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缺失的“理趣”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i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理趣”
  理是物理的理,趣是趣味的趣,理趣是理中蕴藏的趣,理趣是学理、探理、用理时积极的心理感悟、心理体味,是理与情的结合.
  2 问题的产生——现实意义
  蔡元培说过:教育事业,从积极的方面说,全在唤起趣味.日常各科教师均会通过各种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注重激发兴趣,但在实际物理课堂教学中,对演、看、事、景、动感趣的学生很多很多,但对物理之 “理”本身感趣的学生却聊聊无几,课堂有味有趣,但物理的味、物理的趣却偏偏缺失或处于次要的位置,物理课堂有枝叶而无根本.教者对理趣本身缺乏关注、研究,教学中不注重理趣,教不出理趣,学生也学不出理趣.理趣的缺失,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没有真正的热爱,没有积极的心理反应.
  物理学一向以严谨、抽象、刻板著称,但事实上理性也是有趣味的.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钱正权说:语文课要有两种趣味——情趣与理趣,作为物理学科,课堂更要有理趣,理趣盎然的物理课堂才是有效的物理课堂,感受到理趣的学生,才会真正迷于理的运用,理的理解、理的思考,理的学习,感受到理趣是物理学习持续有效发展的不竭动力.
  3 找回理趣的手段
  找回理趣的第一要素是教者感悟出理趣,理出本课“理”中趣点所在.然后在教学中通过幽默的语言,说出理趣,通过揪心的问题,提出理趣,通过各种互动活动,表出理趣,通过教者的神情姿态,传出理趣,通过观察、探究、实验,体味理趣,通过学习中跌宕的心情,感受理趣,通过成功的运用,品味理趣,通过物理美的展示,引出理趣.
  4 分析本课的 “理”
  本课的主要知识是功的概念.功是力的在空间积累的效果表现,是机械的 “无奈”所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学习功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延续和应用,同时也是学习后面功率、机械效率、能等知识的必要知识储备,为以后学习奠定基础,在本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处于重要地位.在整个物理知识体系中,功上连力,下连能量,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物理量之一,又是与能量联系密切的一个物理量,可以说一切自然现象都与功和能相联系.
  本课“理”中趣点分析:
  (1)探究斜面,引入功.杠杆和滑轮机械,省力必然费距离,省距离,必然费力,机械族长很不服气,找来斜面进行探究.结果很失望,迷茫困惑后决心思索寻找其中的秘密.结果让他豁然开朗,感叹神通广大的机械在功面前的无奈.
  (2)功的定义:生的伟大-机械的秘密,生的独特——乘积定义,名字起得准-力的作用效果功劳的度量.
  (3)单位:高贵,用著名物理学家,英国的焦耳名字,谦虚的焦耳说他一生只做了三件事,奇怪的是后来人们也“吝啬地”拿出三个重量级的物理量功、能量、热量的单位请他做.
  (4)公式:简单而丰富,功能强大,公式的简洁美,内涵美.
  (5)两个因素:做功的主人是力,距离是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成就,找准你的搭档,距离必须是在你这个力的作用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不能将别人的成就当作你的,别人的坚决不要,只要属于自己的那个距离.当物体移动的方向与你力作用方向垂直时,那你就惨了,没有一点点的距离成就属于你,你白辛苦了,只有苦劳没有功劳.
  (6)功的计算:两手准备,直接不能,间接来.直接计算,对号入座.
  5 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九年级上册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青春期的缘故,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思维活跃但不严谨,不稳定,不持久,不深入,焦虑水平适中,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相对较弱, 在学习过程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于理趣,引领思维的深入和持久、保持理性思维的高品质和积极活泼.
  6 教学目标
  6.1 知识与技能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知道功包含两个必要因素,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知道功的公式和单位,会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6.2 过程与方法
  经历抽象出功概念的过程.通过分析生活、生产中的实例了解机械功的物理意义.经历探究斜面的过程,归纳并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6.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和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用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理趣”的引导和营造,让学生感受“理趣”,培育学生的“理趣”.
  教学重点 建立机械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功的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把握两个因素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功的原理.
  7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设疑趣问——问题导入.
  机械家族到底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如果没有,那又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产生好奇.
  第二环节:伟大的机械——探究斜面.
  教师初演,群体设计,学生演示、学生归纳发现.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探究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归纳、推理能力,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经历对问题的好奇 实验探究过程神圣严肃 对探究结果的期待 归纳发现后的欣喜 对结论的亲近,对机械“无奈”的伤感,对规律力量巨大的感叹这一系列的积极的心理反应,体验着 “理趣”.
  第三环节:名称趣说——功的概念.
  新生儿诞生,我为他取名.机械可以省力,可以省距离,但不能省力与距离的乘积,别扭,将 “力与距离的乘积”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大家为他起个名字,叫起来简洁,顺口,关键是有意义,名如其人.教师启发,学生起名并简单解释.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如搬,搬起来了,拉,拉动了,力有了效果,我教你物理,你在我物理上有进步了,则说我对你有贡献,有功劳,对你做了功.这样不仅很自然,让学生对功的物理意义有了了解,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同时让深刻的物理概念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使得古板的物理概念充满了 “理趣”,使理入心中.
  第四环节:“大家”助阵——功的单位.
  焦耳简介:只做了三件事,三个单位.该过程不仅让学生知道单位,而且让学生感受到大家的风采,对科学家的谦虚和伟大产生崇敬,对巧合产生惊疑.
