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本特质,助力课堂教学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m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多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感慨语文“难教”。语文的教学文本多样,内容丰富,往往令老师们难以取舍——不想错过文本任何一处精彩。这样,尽管教师尽心尽力地“教”得很多,但学生得到的却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教者认真解读文本,仔细甄别,把握文本特质,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助力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走向高效。教材中的文本是编者从众多文学作品里精挑细选的,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范例,这就决定了教材里的这个例子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具有其代表意义的。其文本特质决定了这篇文本在教材内容中的特殊位置,同时决定了文本的教学内容和我们应采用的教学策略。

一、把握文本特质,走进文本内容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思维与相应的情感活动中,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了解文本内容是学生理解和体验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文本表达的内涵,才能体验作者和文本中的人物情感。
  2018年春,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扬州和二年级的学生一起读《神笔马良》。这个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语言鲜活幽默,是流传多年、影响深远的童话。然而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故事篇幅有点长,要让学生在这一节课里能把故事读出来,讲出来,演出来,似乎有些困难。然而“在你忽略的地方,也有一个精彩的世界”。窦老师另辟蹊径,发现这篇文本有个特别之处——张光宇先生为之作的生动形象的插图!窦老师抓住这一文本特质,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内容。她巧妙利用插图进行游戏,让孩子们打开“宝物袋”小组合作,将插图和文字对应起来,学生从一幅图开始,两幅图,三幅图,到四幅图……老师引导学生利用这座“插图桥”逐步读通、读懂了故事,带领学生走进马良的世界。窦老师又带着学生一起发现了时间这个线索,将马良的故事通过“时间锁”串联起来了。因为老师发现了文本特质并巧妙抓住这一特质,课堂上,学生个个饶有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让原本不可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变得如此简单,于是我们听到了学生声情并茂地讲述故事,看到了学生精彩的故事表演。故事所要告诉学生的道理从学生丰富多彩的想象说话中流露出来了……

二、把握文本特质,感悟人物情感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优秀的文章是作者情感的一种体现,作者把内心的喜怒哀乐全部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把握这一文本特质,引导学生深切感悟文字傳递的情感,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
  《钱学森》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钱学森的赞颂之情,钱学森宁愿放弃在他国的优厚待遇,也一心要回到祖国;钱学森明知祖国贫穷落后,还是一心要回到祖国;钱学森受到美国当局的阻挠和折磨,依然一心要回到祖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不难发现,教学这个文本,就是要把握这一特质——人物的情感。
  教学中,教者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相关语句,反复诵读文本,逐步走进文本,品味钱学森强烈的爱国之情。重点品读钱学森这个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分别了解钱学森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些话,再将那时候钱学森在美国享有的优厚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与回国将面临的刚解放、贫穷落后和没设备的境况作对比,来突出钱学森时刻不忘祖国的爱国热情。
  文中美国一将领的话对学生进一步理解人物的决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对这部分内容叙写较少,时间因素,学生对这部分情况并不了解,教师补充资料,让学生了解当时美国为了阻止钱学森回国采取的恐吓、软禁等措施,了解他们对钱学森的折磨,帮助学生深入体会“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
  《钱学森》这一文本重在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情感的感悟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教师抓住这一文本特质,确立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三、把握文本特质,迁移言语训练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学习语文主要是学习言语,言语是需要在语言实践中习得的。
  每一篇选入教材的文本都堪称典范之作,是学生学习言语文字的范本。教师要发现每一个文本特质,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但理解内容,感悟情感,还要进行适时的言语训练,内化文本语言。
  《云雀的心愿》一文故事生动,语言通俗易懂,其寓含的道理,学生一读便知。作为四年级的学生通过阅读很容易明白森林的重要性是什么。对于这种学生一读就能明白的文本,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管建刚老师说:“我们要教给学生更有价值的10%。”我们仔细解读会发现,这篇文本写作上的独到之处是学生不容易发现的,我们可以抓住这一文本特质,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写的,进行言语的迁移训练。
  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跟着小云雀一起到沙漠看看,引导学生提取这一部分的重要信息,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用列表的方式小结这一部分的学习方法;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第二个部分——大河上空。这样由扶到放,让学生在习得学文的方法后,了解课文这两个部分的相似结构,再出示“荒山图”,让学生用刚才习得的方法仿写“飞到荒山上空”。这样的层层铺设为学生的仿写作了充分的准备,学生文思如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就这样涌现在课堂上了。

