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手段,教师教学方法的选取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特点的教学法才是有效教学法,教学方法的合理选用有利于学生轻松掌握课标知识,体验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交叉联想;有效教学法;拾遗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其最终结果是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目标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深钻大纲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害怕遗漏一点教材知识,然后把教师理解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就出现了“满堂灌”、“一言堂”。教师上课只需要一支粉笔、一张嘴。这种教学方法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对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新课程改革针对思想品德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探讨法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教学方法的合理科学选择对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一些做法。
一、设疑诱导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既要求获得课标规定的知识,又要求学生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标配套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编排一般是先呈现知识,然后以案例等辅助文字来印证知识观点,逻辑较为严密,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去教,容易造成教师念知识点,学生勾知识点、记知识点,落人传统教育的藩篱,丧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能体验学习的过程,更不要说学习方法的掌握了,设疑诱导法要求教师根据课标知识的不同,针对案例材料有目的地设计系列问题。课内教师适当引导后,由学生阅读案例材料,依次思考讨论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由学生自己得出相应结论。如教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特殊的规则)一节中“法律的本质”教学,采取学生阅读P57中间的辅助文字(<汉谟拉比法典)介绍),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
①、(汉谟拉比法典)在世界法律史上有什么地位?
②、这部法律是谁制定的?
③、汉漠拉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生活在哪个时代(哪个社会)?
④、这部法律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在讨论这些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得出“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法律的本质。
设疑诱导教学法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精神。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积极,思维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效率成倍增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出新的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大大增强,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不但能轻松掌握课标知识。体验学习过程,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疑诱导教学法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作用。
设疑诱导教学法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事先根据教材资源、课标知识及学生实际合理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渐接近知识目标而不出现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在教师的诱导下由学生自主获得。
二、形象刺激教学法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外界信息对大脑的刺激,要想知识在头脑中保持长久,就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然而,外界信息通过不同感觉器官对大脑的刺激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并不一样,研究表明,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大脑受到的形象刺激越强烈,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越深,保留的时间越久。形象刺激法就是教师把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的潜能,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法。如教科版初中二年级第三单元<一国两制)一节中讲解“国家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但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假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即使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记住了这一节知识,也不代表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保持是不长久的,我们不妨另辟蹊径,采取另一种方式一一形象刺激教学法来处理这一节知识。教师把抽象的“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直观,非常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本节知识在学校八年级一班、二班分别用形象刺激法和讲授法进行对比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班明显优于二班。第七天,教师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检测两个班学生对此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一班受检47人,回答正确的学生有38人,掌握知识的学生占受检学生的80,9%;二班受检49人,回答正确的学生有31人,掌握知识的学生占受检学生的63,3%。采用形象刺激法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率高于讲授法十七点六个百分点。从以上对比结果来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合理运用形象刺激法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采用形象刺激法能够把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图像符号,再辅以一定的色彩,就能对学生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采用形象刺激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根据所教知识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地把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原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直观形象符号。
三、学科交叉联想法
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各个学科也和万物一样,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的知识甚至存在着交叉重合。如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民族一节中,教材在介绍少数民族时,指出“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800万人口”。学生应怎样去识记、理解这一知识才能经久不忘呢。表面上看,这一知识与其它知识并无关系,其实,只要联想一下七年级学过的地理,就不难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七年级地理在介绍中国人口分布时,“沿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东部47%的土地居住着全国95%的人口,西部53%的土地只居住着全国5%的人口”,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这条线的东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800万人口”。一般来说,初中各个学科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思想品德与地理、历史、语文的联系特别紧密。交叉联想教学法就是教师利用思想品德知识点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交叉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法。
交叉联想法可以把思想品德中孤立的知识与其它学科已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一个点,而是具有普遍联系的一条线或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发现并掌握自己以前没有掌握的知识。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很多,究竟选择什么方法进行教学,不能干篇一律,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不同作出合理的选择,凡是符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实际、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课标知识、形成高尚人格的教学法都是有效教学法。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交叉联想;有效教学法;拾遗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其最终结果是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目标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深钻大纲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害怕遗漏一点教材知识,然后把教师理解的内容传授给学生,这就出现了“满堂灌”、“一言堂”。教师上课只需要一支粉笔、一张嘴。这种教学方法过分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习,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对学生而言,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学习效果不言而喻。新课程改革针对思想品德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问题探讨法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思想品德教学要摆正教师与学生的位置,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教学方法的合理科学选择对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培养显得极为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一些做法。
一、设疑诱导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学生既要求获得课标规定的知识,又要求学生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标配套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编排一般是先呈现知识,然后以案例等辅助文字来印证知识观点,逻辑较为严密,如果教师完全按照教科书的编排顺序去教,容易造成教师念知识点,学生勾知识点、记知识点,落人传统教育的藩篱,丧失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能体验学习的过程,更不要说学习方法的掌握了,设疑诱导法要求教师根据课标知识的不同,针对案例材料有目的地设计系列问题。课内教师适当引导后,由学生阅读案例材料,依次思考讨论教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由学生自己得出相应结论。如教科版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特殊的规则)一节中“法律的本质”教学,采取学生阅读P57中间的辅助文字(<汉谟拉比法典)介绍),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回答。
①、(汉谟拉比法典)在世界法律史上有什么地位?
