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Ⅱ、Ⅲ的政治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导向。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品格常识,注重素养教育渗透;二是突出学科素养,找准素养教育抓手;三是注重活动探究,创新素养教育方式。这样的考试,既是对学生的素养状况考评,同时又是对学生素养一次再教育。
关键词:政治高考;素养教育;学科素养
2014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2015年的高考试题中,加强核心素养考查和教育的取向已初现端倪。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Ⅱ、Ⅲ的政治试题,考查核心素养的立意更加明确。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政治高考就是为学生的素养教育导航。下面,笔者就从核心素养的考查和教育角度谈谈对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Ⅱ、Ⅲ的政治试题的看法。
一、体现品格常识,注重素养教育渗透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1997年到2005年进行了为期九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研究指出,素养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是个体在与情境的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其中,品格和常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一)重视品格浸润
林崇德先生领导的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提出,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根据他们的观点,核心素养首先是一种品格,是人的一种必备的品格。其实,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品格与素养的关系,如《汉书·李寻传》中有“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朝陆游《上殿札子》中有“气不素养,临事惶遽”之句,说明人如果缺少德性的养成,就不能说是有素养。现在,重视品格养成在核心素养建设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品味高考试题,重视品格的浸润在今年的政治高考中表现得非常清楚。如,全国卷Ⅰ第38题“一带一路”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借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所蕴含的人的负责、合群的品德,第39题的中华民族英雄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感召力;全国卷Ⅱ第39题“十八洞村精准扶贫”中体现的互帮互助、责任心和人们的道德的成熟;全国卷Ⅲ第39题中屠呦呦团队为了提取青蒿素的长期努力背后的坚守、严格的自律等道德成熟的表现。这些极具正能量的试题情境的创设,既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又是对学生品格的一次教化,必将提升学生的“精气神”,反映高考命题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政治高考试题善于用温润的故事进行品格教育,把高考的功能从选拔放大到德育教化,实现全程德育,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品格,是高考命题的重大发展和素养教育全新的实践探索。
(二)强调常识考查
素养是人在生活中自己长期内化积淀形成的东西,具有根源性、基础性,不是外部强加的东西。核心素养建设要找到人发展的最基础的东西。从内容上看,核心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最基础的是常识。韩震教授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不在于知道什么知识,而在于能否创造性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成日常行为表现。这里日常行为的背后就是常识。我们知道,常识不能超越,常识不能代替。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社会生活经历的高中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常识,这些常识集中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要求。因此,作为高考,突出素养的考查就不能忽视常识的考查。
今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第12题的互补商品,全国卷Ⅱ中第13题的特别提款权(SDR),全国卷Ⅲ中第38题的“互联网 ”等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应该是现代学生应该具备的常识。高考以这些常识切入,就是基于学生素养的不断发展;反过来说,如果仍有学生没有掌握这些常识,那就借助本次高考“补一次课”,补足自己应有的素养。这既使高考具有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拥有了温馨的人情味,更体现了高考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二、突出学科素养,找准素养教育抓手
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中最基础的东西,具有根源性意义,具有超越学科的特质,但它又要源于学科。因为核心素养生存、生长在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因此,每门学科教学都会有核心素养的独特的内涵和外在的表现,但又不能说它们是核心素养本身。基于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实践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又要兼顾培养和发展其他学科中学生习得的素养。
(一)关注政治学科素养考查
用核心素养理论指导我们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参考书》进行再研读,找准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便于我们政治课程教学操作。政治学科的学科素养有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它们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处于后三者的“灵魂”的地位;理性精神是学生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践公共参与的主体性要求;法治精神是实现学生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学生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学生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这些素养发展的效果如何,高考就是重要的评价和检测手段,同时也是巩固和发展学生素养的环节。
今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8题的“一带一路”战略、卷Ⅱ第18题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卷Ⅲ第15和16两题的建立“自由贸易区”,彰显了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念,用事实说话,用理念引领,用发展成果鼓劲,让学生在考试中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有较强的评价和教育功能。卷Ⅰ和卷Ⅱ都用了与毛泽东同志有关的案例作为哲学题的材料,不仅用得准确,而且为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提供了示范,既有考查的功能,又有教育的功能,是相当不错的做法。卷Ⅲ第13题的“试客”,是对学生理性消费的考查,更是对学生理性精神的考查。而卷Ⅰ第19题的华阴老腔、第39题的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卷Ⅱ第21题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第19题的杂技的发展,卷Ⅲ第39题的屠呦呦获奖等,在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上做足了工夫,命题非常精致,让学生在为中华文化“点赞”中完成考试,学生的情感、人格再次受到洗礼,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卷Ⅰ第17题的特赦令,卷Ⅱ第14题的违反《反垄断法》案例,卷Ⅲ第17题的权力清单制度、第18题的“合作调研机制”,这些题材有助于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卷Ⅲ第17题“公众参与权力清单”制定、卷Ⅱ第16题的“建立村理事会”的案例,在引领学生积极践行公共参与方面导向明确。
