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像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
一、影响体育课心理气氛的因素
1.课前心理状态。
体育课之前是一项不轻松的文化课,会使学生的心态停滞在该事项上,注意力难以很快转移到体育课上来。教师课前心情不佳,准备不充分,不能进入教学正常状态,注意力、思维均不能与教学进程同步,同样会损坏良好的课堂气氛。
2.学生身体状态。
人处于疲惫状态下身体机能必然会下降,在体育课上学生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只有在精力充沛,生理状态较好时,才能胜任,如果学生在一个时期中集体活动较多,休息不充分,那完成练习的质与量就难以达到要求,课堂心理气氛必然较为消极。
3.课堂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形成消极、沉闷的紧张课堂心理气氛。从生生关系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在课堂上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如果同学之间不和睦,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压抑等不健康气氛。课堂人际关系是班级心理气氛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民主、融合的班集体,必然洋溢着和谐、友爱的气氛,以舒畅、愉快的心理投入教和学中,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人际关系疏远或对立,课堂心理气氛必然紧张、沉闷、造成消极或对抗的心理气氛。
4.教师的教学风格。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进行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主导因素,不同的教学风格会导致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家长式风格——沉闷、森严;(2)警察式风格——拘谨、厌烦;(3)同志式风格——融洽、和谐;(4)保姆式风格——平和、稳定;(5)勤杂式风格——松弛、冷漠。
5.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示范优美正确、口令洪亮清晰、教法灵活独特,教育情境富有创意,能造成引人入胜的课堂心理气氛。对突发事件能迅速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始终驾驭着教学进程,体现出很强的教学能力,伴随的必然是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6.课堂信息的沟通。
体育课中信息的畅通对形成积极的心理气氛具有促进作用。教师通过目光注视、表扬、批评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学生通过听讲、观察、相互纠正获得信息。这种信息的交流畅通,课堂心理气氛就生动、活泼。一旦信息交流出现故障,教师对学生群体就将失去控制,课堂心理气氛就会陷入沉闷、压抑的局面。
二、优化体育课心理气氛的建议
1.淡化先续性因素。
课前一些不利于上课的因素称为先续性因素。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巧妙地运用一些组织教法,进行调节,淡化先续性因素。例如,先让大家休息一会儿或听一段音乐,或组织一个竞争激烈的游戏,让原先紧张的神经放松下来,使兴奋点迁移到体育课上来。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时间的实践问题,一方面教师要研究大纲,研究教材怎样教学生才爱学;另一方面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加强班风的建设。
班风是班集体道德面貌和作风的集中表现,课堂心理气氛是班集体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良好的班风,能消除课堂中各种消极因素,净化教育情境,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形成的重要基础。
4.教师情绪的自我调控。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教师上好课的一大要素。情绪过于热烈会偏离教学目标,过于松弛会导致学生的厌烦和乏味。教师不管自身有什么遭遇,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尽力摆脱各种不良的情绪影响,进入教学的角色。
5.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主导作用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其他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感情深厚,课堂上情感交流、信息反馈易于产生共鸣,促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6.沟通信息。
体育课要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教师必须获得大量的信息,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各种信息,以利于信息传递的畅通。在教学中师生构想和情感,形成共鸣性情感反应,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体育意义的教育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学生异常的学习情绪,如焦虑、依赖、压抑等,应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排除,使他们形成自信和乐观的情绪。总之,良好心理气氛的形成,在体育教学中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措施,探索如何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影响体育课心理气氛的因素
1.课前心理状态。
体育课之前是一项不轻松的文化课,会使学生的心态停滞在该事项上,注意力难以很快转移到体育课上来。教师课前心情不佳,准备不充分,不能进入教学正常状态,注意力、思维均不能与教学进程同步,同样会损坏良好的课堂气氛。
2.学生身体状态。
人处于疲惫状态下身体机能必然会下降,在体育课上学生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只有在精力充沛,生理状态较好时,才能胜任,如果学生在一个时期中集体活动较多,休息不充分,那完成练习的质与量就难以达到要求,课堂心理气氛必然较为消极。
3.课堂人际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学生尊重、敬仰教师,可以形成积极、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不和谐、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容易形成消极、沉闷的紧张课堂心理气氛。从生生关系来看,也有类似的情况。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容易在课堂上形成互相尊重、体谅、友好的学习风气;如果同学之间不和睦,矛盾重重,勾心斗角,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嘲讽、攻击、紧张、压抑等不健康气氛。课堂人际关系是班级心理气氛的重要基础。人际关系民主、融合的班集体,必然洋溢着和谐、友爱的气氛,以舒畅、愉快的心理投入教和学中,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课堂人际关系疏远或对立,课堂心理气氛必然紧张、沉闷、造成消极或对抗的心理气氛。
4.教师的教学风格。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在理性、情感方面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进行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产生共鸣作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中出现某种心理气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倾注积极的情感和真诚的爱心,用情感和爱心去感染和打动学生,让他们伴随着丰富而快乐的情感体验参与教学过程。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说明,教师的积极情感有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主导因素,不同的教学风格会导致不同的课堂心理气氛,大致可以分为五种类型:(1)家长式风格——沉闷、森严;(2)警察式风格——拘谨、厌烦;(3)同志式风格——融洽、和谐;(4)保姆式风格——平和、稳定;(5)勤杂式风格——松弛、冷漠。
5.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示范优美正确、口令洪亮清晰、教法灵活独特,教育情境富有创意,能造成引人入胜的课堂心理气氛。对突发事件能迅速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始终驾驭着教学进程,体现出很强的教学能力,伴随的必然是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6.课堂信息的沟通。
体育课中信息的畅通对形成积极的心理气氛具有促进作用。教师通过目光注视、表扬、批评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学生通过听讲、观察、相互纠正获得信息。这种信息的交流畅通,课堂心理气氛就生动、活泼。一旦信息交流出现故障,教师对学生群体就将失去控制,课堂心理气氛就会陷入沉闷、压抑的局面。
二、优化体育课心理气氛的建议
1.淡化先续性因素。
课前一些不利于上课的因素称为先续性因素。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应当巧妙地运用一些组织教法,进行调节,淡化先续性因素。例如,先让大家休息一会儿或听一段音乐,或组织一个竞争激烈的游戏,让原先紧张的神经放松下来,使兴奋点迁移到体育课上来。
2.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时间的实践问题,一方面教师要研究大纲,研究教材怎样教学生才爱学;另一方面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学习别人的优点,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3.加强班风的建设。
班风是班集体道德面貌和作风的集中表现,课堂心理气氛是班集体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良好的班风,能消除课堂中各种消极因素,净化教育情境,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形成的重要基础。
4.教师情绪的自我调控。
良好的情绪状态,是教师上好课的一大要素。情绪过于热烈会偏离教学目标,过于松弛会导致学生的厌烦和乏味。教师不管自身有什么遭遇,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尽力摆脱各种不良的情绪影响,进入教学的角色。
5.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是主导作用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课堂其他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气氛。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感情深厚,课堂上情感交流、信息反馈易于产生共鸣,促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6.沟通信息。
体育课要创造良好的心理气氛,教师必须获得大量的信息,包括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各种信息,以利于信息传递的畅通。在教学中师生构想和情感,形成共鸣性情感反应,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综上所述,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是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学习体育意义的教育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对于学生异常的学习情绪,如焦虑、依赖、压抑等,应采取必要措施,加以排除,使他们形成自信和乐观的情绪。总之,良好心理气氛的形成,在体育教学中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有效措施,探索如何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