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民分业”到“四民不分”——唐宋时期的职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

来源 :思想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on_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复苏和不断繁荣的进程中,伴随工商入仕禁令、中古自耕农超经济强制等职业壁垒的动摇和破除,科举向社会各阶层的逐步开放,受求取功名与获取财富的双重目标的激励,以农、工、商追逐仕进与农转向工、商为显著特征的职业流动,以及士、农、工、商的各业兼营,促成了官僚、地主、商人的三位一体化和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职业之间转换互通、对流兼容的渐趋频繁并日臻常态化,使得汉晋以降职业领域中的封闭僵化状态被开放灵活的格局取而代之,"四民分业"完成了向"四民不分"的转变.而不断加剧的职业流动,又缔造出官僚队伍以"寒人为中坚"、职业分工由"四民"衍化为"六民"、职业层级差别淡化的新型职业结构,社会结构一定程度上因此而呈现出开放化、平民化、平等化的色彩,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基本样式得以在此基础上定型.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实现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本质性的发展目标,形成了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创新的共同富裕思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主线,对共同富裕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从同步实现单一的物质性富裕到分阶段实现"五位一体"布局中的全面富裕的转变;对共同富裕实现基础的认识,经历了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生产力平衡和充分发展的转变;对共同富裕实现路径的认识,经历了从重视生产力的发展
农村农业现代化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新型职业农民是推动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支柱性力量.无论在政策规定、历史经验,还是自身独特属性层面都彰显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职业教育的基本使命.但当前城镇化倾向明显与新型职业农民本质属性相背离、异质化观照不足与新型职业农民个性化发展相脱节、功利化取向突出与新型职业农民可持续发展相矛盾等问题的存在使农村职业教育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中严重缺位.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应采取立志以定向强化农民务农动力、强智以引行塑造农村现代气息、持技以立农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措施增
西周春秋之世,姓、氏为贵族阶级所独用,庶人称名不称氏(姓).战国时期,齐国仍秉持旧规,庶人称名;楚国无论贵族、平民,较普遍地使用"氏+名",楚法且规定凡诉讼,必书明当事人之"居处名族";秦国贵族官民,多以名为称,秦律要求涉事人要"定名事里".西汉前期,姓、氏合而为一,称名方式的贵贱之别渐趋泯灭,庶人逐步普遍使用姓名.庶人之名,多由书吏在庶人著籍、行役、诉讼时,或在其他要求庶人负责的情况下,根据庶人名的口语发音,书写为特定的汉字,故以简易之单字或单纯词为便.复合词构成的双字或多字人名一般由限定或说明性语素和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烹饪饮食是最重要的文化表现形态,且在发展中逐渐产生了民族地域的特异性.中国人在烹饪饮食领域的创造,表现在食材的丰富、烹饪手法的多样、不同菜系口味之纷繁、果腹之外品尝、养生、治疗、交际等功能的多样,在世界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显著特性.烹饪和饮食从口味到心享,已经不仅是物质文明,而且有了深厚的精神内涵.从烹与食统一的宏观或中观角度看,"和""节""范"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三个优秀传统."和"体现制作方面的总特点,要求参与烹饪的诸多要素如水与火,各种主原料、佐料、调料,主食与副食适中与平衡,达到整体
任何历史书写都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需求的反映,"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也是如此.受到"天下观"和"疆域观"的影响,中国古代并不存在现代意义的"疆域沿革史".民国时期,基于中国传统的"政区沿革"的研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以王朝疆域为描述对象的"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其目的在于唤起民族自豪感以及救亡图存.1949年之后,曾存在多种"中国疆域沿革史"的历史书写,差异在于涉及的"历史上中国疆域"的范围.最终谭其骧提出的方案占据了主导,因为其满足了对内强化民族团结、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对外抵制各种对我国领
在生态危机、生物—文化多样性面临严峻挑战的今天,学科、学术、学问也亟待重新定位.博物学作为一门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作为一种方法都值得特别关注.近代以降,人类学与博物学成为"亲缘"学科,博物民族志是将二者合为一体的范式.然而,中西方在博物学学科认知上也存在着巨大差异.唯能利用好中式博物学在传统认知和方法上的天然优势,尤其是中式博物学对有关"生态—生物—生命"所具有的整体性视野,以及格物致知的求知方法,方可解决中国问题,并对当代全人类所面临的问题起到启示与示范作用.因此,如何以反思的原则,利用博物学对当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