②、这部法律是谁制定的?
③、汉漠拉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生活在哪个时代(哪个社会)?
④、这部法律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
在讨论这些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时,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得出“法律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这一法律的本质。
设疑诱导教学法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精神。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积极,思维活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效率成倍增长。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得出新的结论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大大增强,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不但能轻松掌握课标知识。体验学习过程,还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疑诱导教学法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有积极作用。
设疑诱导教学法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事先根据教材资源、课标知识及学生实际合理科学地设计问题,问题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渐接近知识目标而不出现知识目标,知识目标在教师的诱导下由学生自主获得。
二、形象刺激教学法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外界信息对大脑的刺激,要想知识在头脑中保持长久,就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然而,外界信息通过不同感觉器官对大脑的刺激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并不一样,研究表明,在接受外界信息时,大脑受到的形象刺激越强烈,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越深,保留的时间越久。形象刺激法就是教师把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直观形象,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的潜能,理解掌握知识的教学法。如教科版初中二年级第三单元<一国两制)一节中讲解“国家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但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假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即使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记住了这一节知识,也不代表学生真正的理解,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保持是不长久的,我们不妨另辟蹊径,采取另一种方式一一形象刺激教学法来处理这一节知识。教师把抽象的“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直观,非常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本节知识在学校八年级一班、二班分别用形象刺激法和讲授法进行对比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班明显优于二班。第七天,教师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检测两个班学生对此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一班受检47人,回答正确的学生有38人,掌握知识的学生占受检学生的80,9%;二班受检49人,回答正确的学生有31人,掌握知识的学生占受检学生的63,3%。采用形象刺激法教学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率高于讲授法十七点六个百分点。从以上对比结果来看,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合理运用形象刺激法对学生的学习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采用形象刺激法能够把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图像符号,再辅以一定的色彩,就能对学生大脑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采用形象刺激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在课前一定要根据所教知识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地把抽象的思想品德知识原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直观形象符号。
三、学科交叉联想法
世间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初中各个学科也和万物一样,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的知识甚至存在着交叉重合。如教科版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民族一节中,教材在介绍少数民族时,指出“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800万人口”。学生应怎样去识记、理解这一知识才能经久不忘呢。表面上看,这一知识与其它知识并无关系,其实,只要联想一下七年级学过的地理,就不难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七年级地理在介绍中国人口分布时,“沿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东部47%的土地居住着全国95%的人口,西部53%的土地只居住着全国5%的人口”,而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这条线的东部,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800万人口”。一般来说,初中各个学科之间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思想品德与地理、历史、语文的联系特别紧密。交叉联想教学法就是教师利用思想品德知识点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交叉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法。
交叉联想法可以把思想品德中孤立的知识与其它学科已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再是孤立的一个点,而是具有普遍联系的一条线或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综合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发现并掌握自己以前没有掌握的知识。
思想品德教学方法很多,究竟选择什么方法进行教学,不能干篇一律,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不同作出合理的选择,凡是符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实际、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课标知识、形成高尚人格的教学法都是有效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