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疼痛和美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lossus198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条大河的流动带来的生命气息。
  它从最初的狭隘不断地走向开阔,如今,就像一个人在孤寂中的突进,在平静的时光中缓了下来,与一个诗人对视。
  作为一个代表思念和乡愁的传统意象,说到秋天,我们一般会想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秋天的流水,在无边落木中缓缓流动,则可能更加加深我们这种人生的感慨——寂静空旷,看不到生命热烈的回应。但作为一个现代诗人,黄斌却绕过了这种个人的悲喜,展现的是一种深刻的疼的领悟。
  秋风中
  江水流动着油画的笔触
  那一点点波光
  在浩渺的大江之中
  生成 显现 然后破碎
  一开始,他是平静的,印象主义的风格,却没有拿调色板。色彩的缤纷可以带来文字的斑斓,比如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景情相生,语言也因此摇曳多姿。但他拒绝了色彩,只说“江水流动着油画的笔触”。“流动着”“笔触”……是什么意思?是江水在河面自己作画?秋风的吹动,江水的流动,它们带来的可能是一幅幅不断变化的画。加之油画是有色彩的,诗人对色彩的隐去其实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这个想象空间的色彩是明艳的还是灰暗的?诗人没有说他是在什么时候来到江边的,但我倾向于是薄雾笼罩的清晨或者天色将暗的傍晚,它的色彩是灰暗色系的。因为诗人说到了波光,说它一点点“在浩渺的大江之中生成、显现,然后破碎”。如果是秋天的高阳,就表现不出这种从生成、显现到破碎的急促感。
  同时,在对这个灰暗色系确认后,我觉得我们还应该重点注意一下“浩渺”这个词。这个词一般在描绘水面旷远、辽阔时用到,这里说浩渺的大江也是准确的,但这里的浩渺显然还有与江流上短暂显现的画面相对应的意思。——一条大江从远古流到今天,不变的是什么,改变的又是什么?“逝者如斯夫?”它应该还包含了诗人对天地恒在、人生变化无常的感慨。
  实际上,在诗人与河流的对视中,流水兀自流向远方,诗人孤寂而落寞。
  但孤寂归孤寂,落寞归落寞,诗人并不因此而悲愁哀怨。他既不像孟浩然一样以“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谴怀,也不像杜甫一样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伤世,而是呈现出一种内心短暂不宁后的释然。这种释然让他感到了疼,但有一种审美维度上的深刻领悟。
  如果我执着于那一瞬
  如果我感叹我们所共有的浮生
  这些生成和消隐
  不仅是美的 还是疼痛的
  并且是无需记忆的
  这里,为什么诗人接着连用两个假设?有什么值得我们执着的呢?是我们所共有的浮生吗?这种假设其实是一种隐去答案的自问,它真正的意义指向是执着的不值和感叹的虚无。其中的“一瞬”指的是前面江面上短暂形成的画面,“浮生”是指虚幻的、无所寄托的人生,同时它又与江面上瞬间画面的漂浮状态形成巧妙的续接,构成一个饱满的意义空间——我们所感叹的人生不过是浮生,不过是江上那一点波光瞬间形成的画面。
  不过如此!看起来似乎很洒脱,坦然,但这里并非是要体现苏东坡《赤壁赋》中的旷达,诗人欣然领受命运的这种馈赠,却有着深刻的疼痛感。当他说“这些生成和消隐/不仅是美的,还是疼痛的”,他实际上表达了对命运的深切认知。——那图画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但生成是波光在大江上灿烂的展开,消隐也是一种华美的落幕,因为存在过,它仍然是美的。它就像余华小说《活着》所传达的那个深刻的寄寓:活着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尽管它让我们感到疼痛,甚至还有一丝孤零零的味道。
  甚至也不需要记忆,因为这一切已经和我们的生命交融在一起。当秋风吹过大江,又吹过一个从大江边悄然经过的诗人——这就是命运的交错,人生就是在这样一些瞬间的、秘密的遭遇中领悟到它的美和疼。
其他文献
新课标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问题式的教学。然而,眼下的许多所谓“问题教学”与传统的接受式“课堂问”没什么本质区别。笔者认为,依靠“话题”内涵的丰富、开放,应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问题式”课堂教学的问题。  如何使话题具有引爆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对话欲呢?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抓住文本的矛盾点设置话题    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阅读时
几乎每个女孩子都有过成为小公主的美丽梦想,也经常把心目中小公主的形象勾画出来。那么画公主都需要有什么注意事项呢?首先,和画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全身曲线圆润、柔美,要注意手、胳膊与腿要纤细,胳膊肘的位置在腰部附近。  起稿时先要画整体,一般卡通体形较长,用铅笔勾出人物大致位置,再画头、身体,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画出四肢的位置。起好稿之后就可以勾线稿了,然后从上往下上色完成。  迪斯尼的动画片有很多都是以公
坊间曾有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或许道出了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和思维认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尽管聊城市这所公立小学敢于对“标配”课程动刀改革的勇气着实可嘉,但取消低年级数学课招致人们的质疑与吐槽却在所难免。这不仅缘自此举不无对传统社会共识的挑战,更难脱其有悖孩子成长规律的不妥之嫌。   据称,该校取消一二年级数学课的一个重要理由是数学课程逻辑性强,并不适宜“记忆力好,逻辑性差”的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