  第五环节:七嘴八舌——做功了吗?
  设置真实情境学生表演,配多媒体动画,过程分解和语音解说:从地上拿起球,手持球水平走动,持球静止,投掷球,球在空中飞行.学生小范围自主讨论,教师组织全班交流争辩,引导理性思维并归纳:强调对应过程,寻找两因素,注意找准那个力对应的距离,不做功有三种情况.该环节让学生紧紧围绕功的意义及定义进行理性思维,深刻认识并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认识功的过程性,体验研究性学习,获得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同时在心里上经历跃跃欲试、挫败 、不服、 迷茫、 眼前一亮 、惊叹、感悟,欣赏着理的简洁与丰富,课堂充满理趣.
  第六环节:身边的功——算一算、想一想
  算一算:
  (1)用20 N的水平推力推重为200 N的电动车,使该车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20 m,推力和重力各做了多少功?
  (2)估算一下,将物理书从地面捡到课桌上,你从楼底到楼上的教室各至少需做多少功?
  想一想:
  教材上讲,“从地上拿起一个鸡蛋并将它缓缓举过头顶,此过程中你对鸡蛋做的功大约是1焦耳”,其中1焦耳是如何得出的?为什们强调缓缓?该过程中你对鸡蛋做的功与你做的功相同吗?
  该环节一方面通过算一算,帮助学生巩固功的理解,学会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形成克服重力做功的公式,了解常见功的大小,掌握估算的方法,通过想一想,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功,认识物理语言的严谨,另一方面应用功研究实际问题,通过计算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充分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标理念,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知识,让学生感觉物理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近在咫尺,同时对物理公式的形与质、对“理”的严谨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在练习思考中尽情体味“理”的无限魅力和趣味.
  第七环节:知识打包——小结与思索.
  谁来给本课的知识打个包,用简洁的形式表示本课所学:W=Fs.解压后有那些内容?功的定义,单位,来源(机械不省功),两因素、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计算,克服重力做功W=Gh,……
  结束语 今天我们知道了它W=Fs,了解了 “他”的一些基本情况,算是认识了功,可能你还想了解“他”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广阔的外交关系,做“他”的知心朋友,那就请你自己继续努力吧.
  本环节用时虽短,但作用不小,一方面基于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及时巩固整理,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让学生创造并感悟物理的简洁美.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也是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根本要求和目标。培养拥有高质量职业能力的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管理类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了新特征、新变化、新要求。该文基于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对如何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了研究。研究结论为如何高质量培养管理类本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参考,
教学模块是指具备具体的教学目标指向和特定教学功能,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板块.任何一堂课都是由数个教学模块相继构建而成:一方面,一定的教学模块会体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一种或多种教学方式、方法的具体应用;另一方面,由于设计理念、操作方式和方法、教学习惯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针对某一教学功能,我们往往又能设计出具有不同特质、不同教学效果、多样的教学模块.  高效课堂是一种教学形态,从表面层次来看,集中表
物理是中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之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该类学科的教学效果日益被强调,初中物理课程的探究教学,其实质是指为学生营造开放、生动的教学环境,并使其能够在该环境当中充分发挥出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进而拥有全新的初中物理学习体验.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五个方面论述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运用探究教学的模式.  1正确把握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原则  笔者认为,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融合多媒体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初中物理知识比较的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通过多媒体的利用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质量.因此,本文结合初中物理《重力》知识的教学,对多媒体的应用进行探讨.  1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设计  1.1教学设计理念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关于过程和方法部分,提到学生不仅应学到物理知识,而且应学到科学方法.  强调要“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研究方法是破解教学难题的利器.本文以“电流的热效应”一节课为例,谈谈如何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 逆推法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分为不可度量和可以度量两类,我们把可以度量的物理概念称为物理量。物理学是以物理概念量化和物理规律公式化为特征的,如果说整个物理学体系是由物理规律为框架构建的,那么物理量就是这个框架中的重要构件,所以物理量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出于应试的目的,对物理量的教学不太重视,为了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尽可能
“类比”是借助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通过比较将一种已经掌握的特殊对象的知识推移到另一种新的特殊对象的研究方法.运用类比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它能帮助学生寻求思维的线索和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类比法在教学中的诸多方面均有应用,下面简要介绍在概念与规律的教学中运用类比艺术进行教学的方法.  1 运用“类比”理解概念、掌握规律  概念与规律构成了物理学的主体.教学中,若采用“类比”教学
2015年江苏省无锡市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有这样一道以体育运动为背景的联系实际题:  如图1所示,小明在做模拟“蹦极”的小实验,一根橡皮筋一端系一个小石块,另一端固定在A点,B点是橡皮筋不系小石块自然下垂时下端所在的位置,C点是小石块从A点自然释放后所能到达的最低点,关于小石块从A点到C点运动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石块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B.从A点下落到B点的过程中,小石块受到重
[摘 要] 我国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与高校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的教育培养密切相关。在新形势下产业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人才,知识单一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改革关乎其培养质量,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在知识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以“饲料加工工艺与设备”课程为例,指导学生在课程体系学习中融会贯通,通过教学团队近年在水产养殖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体会,探讨研究生课程
1缘起  近日,我省组织35岁以下的物理教师举行“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参赛教师从做实验、做课件、做中考题和说课四个方面进行比赛.在县级选拔赛中,部分教师在实验中却出现一些实验不成功或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意外现象.惊讶之余,回想在平时教学中,少数教师在课堂上出现类似的尴尬局面也偶有发生.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实验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