关键词:政治高考;素养教育;学科素养
2014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2015年的高考试题中,加强核心素养考查和教育的取向已初现端倪。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Ⅱ、Ⅲ的政治试题,考查核心素养的立意更加明确。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政治高考就是为学生的素养教育导航。下面,笔者就从核心素养的考查和教育角度谈谈对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Ⅱ、Ⅲ的政治试题的看法。
一、体现品格常识,注重素养教育渗透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从1997年到2005年进行了为期九年的“素养的界定与选择”专题研究。研究指出,素养是对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是个体在与情境的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其中,品格和常识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一)重视品格浸润
林崇德先生领导的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提出,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根据他们的观点,核心素养首先是一种品格,是人的一种必备的品格。其实,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品格与素养的关系,如《汉书·李寻传》中有“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朝陆游《上殿札子》中有“气不素养,临事惶遽”之句,说明人如果缺少德性的养成,就不能说是有素养。现在,重视品格养成在核心素养建设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品味高考试题,重视品格的浸润在今年的政治高考中表现得非常清楚。如,全国卷Ⅰ第38题“一带一路”增进“中国与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借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所蕴含的人的负责、合群的品德,第39题的中华民族英雄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感召力;全国卷Ⅱ第39题“十八洞村精准扶贫”中体现的互帮互助、责任心和人们的道德的成熟;全国卷Ⅲ第39题中屠呦呦团队为了提取青蒿素的长期努力背后的坚守、严格的自律等道德成熟的表现。这些极具正能量的试题情境的创设,既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又是对学生品格的一次教化,必将提升学生的“精气神”,反映高考命题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政治高考试题善于用温润的故事进行品格教育,把高考的功能从选拔放大到德育教化,实现全程德育,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品格,是高考命题的重大发展和素养教育全新的实践探索。
(二)强调常识考查
素养是人在生活中自己长期内化积淀形成的东西,具有根源性、基础性,不是外部强加的东西。核心素养建设要找到人发展的最基础的东西。从内容上看,核心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最基础的是常识。韩震教授认为,所谓核心素养不在于知道什么知识,而在于能否创造性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成日常行为表现。这里日常行为的背后就是常识。我们知道,常识不能超越,常识不能代替。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社会生活经历的高中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常识,这些常识集中体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要求。因此,作为高考,突出素养的考查就不能忽视常识的考查。
今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第12题的互补商品,全国卷Ⅱ中第13题的特别提款权(SDR),全国卷Ⅲ中第38题的“互联网 ”等知识,从一定意义上说,应该是现代学生应该具备的常识。高考以这些常识切入,就是基于学生素养的不断发展;反过来说,如果仍有学生没有掌握这些常识,那就借助本次高考“补一次课”,补足自己应有的素养。这既使高考具有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拥有了温馨的人情味,更体现了高考对学生成长的关注。
二、突出学科素养,找准素养教育抓手
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中最基础的东西,具有根源性意义,具有超越学科的特质,但它又要源于学科。因为核心素养生存、生长在学科教学活动之中。因此,每门学科教学都会有核心素养的独特的内涵和外在的表现,但又不能说它们是核心素养本身。基于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既要实践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又要兼顾培养和发展其他学科中学生习得的素养。
(一)关注政治学科素养考查
用核心素养理论指导我们对《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参考书》进行再研读,找准本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便于我们政治课程教学操作。政治学科的学科素养有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四个要素。它们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处于后三者的“灵魂”的地位;理性精神是学生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践公共参与的主体性要求;法治精神是实现学生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学生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学生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这些素养发展的效果如何,高考就是重要的评价和检测手段,同时也是巩固和发展学生素养的环节。
今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第38题的“一带一路”战略、卷Ⅱ第18题的“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卷Ⅲ第15和16两题的建立“自由贸易区”,彰显了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念,用事实说话,用理念引领,用发展成果鼓劲,让学生在考试中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有较强的评价和教育功能。卷Ⅰ和卷Ⅱ都用了与毛泽东同志有关的案例作为哲学题的材料,不仅用得准确,而且为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提供了示范,既有考查的功能,又有教育的功能,是相当不错的做法。卷Ⅲ第13题的“试客”,是对学生理性消费的考查,更是对学生理性精神的考查。而卷Ⅰ第19题的华阴老腔、第39题的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卷Ⅱ第21题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第19题的杂技的发展,卷Ⅲ第39题的屠呦呦获奖等,在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上做足了工夫,命题非常精致,让学生在为中华文化“点赞”中完成考试,学生的情感、人格再次受到洗礼,其教育意义是深远的。卷Ⅰ第17题的特赦令,卷Ⅱ第14题的违反《反垄断法》案例,卷Ⅲ第17题的权力清单制度、第18题的“合作调研机制”,这些题材有助于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提升。卷Ⅲ第17题“公众参与权力清单”制定、卷Ⅱ第16题的“建立村理事会”的案例,在引领学生积极践行公共参与方面导向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