四、把握文本特质,拓展课外阅读


  部编版教材主编温儒敏认为,最好的阅读课是往外延伸的。阅读教学课堂上,教者以教材为例,仔细研读文本,深入把握文本特质,教给学生学习一类文本的学习方法。可采取“1+X”方法,拓展几篇与这篇教材文本类似的文章,形成主题阅读。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阅读,让学生学以致用,不断深化习得的学文方法,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黄河的主人》这篇课文,为了突出艄公令人惊叹的驾筏技术,作者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教学时,教者引导学生读描写黄河令人胆战心惊的句子,体会艄公却能驾驶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可见驾驶技术非同一般;读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了解羊皮筏子的小和轻,这么小且轻的羊皮筏子上却承载着六个人和两个满满的麻袋,体会艄公能驾驶着这羊皮筏子在湍急的水面上漂流的超乎想象的掌控力;读羊皮筏子上乘客的表现,“谈笑风生”“从容”等词说明乘客没有丝毫的恐惧,就如同乘坐汽车一样的平常,从侧面衬托出艄公驾驶筏子技术高超,值得信赖。
  依据教材内每一篇文本的特质,选取与其特质有相似之妙的课外阅读文本,不但可以让学生在课内学到的方法得到巩固,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私有知识,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当然,不管是把握文本特质,走进文本内容,感悟人物情感,迁移言语训练,还是拓展课外阅读,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是相辅相成的。只是,根据每一篇文本的特质,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侧重不同。入选教材的课文都有其特别之处,语文教师就是要以教材为例,带领学生学习其中的言语奥秘。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教授新课,常有一些比较固定的步骤或者模式,即一般先导入新课,再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然后开始新课的讲授。不做变通地讲背景资料,一并放在开始教学初始阶段进行出示,尤其是固化以后容易使教学僵化、模块化。教师介绍背景资料的模式化、机械化,对其脱离文本的使用,使得课堂的效率不高。那么如何引入背景资料,从而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效呢?一、教学初引入背景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在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到九学年段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要多角度观察社会与生活,抓住特征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能够享受到作文写作的快乐.尽管初中作文教学有了
演唱是一种声乐艺术感情的体现,它受到生理、心理的双重操作,所以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一定要将心理活动训练作为重中之重。良好的心理活动是演唱过程中的必要因素之一,对于演唱
不同的文章按照其语用特点有不同的文本特质,可以分成侧重语言教育的语用型文本和侧重文学教育的主题型文本。教师可以灵动地将各种有针对性、创造性的语用训练项目融合在主题型阅读教学中,这样能让学生在感受文章文学性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语文味儿。一、发现语言,探究隐性信息  发现语言的奥秘是借助语言信息的帮助,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挖掘和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留意文章中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句子,然后咀嚼其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期刊
并不单单只是在乡间,世间各种的花一旦相继开起,在鄙乡,牡丹过后便是芍药,朱可梅师说到牡丹与芍药之间的区别,简短只三句,一是牡丹比芍药多一点焦墨,二是多一点水,三是芍药开
期刊
曲中宾白乃是戏曲叙事性的最佳体现方式 ,但到了明代却江河日下 ,地位竟至为“妾妇” ,成为曲词的陪衬。为了挽回这种颓势 ,身兼商人与文人的李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提出了
入课伊始,教师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字音准确、语句通顺;然后,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rn(PPT呈现以下文字:)rn 1.圈画本文的生字.rn 2.概括本
期刊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可见,“教”应因“学”而动。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动态生成的,教的起点应根据学习起点的发展变化而灵活调整。调整,是对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起点作“处方性”分析后的施教方案和导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调整,不是只在备课中,而是贯穿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全过程。一、关联“学”的起点,在设计中调整  长期以来,教师所分析的学情却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难
期刊
小学是容易学习外来新知识和接受新的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六年级的语文科目,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素质,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的提高
[关键词]好句子 好文章 方法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A).2010.11.030    遣词造句是习作的基本功,好文章离不开好句子。如果说布局谋篇是文章的骨架,那么句子就是文章的血肉。文章有血有肉才算一篇好文章。一篇文章除了布局谋篇之外,还得看它的句子是否生动具体。我们常常会被好文章中的好句子吸引,为它叫好。  可是,我们在学生习作中却往往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