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在小学三年级习作中的妙用

来源 :杂文月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huan616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的习作教学中,学生描述情节断断续续,习作叙事重点不突出,没有前因后果的概念,观察事物不全面,记事物无方法。眼睛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也是三年级学生获得习作资源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PPT具有图、文、声、色并茂的的优势因素,让学生在形象、声音和情感的刺激下,愉快地观察并描绘现象、记录事件发生过程、寻求语言表达的途径。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观察、体验、认识和描述事物,提高写作能力,还诱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和创造精神,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PPT;习作;小学三年级
  一、研究背景
  (一)课标要求
  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的习作明确指出本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交流。”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习作教学来说,就是激发兴趣、写清见闻。
  (二)学生认知现状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习作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对于经历的事情也是描述啰嗦、记流水账,要么丢三落四。
  (三)PPT的优点
  1、PPT可以复原事件的经过,暂停事件的发展,讨论观察的角度。
  2、PPT辅助习作教学,能把图象、声音、文字、视频等教学材料融合,实现教学的优化整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过程
  (一)立足教材,以阅读教学为本,读写结合,习得写作方法。
  三年级学生处于习作的起步阶段,我们应首先教他们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习作方法从哪里来?人教版教材注意内容的整合,每个单元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每个单元的习作也是紧扣专题设计的。所以我们应充分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立足教材,扎扎实实地组织阅读教学。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有收获:课文写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是怎样写的?这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所在,也是习作教学的根本前提。例如:三(上)第一组课文讲的都是童年生活里的快乐故事,学完这组课文要求学生习作要求写完整的一件事,并谈收获和感受。可是童年的生活在学生心中并不觉得太丰富了或则是都很丰富,不知道到底写什么?该怎么写呢?经过学习课文的方法指引后,第一次习作时我缩小习作范围,统一以秋游活动“登茶园山”为题,这一下学生有话可说,知道该怎么写了。他们就知道值得写的事是什么,明确写作步骤是把事情想清楚、想完整后再动笔写。
  (二)运用PPT便捷的演示功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标倡导,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从观察开始的。学生需先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才可能在写作中转化为习作素材。想象的基础是观察,只有通过观察把握事物的独特属性,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又是“有创意地表达”、“个性表达”的前提。通过PPT技术展示一幅优美图片或一段精美文字,播放一段动人的音乐,都能引导学生进入相应的思维情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三)PPT复原事件的经过,让学生有话可说;暂停事件的发展,让学生有时间把话说完
  教学中,我运用PPT展示图片、动画或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从小到大,从近到远,从主到次,从整体到部分进行观察,全面具体的把握事物的特征,并通过反复实践让学生掌握“细致性、顺序性、整体性、层次性和独特性”的观察原则。例如:三(上)第八组的习作要求写自己身边的人或事,要把由不会到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求同学们写出在身边的人或者遇到事,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做过的事只记得大概,不记得细节,因此很难把学本领的过程写具体。运用PPT把我们家小朋友上学的经过和所见所闻有序地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关注自己的心灵体验,然后都来写这件事。在学生掌握了如何把内心的体验写具体之后,再拓展到生活中大家见过的各种事物,由此及彼地回顾、挖掘自己在观察事物时的真实体验,把事物发展的经过写下来。
  三、研究成果
  (一)PPT习作教学有效的创造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乐而言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PPT网络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把抽象的事物变为生动逼真的画面,美丽的画面再伴以悠扬轻快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相生的教学情景,唤起了学生的审美感受,触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和表达的欲望。现代PPT技术更有利于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真挚的情感,面对情境,人人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去求知,去发现,去创新;促使他们进行情感的表达、流露和交流。
  (二)PPT习作教学创建了立体的习作体验模式
  借助图片、文字、声音、声像、网络等多种媒介,把声、像、图、文、情、境与看、思、写、读等诸多手段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立体化、多方位的体验形式,较好地发挥了PPT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既提高了学生习作体验的兴趣,又使学生加深了对体验创设情境后的印象,促进学生对写作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心神随着物象产生无限遐想,拓宽写作题材,激发写作欲望。
  (三)PPT有利于培养学生积累材料和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能力,使文章言之有物。
  运用PPT可突破地域、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等通过熟悉的图画、文字、声音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了精彩纷呈的生活画卷和生动活泼的知识长廊,让他们走进五彩缤纷的信息世界,学生可凭自己的慧眼自主地去获得,揣摩资料,通过发散思維,逆向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充分利用PPT的优势因素,抓住学生心理困惑、知识渴求的契机,采取各种灵活的策略来诱发和调节每个学生学习情绪。增强和巩固他们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积极状态。
其他文献
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当今教育与教育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较好地说明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用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做指导,结合网络教育的
农业非点源污染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恶化和湖泊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因此,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对实现我国农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
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由此引起的全球变暖和臭氧层破坏是当今重要的环境问题。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可引起土壤N2O排放通量、密度及其垂直分布发生相应的变化。自20世纪80年
该文是一篇近两个月的锂电池文献评述,以"lithium"和"batter*"为关键词检索了Web of Science从2015年10月1日至2015年11月30日上线的锂电池研究论文,共有2318篇,选择其中100
<正> 一知识产权法是以保护人们的智力劳动成果为宗旨的法律制度,主要有工业产权制度和著作权制度。按照世界各国普遍参加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规定,工业产权的保护
我国的行政型审计作为世界范围很少仍被采用的审计模式,既不符合宪政的民主原则,也有悖于法治精神。纵观日本和台湾地区的经验,审计作为财政的事后监督机制、纳税人权利的重
伴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进入可视化、碎片化传播时代,移动短视频成为移动端内容表达与消费的主要形态之一。文章从社会学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观照移动短视频的内
企业档案资源在企业品牌传播与形象塑造上具有重要作用,部分企业尝试在其品牌广告中加入了档案资源来深化其品牌形象的塑造。为探究企业档案在广告宣传中对企业品牌形象的影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人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自觉的去学习它,研究它甚至思维进入了欲罢不能的“愤 ”状态。布鲁纳说过:“要使学生上好
国际法离我们到底有多远?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分析国际法是不是"法"的问题,其次还必须解决国际法的实效性问题,最后,从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主体来看,国际法离我们到底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