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华人保钓运动简述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308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钓鱼岛海域又起风浪。日本右翼政客公然鼓吹“购买”钓鱼岛,日本政府也由态度暧昧转为参与其中。这种举动激怒了全球华人。7月4日,台湾“中华保钓协会”秘书长黄锡麟等保钓人士搭乘渔船“全家福号”进入钓鱼岛海域,虽遭日本公务船纠缠乃至擦撞,仍成功在距钓鱼岛十公尺处亮出五星红旗宣示主权。台湾“海巡署”出动舰艇护航,使保钓船只顺利返台。7月中旬,中国政府渔政船连续巡航钓鱼岛,并在钓鱼岛海域临检渔船。渔政船依法行使我国主权,临检我国经济专属区内的渔船时,日本海上保安厅的一艘巡逻艇一直喊话进行无理干扰,我渔政船编队严正警告日方,继续依法行使主权,警告其立即离开。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华人保钓运动掀起过几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形成于70年代初期,台湾地区在美留学生是这次保钓运动的主力军。
  保钓运动的兴起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台湾大学学生就发起了“自觉运动”,他们喊出的口号是:“不要让历史批判我们是颓废自私的一代。”台大的学生思想较为活跃,担忧台湾的前途命运,对民族的历史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当他们赴美留学时,也把这些思想带到了美国,可以说为保钓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1970年9月10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表示将把二战后一直由美军占领的琉球群岛的“管辖权”交给日本,钓鱼岛也随之交与日本。台大留学生王晓波随即在台湾撰写了《保卫钓鱼台(即钓鱼岛——编者注)》一文,在另一位留学生胡卜凯的父亲、著名文化人胡秋原担任发行人的《中华杂志》发表。
  胡卜凯在普林斯顿大学收到《中华杂志》第11期,看到了王晓波的文章。11月17日,胡卜凯、沈平、李德怡等七人在普林斯顿大学聚会,决定要在留学生中掀起“钓鱼台谈论热潮”,随即发信给全美各地的朋友们。与此同时,威斯康星州的香港留学生,发起了“保钓猜想”。
  胡卜凯打电话给留学生林孝信,希望通过后者主编的杂志《科学月刊》的通讯网发起保钓运动,《科学月刊》联络中心决定将第39期通报(讨论号之八)完全讨论钓鱼岛问题。钓鱼岛问题大讨论在全美留学生中迅速展开。
  沈平等人于12月13日参加“华人刊物协进会”会议,要求所有华人期刊响应对钓鱼岛问题的讨论。会议立即变成策划保钓运动的会议,决定1971年1月30日举行抗议游行,各地成立“保卫中国领土钓鱼台行动委员会分会”。华人期刊纷纷将“保钓”作为主题,威斯康星州大学同学会出版《钓鱼台特刊》,刊载了《钓鱼台战歌》。
  台湾、香港的留学生迅速合流,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华盛顿等大城市成为他们活动的中心。
  1971年1月30日,中国留学生依计划展开全美大游行。大家纷纷打出口号:
  同胞们!团结起来打倒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军国滚出去!
  保卫钓鱼台、打倒国际阴谋!
  钓鱼台是我们的!
  反侵略的人们团结起来!
  2月,执教于加州柏克莱大学的陈省身、赵元任等学者联络520名学人,于3月16日发表致蒋介石通电,“请‘政府’保持坚定立场,抵抗日本新侵略,并在钓鱼台主权问题未解决之前,坚决拒绝参加所谓‘中日韩联合开发海底资源协议’之签订会议”。
  4月10日,保钓运动的高潮到来。从美国各地赶来的留学生、华人华侨等聚集在华盛顿宪法大道15-23街交界的广场上召开大会,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李我焱担任主席。游行队伍浩浩荡荡,多达2500多人,游行到美国国务院,三名代表进去递交了抗议书。随后,游行队伍前往台湾当局“驻美国大使馆”,三名代表进入提交了抗议书,廖约克和张智北发表了演讲。台湾当局驻美国“大使”周书凯对留学生们的十项要求一一答复,明确告知学生,“国民政府”已照会各国政府,钓鱼台属于中国。最后,游行队伍开赴日本大使馆。项武忠在日本大使馆前,用英文发表演讲,一位日本太太讲日本军国主义的危害。日本大使馆接见人员蛮横无理,递交抗议书的留学生代表,问他们如何看待“共同开发”问题,他们的回答是“No comment!”(不予置评!)留学生代表群情激奋。但是整个游行过程井然有序。大家的心情严肃而沉重。
  现在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当时也参加了保钓运动,日后他的博士论文就以“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为题。在保钓运动期间,静下心来研究钓鱼岛问题的还有以在纽约留学的黄养志为首的“国是研究社”,他们一群人在一起撰写了《钓鱼台事件专辑》的小册子,收集了丰富的材料,谈中国大陆礁层石油、海水污染处理、钓鱼台事件及其主权等问题。这本小册子于4月10日大游行之前印好,并于游行当天发售。他们又着手写作资料更为全面的《钓鱼台备忘录》。1973年4月,台湾当局将钓鱼台列岛划归宜兰县管辖。
  几次保钓高潮
  第一次保钓运动高潮在海外华人社群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鉴于保钓运动已经在国际上形成巨大声势,日本政府和右翼分子对于侵占钓鱼岛的行动也有所收敛。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恢复正常化,双方关系一度进入蜜月期。有关钓鱼岛的处置,中方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建议,日本政府对也右翼分子的活动加强了控制,钓鱼岛问题暂时得以平息。
  1996年是钓鱼岛问题的转折之年,日本右翼分子登上钓鱼岛修建灯塔,日本政府公然把钓鱼岛列岛(日方称尖阁列岛)划入日本领海范围。中国政府强烈抗议,而世界华人则掀起了第二次保钓运动的高潮。香港和台湾方面开展了出海保钓的大规模行动。香港“全球保钓大联盟”总指挥陈毓祥在钓鱼岛海域溺水身亡,台湾保钓行动总指挥金介寿写下了遗书。最终保钓人士取得成功,金介寿和香港保钓人士陈裕南登上了钓鱼岛,在岛上同时展示了五星红旗和台湾旗帜。
