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青睐印度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sz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倍访印发表《两洋汇合》的演讲。他称,日本和印度走在一起,一个超越地理区域的“大亚洲”将演化成一个巨大网络,覆盖整个太平洋地区,包括美国和澳洲……
  
  8月21日~2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率领由243人组成的历史上最庞大的代表团访问了印度。安倍将印度作为他此次亚洲之行最重要的一站(另外两站是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凸显出其对印度的高度重视和无限期待。日本位于东亚最东边,而被称为“南亚大象”的印度坐落于喜马拉雅山南麓,两国远隔千山万水,来往甚少,彼此关系也较为冷淡。当下安倍如此高抬印度,不免让人心生不解:日本为何突然看上了印度?
  
  安倍的如意算盘
  
  日本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大国,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发展中国家;日本标榜自己是亚洲民主国家的橱窗,印度号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两国同为亚洲大国,又没有历史积怨和领土纠纷,而同时又都与中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棘手矛盾。当日本看到这些得天独厚的因素后,决定不遗余力地推进与印度的关系,以实现自己的多重目的。
  提升日本的国际地位档次。日本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较高,地位也不容小觑。然而,日本知道,别国看重的是自己口袋中的钞票,而非解决国际事务的能力。一旦涉及世界政治问题,日本往往无缘于谈判桌。伊朗问题、伊拉克问题、中东问题、非洲问题等的和谈与解决过程,也是日本人暗自痛苦的过程,因为在这些谈判中根本见不到日本人的半点身影。朝鲜核问题由于地缘因素虽然让日本勉强参与进去,但事件的主角朝鲜根本就不愿搭理它。印度是南亚最强大的国家,又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国和领导者,在发展中国家中拥有非凡的影响力。日本希望能借助印度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早日实现政治大国的夙愿。
  印度是日本人眼里的经济“大馅饼”。印度人口达10亿之众,消费能力惊人,尤其是印度的中产阶级规模巨大,几近三亿人,他们对发达国家的产品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其他文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新加坡工作期间,有幸认识李豪老师。李豪是当地著名音乐指挥家、评论家和教育家。我见到她时,她已年逾古稀。因手臂出了问题,不再做指挥,更多的是在家教教钢琴,为《联合早报》写些回忆文章。  李豪原籍湖南长沙,1915年生于武汉,是名门闺秀,早年同宋美龄私交甚笃。抗战爆发前,她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习。抗战期间,她参加过演出队,到前线慰问抗战将士。几十年过去了,她跟我们见面时,仍喜欢
“跨过卢比孔河!”当凯撒大帝于公元前49年1月10日向其麾下军团下令越过意大利北部的那条河流、向罗马进军的时候,他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留下了一个千古佳话。凯撒毅然决然地发动战争并击败庞培,从而成就了西方世界的千古一帝。于是,后人们纷纷借用卢比孔河畔的著名典故来形容在历史关头的义无反顾、破釜沉舟并终成大业。如今,欧盟也刚刚越过了自己的“卢比孔河”,展开了在军事防务领域内的宏大进军。  迈入“禁区”:
匹夫有责  一位一直在关注笔者专栏的年轻朋友说,很久没有看到我写东南亚的故事了。的确如此,自打从现代院的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调到世界政治研究所后,大概有半年了,一直没有专门写过东南亚。毕竟,这个专栏坚持了很多年,当初是以写东南亚起家的。因此我的个人“属性”也就被烙上了重重的东南亚印记。  不少国内外的前辈和朋友也询问,是不是不搞东南亚研究了?我只能不好意思地说,东南亚研究,还是搞的,只不过不像
美国的反恐战争尘埃未定,今年又逢它重新把反恐重心转移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部落地区,这使得阿富汗今年的总统大选具有某种划时代意义。    在美英打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战争的背景下,2001年底联合国主导阿富汗有关各方签署了作为政权重建依据的《波恩协议》。随着2004年阿富汗总统大选和2005年议会产生,《波恩协议》规定的向“广泛基础、多民族和完全代表性政府”前进的政治进程可以视为已经完成。但事实上,这只
随着美国总统奥巴马有关阿富汗新战略的出炉,作为美国另一重要战场的伊拉克何去何从,也不可避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奥巴马此前已正式宣布美国在2010年8月31日前撤出驻扎在伊拉克的军队,只留少量官兵支援和培训当地警察。事实上,奥巴马使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两地一出一进的计划,其中大有深意。与新增兵的阿富汗一样,即将撤军的伊拉克同样是一个“看点”。    “死亡的呢喃”渐显生机    自杀袭击、路边炸弹、绑
近几个月来,由于反政府的“红衫军”与军方暴力冲突持续,导致泰国经济出现严重下滑。据日前泰华农民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仅旅游业,4月份外国入境游客的数量就比3月大幅萎缩18%。  该中心称,在政治风险大幅增加的4~5月,民间消费指数为-0.9%,制造业生产指数为-2%;民间投资增幅放缓。  国际贸易方面,出口额和进口额月环比分别萎缩2.5%和7.5%。4月份经常项目出现近17个月以来的首次逆差,逆
以色列发动代号“铸铅行动”的“加沙之战”,不仅为2月10日举行的以色列大选带来些许“悬念”,无形中也增加了巴以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难度,客观上还加剧了中东“激进”与“温和”两大阵营的进一步分化其中有些结果是以色列决策者始料未及的    政治是战争的延续    1月17日,以色列宣布单方面停火,距离以国内大选24天,正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反之亦然  以色列对哈马斯大打出手与其国内的政治博弈难脱干系以
“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总统,素有“穿着便服的皇帝”之称,总统要谁当总理,谁就能当上总理。如干得不错的布吕宁及后来的冯·帕彭,均是因为失去总统的支持而被迫下台。据说当时的兴登堡总统曾竭力阻止被称为“巴伐利亚二等兵”的希特勒上台,最后在确认自己能掌控希特勒的情况下才艰难同意希特勒任内阁总理。  事实证明,总统这个“自信”源于魏玛宪法第48条对总统可采取任何行动的授权,当希特勒借“国会纵火案”,成功操
马英九上任后,将两岸签署ECFA作为台湾对外签署FTA(Free Trade Agreement,自由贸易协定)的敲门砖,台湾对外签署FTA取得新进展,与新加坡有望在年内完成签署“台新经济伙伴协议”,印度也表示出与台湾签署FTA的意愿。然而,由于台湾对外签署FTA涉及“一个中国”原则以及两岸在国际社会的互动问题,非台湾单方面所能决定,未来发展存在诸多变数,前景并不乐观。    “深耕台湾、布局全球
无论在中国还是英国,年轻人总是甜蜜而忧伤。如何避免他们误入歧途,如何引导他们走上实现自我价值和梦想的光明大道,是两国共同关心的事情,也是此次代表团出访英国与同仁们进行交流的题中之义。    阿肯坐在角落弹着琴。这是英国文化协会欢迎中国代表团的酒会。去年布朗首相访华时,与温家宝总理确定了中英各四百名青年交流互访的计划,继去年12月英方一百人访华后,今年6月25日,由中国全国青年联合会组织的中方首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