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才能逐步铸造学生主体人文精神的内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综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语文阅读;本原化;思考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7 -0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读”是学习的主体由“外”(客观的“外宇宙”)而“内”(主体的“内宇宙”)的一种吸收、借鉴,其目的是以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有文字记载的全部文明来充实、丰富自己,使主体的人格精神、文化素养得到有力提升。
一、真正的阅读的含义
阅读过程实现了三方面的价值:一是提高语文素养——包括传统文章学意义上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现代信息处理意义上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中国传统语感意义上的语文素质;二是走进作者心灵——结合具体语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解作品内容;三是激活读者的生命意识——感悟启迪、联想想象、质疑推断、品头论足。也就是说,读者借助文本,在此基础上超越文本,提升自己。学生自己解读,自己理解,自己感悟,在阅读中丰厚语言、信息的储存量,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在人文熏陶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生命的亮点,进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二、课内阅读: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学习的自信来自外来的尊重。教师如果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在一起交流,就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学生才能积极地阅读、自由地想象和大胆地创造。
2.构建师生互动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格局。
面对文本所展示的多元开放系统,课堂上师生双方必须以尊重文本和作者个性为前提,真诚地敞开自己,平等互动,充分地彰显各自的个性。其中,教师的个性彰显尤为重要,只有教师首先做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人,才可能创建有个性的课堂形式,也才可能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以自己被净化、升华的灵魂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钦敬,激发学生的好奇,自主地去探究、发现,最终完成精神由文本到主体的转换生成。
3.灵活运用评价与激励,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落实,离不开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感觉到自己感受理解的范围、程度在不断扩大和加深,他们就会有阅读兴趣。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尽可能地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就会被激发。
4.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探究性阅读。
问题教学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和创造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进行批判性、反思性阅读,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新设想,也许正是一种不期而至的闪光点、生长点、发展点。教师要细心发现,施以良性刺激,积极扶植,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尝到阅读探究中取得的喜悦。
三、课外阅读:给学生自由自主的空间
1.让学生有权选择喜爱的阅读篇目和阅读方式。
教师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给他们权利去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篇目,而不是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有的同学多愁善感,囿于内心,他们可能会偏爱那些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有的同学则粗放坚强,性格外向,他们可能更爱那些跃马驰骋、紧张激烈的传奇武侠;有的同学长于思考,关心社会,他们可能会侧重那些现实感强又注重思辨的杂文随笔;有的同学富于理想,抱负远大,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他们可能就会注意那些能给其丰富人生启示和引路作用的名人传记……在自由自主选择阅读对象的过程中,阅读者会时时体验到发现自我的乐趣。
2.熔铸生活,让学生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天地非常广阔,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们在生活语文的海洋里,举手投足之间接触的是报纸、杂志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等文字媒体,耳濡目染的是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等各种音像媒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遇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诚如张志功所说:“如果这些不仅仅是规范的而且是优美的,熏也会把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熏高了。”
3.积累是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
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想要获得它,须经主体“多读”的实践,在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的。读得太少,学生“感性积累”不够,就在那里企图通过老师多讲,“讲”出阅读能力来,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因而,教师还是应把“读、思、感、悟”的能力切实还给学生。
4.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
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遇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年龄增长,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驱力。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
关键词:语文阅读;本原化;思考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7 -01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主要途径。“读”是学习的主体由“外”(客观的“外宇宙”)而“内”(主体的“内宇宙”)的一种吸收、借鉴,其目的是以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有文字记载的全部文明来充实、丰富自己,使主体的人格精神、文化素养得到有力提升。
一、真正的阅读的含义
阅读过程实现了三方面的价值:一是提高语文素养——包括传统文章学意义上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现代信息处理意义上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中国传统语感意义上的语文素质;二是走进作者心灵——结合具体语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解作品内容;三是激活读者的生命意识——感悟启迪、联想想象、质疑推断、品头论足。也就是说,读者借助文本,在此基础上超越文本,提升自己。学生自己解读,自己理解,自己感悟,在阅读中丰厚语言、信息的储存量,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在人文熏陶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生命的亮点,进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二、课内阅读:回归学生主体地位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阅读教学中如何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创设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学习的自信来自外来的尊重。教师如果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在一起交流,就能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学生才能积极地阅读、自由地想象和大胆地创造。
2.构建师生互动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格局。
面对文本所展示的多元开放系统,课堂上师生双方必须以尊重文本和作者个性为前提,真诚地敞开自己,平等互动,充分地彰显各自的个性。其中,教师的个性彰显尤为重要,只有教师首先做一个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人,才可能创建有个性的课堂形式,也才可能去尊重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读书兴趣,以自己被净化、升华的灵魂去感染学生,从而引起学生的钦敬,激发学生的好奇,自主地去探究、发现,最终完成精神由文本到主体的转换生成。
3.灵活运用评价与激励,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落实,离不开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感觉到自己感受理解的范围、程度在不断扩大和加深,他们就会有阅读兴趣。如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尽可能地让学生个性得到张扬,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那么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就会被激发。
4.培养问题意识,促进探究性阅读。
问题教学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和创造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进行批判性、反思性阅读,能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新设想,也许正是一种不期而至的闪光点、生长点、发展点。教师要细心发现,施以良性刺激,积极扶植,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尝到阅读探究中取得的喜悦。
三、课外阅读:给学生自由自主的空间
1.让学生有权选择喜爱的阅读篇目和阅读方式。
教师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给他们权利去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篇目,而不是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有的同学多愁善感,囿于内心,他们可能会偏爱那些感伤婉约的诗词散文;有的同学则粗放坚强,性格外向,他们可能更爱那些跃马驰骋、紧张激烈的传奇武侠;有的同学长于思考,关心社会,他们可能会侧重那些现实感强又注重思辨的杂文随笔;有的同学富于理想,抱负远大,有脚踏实地的精神,他们可能就会注意那些能给其丰富人生启示和引路作用的名人传记……在自由自主选择阅读对象的过程中,阅读者会时时体验到发现自我的乐趣。
2.熔铸生活,让学生历练语文学习的能力。
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天地非常广阔,令人耳目一新。学生们在生活语文的海洋里,举手投足之间接触的是报纸、杂志以及各种文学作品等文字媒体,耳濡目染的是广播电视、电影、话剧等等各种音像媒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遇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诚如张志功所说:“如果这些不仅仅是规范的而且是优美的,熏也会把孩子们的语文能力熏高了。”
3.积累是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
北师大博导刘锡庆教授强调,一个人学语言,第一是靠积累。阅读,作为一种“能力”,它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想要获得它,须经主体“多读”的实践,在感性经验不断积累、丰厚的基础上,经独立思考后自己“悟”出来的。读得太少,学生“感性积累”不够,就在那里企图通过老师多讲,“讲”出阅读能力来,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因而,教师还是应把“读、思、感、悟”的能力切实还给学生。
4.养成习惯是最终目标。
国际阅读协会把“鼓励人们养成终生阅读的习惯而努力”作为根本宗旨。语文教学的“叛徒”——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自豪地说:“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遇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中学生年龄增长,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欲了解社会,关心天下事,要求探讨人生的价值;他们课业繁重,开始人生的烦闷,欲寻求解脱,愉悦自我心情,调整生活节律;他们还想提高修养,涵养气质。这些精神需求正是引导学生投入课外阅读的内驱力。还有更直接的外在功利因素是阅读的积累可强化语感,提高理解力,提高语文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