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推进,体育教学努力更新着,或者说积极反思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因而不同层次的公开课、研究课、展示课、评优课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由于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中增强体质(或增进健康)与运动技术(技能)学习孰为主次的认识不统一;对课堂教学评价中关注对象(如有的是关注老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有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的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发展兼顾)、评价的目的等观点不统一,等等,出现了专家点评的观点各不相同、不同层次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出台的评价标准各有不同。再加上体育教师对当前研究的传授教学、建构主义教学、情景教学、快乐教学等教学模式在如何有效操作上认识模糊不清,使得体育教师在追求一堂好课(或者说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上,出现了不知如何来弹好钢琴的局面。为此,想通过理清教学设计中的以下四条线,来促使体育教师更好地上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体育课。
一、教学流程(结构)线
教学流程(结构)的设计或者说教学分段要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不管教学流程怎样复杂,分了多少个部分,结构(包括内容安排)一定要合理、流畅,要符合这个规律。同时在分准备阶段、基本阶段和结束阶段等阶段的过程中,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不能少。因为从生理角度来说,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体温,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防止运动损伤、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准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体育知识、熟练掌握体育技能的愿望,特别是趣味性、辅助性练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迅速进入运动状态。放松整理活动是消除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的“运动状态”,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的积极性方法。它可以促使人体从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帮助学生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提高学生下节文化课的学习效率。同时能预防学生运动后的不良反应及运动损伤,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运动技能线
运动技能的教学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不教就会、有的教了才会、有的教了也不会),对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要求也各不相同,但不管什么要求,技能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因此在采用教与学的方法手段上要有递进性,要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分解到完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同时在同一技术难度层次上,练习方法要有多样性。如足球脚内侧踢球的踢固定球练习,可以是踢定位球、可以是定点射门、可以是两人或多人的原地传接球。
技能教学的要求和组织要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运动技能学习要求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体现层次性,即在设计中要目标分层,以促进不同学生都有发展。如足球脚内侧踢球有些同学可以只掌握踢固定球技术,有些则可以掌握跑动中脚内侧踢球技术。
同时教学环节的组织设计要有一定的情景性,这种情景一方面可以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是创造外在氛围的,另一方面可以是问题情景,为教与学做铺垫的。因此这种情景性不仅有利于学生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是尝试各种新教学模式的基础(如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等)。
在教与学的组织上要充分利用分组教学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共同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活动(练习)内容的设计上还要有拓展性,要结合学生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促进终身发展。
三、运动负荷线
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安排要符合身体锻炼的规律(或者说原则)。虽然不同类型课练习的密度和强度都不同,出现的心率曲线不同,但是教学内容的组合、设计和练习、活动的强度密度安排要符合这个规律,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要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择适宜的内容和形式,促使学生加强锻炼,体质不断提高。
四、学习评价线
学生的学习评价通常以过程性和终结性、定量和定性来分类,在具体操作设计中还涉及发展性评价等等。但是通常的课堂教学评价只是通过老师的语言和同学问的鼓励来评定,虽然有一定的即时效应,但是对于终结性评定中要开展的自我、组内、教师评价来说,就缺少了过程的记录,降低了评价的信度。因此评价既要有语言的,又要有书面的。为此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为练习小组设计相关的评价表,促使学生作为小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单位,在学习中与小组共同成长,也留下学习过程评价的记录。这些评价可以在小组内对个体的展开,也可以在小组间针对团队展开。同时评价要多角度多方位,要围绕三维目标来发掘优点,但不回避缺点,以此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关于借班上课的学案
目前,小学没有教科书,中学生能从体育教科书中知道的东西也与实际上课内容有很大差距。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前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练、如何评价,能促使学生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建议下发学案。学案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课的流程、各部分环节的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学法指导、评价标准、场地器材安排、队伍调动线路等。特别是借班上的公开课,师生见面只有20分钟,而且要隔天上课,师生相互了解不多,这个方法应该很有效。
以上只是对一线老师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和当前形势的一些思考,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这个课题,为体育教师能理性地设计好体育课提供帮助。
一、教学流程(结构)线
教学流程(结构)的设计或者说教学分段要符合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不管教学流程怎样复杂,分了多少个部分,结构(包括内容安排)一定要合理、流畅,要符合这个规律。同时在分准备阶段、基本阶段和结束阶段等阶段的过程中,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不能少。因为从生理角度来说,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体温,提高内脏器官的功能、防止运动损伤、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准备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体育知识、熟练掌握体育技能的愿望,特别是趣味性、辅助性练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迅速进入运动状态。放松整理活动是消除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的“运动状态”,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的积极性方法。它可以促使人体从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帮助学生消除疲劳,促进体力恢复,提高学生下节文化课的学习效率。同时能预防学生运动后的不良反应及运动损伤,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运动技能线
运动技能的教学要符合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不同的教学内容(有的不教就会、有的教了才会、有的教了也不会),对掌握运动技能的目标要求也各不相同,但不管什么要求,技能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因此在采用教与学的方法手段上要有递进性,要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分解到完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同时在同一技术难度层次上,练习方法要有多样性。如足球脚内侧踢球的踢固定球练习,可以是踢定位球、可以是定点射门、可以是两人或多人的原地传接球。
技能教学的要求和组织要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规律。运动技能学习要求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体现层次性,即在设计中要目标分层,以促进不同学生都有发展。如足球脚内侧踢球有些同学可以只掌握踢固定球技术,有些则可以掌握跑动中脚内侧踢球技术。
同时教学环节的组织设计要有一定的情景性,这种情景一方面可以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是创造外在氛围的,另一方面可以是问题情景,为教与学做铺垫的。因此这种情景性不仅有利于学生激发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还是尝试各种新教学模式的基础(如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等)。
在教与学的组织上要充分利用分组教学提高学生合作探究,共同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活动(练习)内容的设计上还要有拓展性,要结合学生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促进终身发展。
三、运动负荷线
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安排要符合身体锻炼的规律(或者说原则)。虽然不同类型课练习的密度和强度都不同,出现的心率曲线不同,但是教学内容的组合、设计和练习、活动的强度密度安排要符合这个规律,努力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要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选择适宜的内容和形式,促使学生加强锻炼,体质不断提高。
四、学习评价线
学生的学习评价通常以过程性和终结性、定量和定性来分类,在具体操作设计中还涉及发展性评价等等。但是通常的课堂教学评价只是通过老师的语言和同学问的鼓励来评定,虽然有一定的即时效应,但是对于终结性评定中要开展的自我、组内、教师评价来说,就缺少了过程的记录,降低了评价的信度。因此评价既要有语言的,又要有书面的。为此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为练习小组设计相关的评价表,促使学生作为小组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单位,在学习中与小组共同成长,也留下学习过程评价的记录。这些评价可以在小组内对个体的展开,也可以在小组间针对团队展开。同时评价要多角度多方位,要围绕三维目标来发掘优点,但不回避缺点,以此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五、关于借班上课的学案
目前,小学没有教科书,中学生能从体育教科书中知道的东西也与实际上课内容有很大差距。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前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练、如何评价,能促使学生做好准备,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建议下发学案。学案包括:学习内容、学习目标、课的流程、各部分环节的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学法指导、评价标准、场地器材安排、队伍调动线路等。特别是借班上的公开课,师生见面只有20分钟,而且要隔天上课,师生相互了解不多,这个方法应该很有效。
以上只是对一线老师如何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更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符合新课程和当前形势的一些思考,希望有更多的人来研究这个课题,为体育教师能理性地设计好体育课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