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与习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af0rx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翻译首先应该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信息,但这并不是翻译的全部。在习语翻译中,信息的传达应包含语义和文化两个层次。如果只译出源语语义层面上的意义,而忽略了其文化色彩,那就会美中不足,甚至让读者产生错误的联想。
  关键词: 文化意象 习语 翻译 归化 异化
  
  一、文化意象
  
  意象,英语的对应词为image,韦氏三版(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给出了这样的解释:a mental picture or idea; a mental conception held in common by members of a group and being symbolic of a basic attitude and orientation towards something; a figure of speech。于是,我们对意象就可以这样理解:跟想象有关,是某一群体所共有的一种观念、象征及对某一事物的基本态度和取向,用于比喻。
  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一句成语、谚语、一则典故或某个形容性词语中的形象或喻体等。意象与习语表达关系密切。许多习语(包括成语、谚语等)都包含着一定的意象,而意象又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在翻译中,译者难免会碰到包含有文化意象的习语。那么,文化意象应该怎样处理呢?
  
  二、习语的文化特色
  
  习语的文化特色,与其丰富的来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不同民族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亦无不反映在生动、形象、活跃的习语中。
  有时,两个民族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使一些习语表现出某些相似的文化意象,但这只占习语中的极少部分,大量的习语表现出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文化意象。所以,处理文化意象个性差异就成了习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由于习语具有強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因此,要做到绝对的等值翻译是不可能的。译者有义务引导读者去接受异域文化,使译文读者头脑中显现的形象和产生的联想尽量接近在原文读者中的效果,这样,因文化差异引起的困惑就会在读者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不断熟悉过程中日渐减少,直至消失。
  在西方人的眼中,狮子是万兽之王(the king of beasts)。因此就有了“an ass in a lion’s skin”之说,对应的汉语应译为“狐假虎威”。beard the lion in his den表示“入狮穴,异常勇敢”;the lion’s share表示“最大或最好的一份”;put one’s head in the lion’s mouth表示“鲁莽地冒险”。英国人特别崇拜狮子,从中世纪开始,英国国徽的徽章就是狮子,英国被称为the British lion。to twist the lion’s tail意味着to provoke or insult the British or their government.而且西方许多国家的君主都爱自称为lion。狮子还可以指名胜或名人,to lionize 表示游览名胜或把某人视为名人,lion hunters指巴结社会名流的人。而英语中关于老虎的短语就少得多,have a tiger by the tail意思是“处境比预料的艰难、危险,骑虎难下”。
  而在中国人的眼中,老虎才是“森林之王”,如:“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虎视眈眈”,“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将”,“虎里虎气”,“虎穴”,“虎穴龙潭”(或龙潭虎穴),“虎跃龙腾”(或龙腾虎跃)等。在中国十二生肖中,虎也位列其中。根据中国古老的传说,老虎是长寿、尊贵和勇猛的象征。而关于狮子的短语就少得多,如:“雄师”,“狮子搏兔”,“狮子大开口”等。
  
  三、习语翻译时的归化和异化与文化意象的传递
  
  1995年美国学者维纽蒂提出了翻译的归化和异化(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的观点,突破了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使我们可以从跨文化的视角考虑翻译的问题。我们在翻译习语的时候要秉承“求同存异”的原则。
  1.归化
  归化翻译策略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直译。译者一般按照本国语言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取同化的手段,使之符合本土文化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原则。在习语翻译时,如果有的意象不会构成翻译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在译入语中寻找那些与原文意象大致相同或效果类似的习语来表达,这样会使译文形象生动。例如:
  (1)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s.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无水吃。
  (2)spend money like water
  挥金如土
  (3)All one’s geese are swans.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4)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
  (5)此地无银三百两。
  There is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一个偷鸡贼晚上到一农户家偷鸡,主人听到鸡窝里有动静,就问:“有人吗?”偷鸡贼连忙说:“There is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后来“There is nobody here but us chicken.”常被引用,表示此地无银三百两。)
  an ass in a lion’s skin表示狐假虎威。《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头驴子披着一张狮子皮,大摇大摆地在森林里走,动物们看见它以为是狮子来了,都吓得仓皇而逃。驴子很得意,就去吓唬狐狸,它跑上前去大叫一声,狐狸一听声音就知道是驴子,于是把驴子嘲笑了一番。
  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表示养虎为患。这个成语起源于《伊索寓言》中“农夫与蛇”的故事。农夫在寒冬救了一条快被冻死的蛇,将蛇放入怀中,蛇苏醒后却咬死了农夫。
  An unfortunate man would be drowned in a cup.人一倒霉,喝凉水都塞牙。
  like a hen on a hot girdle 像热锅上的蚂蚁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a dog in the manger损人不利己的人,占着茅坑不拉屎。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表示“对牛弹琴,明珠暗投”。这个习语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耶酥传教时说的话:“Neithercast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
  2.异化
  有的意象在汉语中带有褒义,在英语中却成了贬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意象的错位。有的意象在源语中有,而在译语中没有,即文化意象的缺失或空白。在翻译这类习语时,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可以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例如:
  An eye for an eye,a tooth for a tooth.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armed to teeth
  武装到牙齿
  meet one’s Waterloo
  遭到惨败
  Curiosity killed the cat.
  好奇心害死猫。
  “龙”在中西文化中有不同的文化意象。在英语文化中,龙是凶残、可怕的象征。我们在译“望子成龙”时不应直译为become a dragon。但是我们可以采取添加注解的方式。
  外研社2001年7月版《现代汉英词典》952页中“望子成龙”条有如下翻译: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i.e. 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另外一個关于龙的短语为“藏龙卧虎”,我们常说“藏龙卧虎之地”。外研社2001年7月版《现代汉英词典》84页是这样翻译的:a place where dragons and tigers are hiding——a place where people of unusual ability are to be found.
  《现代汉英词典》967页卧龙:sleeping dragon——a talent in obscurity.
  我们还可以从下面这个例子看出,保存“龙”的文化意象并不一定会带来交流的障碍。由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英语片名为“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这部影片获得2001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作曲,2001年度美国导演协会最佳导演奖。
  
