文章语言的趋同现象,避免在词语选用、句式结构、语气语势上大同小异、千篇一律,力使自己文章的语言或雅致凝练,或俏皮幽默,或优美诗意……要做到凭空逗巧,意外出奇就要在写作中求新避俗。  要使语言避俗求新,可以有以下四种途径。  一.想象修辞——追求形象  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人口开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