  2000年以后,保钓的重心转移到中国大陆。自2003年6月开始,大陆保钓人士联合港台和海外保钓人士,先后发起了四次出海保钓运动。2004年3月24日,在保钓人士精密策划下,保钓船突破了重重阻挠,七名保钓人士登上了钓鱼岛,中国大陆保钓人士亲手把五星红旗插上了钓鱼岛。日本警察强行把他们带到了冲绳,在中国外交部的强硬照会和中国国内民众的巨大压力下,日本政府无条件释放了保钓人士。中国大陆民间保钓运动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目前的保钓运动已经是第四次浪潮。
其他文献
陈水扁上台后,即以“爱台”自居,把政治对手斥为“卖台”“爱台”成了陈水扁的金字招牌,台湾社会被他分裂为“爱台”和“卖台”两个阵营  那么,陈水扁“爱台”又爱在哪里呢?他采取了哪些“爱台”的政策呢?结出了哪些“爱台”的成果呢?    制造“爱台”的“理念”    陈水扁为了表明自己及其民进党比国民党“爱台”,便制造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理念”,即国民党是台湾的“外来政权”,“外来政权不爱台”他把60年
2月,林书豪——一个亚裔美国人——红遍太平洋两岸。他是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成员、纽约尼克斯队的控球后卫,姚明之后第二个在美国篮坛绽放异彩的华裔球员。  截止2月16日,他率领尼克斯队在本赛季中七战连胜,并在前五场比赛中以首发球员身份出场,总共拿下136分,成为1976~1977赛季NBA和ABA(美国篮球协会)合并以来前五场得分最多的首发球员。  在球市低迷的美国,林书豪激起的经济效益异常可
前段时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高调访问了巴林、科威特和卡塔尔三国。这是安倍自去年12月再次出任首相后对中东地区进行的第二次访问。  在日本外务省网站的地图上,世界被划为七大区域,“中东”与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纯地理概念并列,显示了日本政府对中东地区的高度重视。经济上,中东对于严重依赖能源进口的日本来说具有天然的重要性;政治上,中东是冲突不断的世界热点地区,又是日本最重要盟国——美
“阿拉伯之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东国家民众的第三次意识觉醒,其直接后果就是维系中东地区国家半个世纪之久的基本政治架构土崩瓦解。与国家政治变革相联系,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必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旧的结构崩解并不意味着新的结构能够应运而“生”,这个“生”不仅仅指产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指生存、存续。从目前看,至少有三大“不确定性”让人困扰。    政治发展的不确定性  到目前为止,“阿拉伯之春”已造成
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时期,我国把破产定义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时,法院根据本人或债权人的申请做出裁定,把债务人的财产变价依法归还各债主,其不足之处不再偿付。  这句话至少引伸出三层含义:首先,破产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其次。它是一个法律裁定,再次,破产并不意味着丧失全部财产。除此之外,在美国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含义:破产还成了个人生活和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这点是本文要重点说明的。   
人民币国际化是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启程的,走的是“双轨制”。三年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以及香港和内地金融合作的推进,使香港的人民币业务和人民币金融产品迅速增加,在市场需求驱动和政策推进下,香港成为世界最庞大的人民币离岸资金池,担负人民币国际化的重任。人民币跨境业务的飞速发展吸引了全球其他金融中心的目光,新加坡、伦敦、纽约相继开展了人民币离岸业务。2012年以来中国内地多项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其近著《新加坡赖以生存的硬道理》一书中,在谈到如何定义“新加坡人”时,他说:“把所有加入新加坡社会的人都认为是我们的一分子,这就是新加坡人的定义。”  开放性是这个国家的内在特性  从1819年英国人在新加坡开埠以来,移民就是新加坡经济增长和繁荣的基石。上世纪20年代,来自中国、印度和马来半岛的男工大量涌入新加坡的锡矿和橡胶园。20世纪30年代,随着更多女性移民的到来,新加坡
金正日突然去世后,人们普遍关心,2012年之后的朝鲜,会做些什么?将往何处去?让我们来读一读《劳动新闻》、《朝鲜人民军》和《青年先锋》三报联合发表的元旦社论,其字里行间传递出的一些信息,或许可以解读出朝鲜未来内外政策的些许动向。  保持稳定是朝鲜当前的第一要务。朝鲜虽仍在国丧期间,但其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活的各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社论发出的明确信息就是号召全党、全军、全体人民遵循金正日的遗训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随着中国国际作用的提升,国内外有人认为中国已经占据国际舞台的中心位置,对中国的未来展望过于直线和乐观,而有意无意忽略了中国的大半个身子还处于发展中、处于落后的严峻事实,更没有看到由于世界渗透性的增强,即使是一些非国家角色、一些非极力量也都已经引起广泛的国际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战略上冒进的情况时有发生,到今天仍有一些战略研究习惯性地把愿望当成现实,而不习惯对问题进行
近一段时间,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阎学通院长就当前和未来的国际格局变化发表了多篇文章,分析精辟,见解独到,读来很受启迪。但笔者对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却难以苟同,即:“中国现在已经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世界第二大国了。国际格局有了两极化的可能性,而多极化的可能性越来越小。”笔者认为,这一判断站不住脚,构建两极化世界不应该成为中国的战略选项。  不称霸:一种远见和一种清醒  几十年前,中国就向世界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