  四、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译语的归化和异化是一种普遍存在于译文中的语言行为和文化意识。译作与原文之间要求同存异;“同”包含了译者的忠实态度,也含有一定的“异”。“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让读者体会到不同的文化意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个国家经济和文化往来的频繁和深化,译语读者感受源语文化意象的能力肯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桂斌.文化意象与习语翻译[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8).
  [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陈文谦.英语成语背后的故事[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5.
  [4](美)Christine Ammer.这样的猫和那样的狗[M].邢驰鸿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5]柯素芬.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5).
  [6]Jeremy Munda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London:Routledge,2001.
  [7]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 http://ent.163.com/edit/010316/010316_73886.html.
其他文献
摘 要: 西汉扬雄从实际语言出发,运用客观的调查方法,記录了丰富的方言材料,编成了《方言》十三卷,成为我国历史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方言调查著作。本文以《方言》为研究对象,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认为其是不朽之作。  关键词: 扬雄 《方言》 成就    一、扬雄和他的《方言》    《方言》十三卷,原名《殊言》,全称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中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西汉扬雄撰。扬雄,字子云,
摘 要: “处子情结”源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贞操观,后来由身体的不可玷污演化为人格的不容玷污,屈原的悲剧就是由“处子情结”带来毁灭的个案。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来阐释屈原“处子情结”的思想根源及表现。  关键词: 屈原 “处子情结” 思想根源 表现    屈原,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为后人留下了绚烂壮美的诗篇,他的诗作融会了对生命的礼赞、对宇宙的探寻、对真善美的追求及对高洁理想的忠贞。然而就是
摘 要: 先锋小说《奔丧》以叙事革命为轴心,徹底颠覆既有的传统文学,通过零度语言叙述,用偶然性来打断叙事结构的因果链条,向我们呈现奔丧过程中“我”错乱的、奇异的行为,这种极具艺术张力的结构上的“无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  关键词: 先锋文学 《奔丧》 “无端” 结构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洪峰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洪峰的作品《奔丧》(1986年),有评论
摘 要: 语言的理解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本文详细讨论了语义空位在话语理解中产生的方式,并通过关联理论与具体语言现象分析了认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语义空位 关联理论 话语理解 认知语境    语义是通过各种信息结构方式、各个层次表达出来的,语言语义学的任务就是要描写各种表达意义的方式、手段所组成的分层次的结构。然而话语的理解是一个动态的千变万化的认知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对话语的空
从奶牛子宫粘液和奶牛子宫组织分离抗菌活性肽的工作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以奶牛子宫内膜粘液和奶牛子宫内膜组织为研究对象,对其子宫粘液和子宫组织抗菌肽成分进行了
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流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源语与目的语之间存在着文化等各方面的区别所导致的语义、意境、“雅”等方面的缺失。语义流失并非指翻译错误,与其有着本质区别。翻译错误是指目的语与源语意思有出入,而语义流失是在任何语言的翻译中都不可避免的。    一、造成英语翻译过程中的语义流失的因素    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王佐良先生曾说:“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
TALENs技术是最近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基因靶向修饰技术,该技术能够简单、高效的在目标靶基因位点处产生多种突变效应,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动植物细胞及个体的基因修饰研究
摘 要: 法律翻译者所享受的创造性历来几乎是所有翻译类别中最少的。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推进,法律翻译开始被看作跨文化的现象,译者应当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以达到译本与源本法律意图的一致。本文定义了立法文献翻译中的译者创造性,并提出两个评判标准及两个标准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评析两部法律文本英译,本文对译者在立法文献翻译篇章方面应当享有何种自由度以及如何发挥创造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
摘 要: 本文通过四段来源于QQ上的聊天记录,对话语使用者Wendy(化名)从社会等级、性别、年龄和种族进行了分析,旨在说明人们在不同情境下,身份会随之转变,不同的社会身份会随着人们在涉及不同的话题时体现出来。  关键词: 话语 身份 背景理论 数据展现 数据分析    一、导论    人们在与他人进行互动时,大多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而在与他人谈话的过程中,自身的情况将通过使用的话语反映出来。在征得
摘 要: 本文以翻译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从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两个方面分析、讨论翻译中增减词的心理认知,通过对学生在语言理解和语言生成过程中的心理分析,对其不能有效增减词而使译文欠妥的情况从心理认知上给予了阐明和解释,以促进其对英语语言的认识和学习。  关键词: 增减词 翻译过程 心理认知    1.引言    增减词法是翻译上常使用的一种技巧。为了协调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和句法上的差异,翻译时根据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