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奋点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ao844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如何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奋点,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但是,如何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奋点,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正确的学习目的
  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长时间内保持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因素。教师可以结合实际,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向学生强调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明确语文学习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看到语文知识的实际价值,体会到语文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到生活离不开语文,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语文学习是一个享受美的过程,从而诱发和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利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学生学习的态度、情绪、心境与教师的评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句赞赏的话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不可轻易否定学生迸发出的灵感,不能随意对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说“错”,否则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较差的学生往往对学习缺乏信心和动力,教师不应过多地指责他们不努力、不认真,而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更要注意发现他们的微小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如真诚地表扬学生“你并不笨,只要你能不断努力,一定会学得很出色”。教师只有正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才能使学生从评价中受到鼓舞,获得前进的力量。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易受心理因素的支配,所以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会感到很乏味,心生厌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减少机械化的教学程序,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使用色彩鲜艳的教具,引入谜语、故事、有趣的游戏,以及在关键处设置疑问和悬念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促使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因教室的一扇门,而把学生与世隔绝。”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记者招待会”、讲故事比赛、配乐朗诵、多媒体课件演示等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融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于一体,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对待学习活动,更加自觉地思考问题。
  四、开展适当的竞赛
  适当地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由于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得第一,得到教师的表扬,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毅力。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无强烈的竞争意识,是学生有无主体意识的具体表现,也是学生开发智慧、培养能力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朗读教学中,笔者曾多次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但由于齐读时个别学生会滥竽充数,所以笔者在教学角色较多、内容活泼的课文时,调整了教学方法 ,举行了小组朗读比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时,教师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深入思考的机会和自我体验的机会,才能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财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河北省黄骅市岭庄小学 )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