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7-000-04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2010、2011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高低杠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高低杠成套动作的编排为研究对象,对新形式下中外女子高低杠项目成套动作编排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我国选手在成套动作编排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训练对策,为我国女子体操高低杠的编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显示,相对于国外选手而言,国内选手在下法动作的连接及换杠动作、连接动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建议在今后的训练中针对上述三方面制定有效的训练策略,提高成套动作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 中外女子体操 高低杠 编排 对比分析
一、选题依据
高低杠一直是中国女子体操的传统优势项目之一,在各个时期的国家队都不乏高低杠好手[1]。中国女子体操在高低杠项目上的过于强势,致使国际体联在北京奥运后进行修改规则,对中国高低杠成套编排做出进一步限制。规则的变化对中国女子体操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加之其他国家在高低杠项目方面难度创新和独特编排的发展,中国女子体操在高低杠项目上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高水平选手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任何细微的技术差异都有可能导致比赛结果发生重大的变化。有研究指出,中国队在高低杠项目上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新颖难度动作与新颖成套编排的不断开发[2]。中国队想要在此项目上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赶上当今的编排潮流,完善中国女队高低杠的编排模式。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编排进行系统的比较与分析,找出差异,为我国女子体操队高低杠训练时编排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2010、2011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高低杠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高低杠成套动作的编排为研究对象。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成套动作难度的对比分析
从表1可以得出,无论是2010年世锦赛、2011年世锦赛还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8名选手的D分几乎都在6分以上。相对于2010年和2011年世锦赛而言,2012年伦敦奥运会高低杠项目的D几乎都在7分左右明显朝向高难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难度动作是体现运动员技能、技术与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具备较高的D分,运动员才能获得优秀成绩。
(二)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上法与下法动作的对比分析
1.上法动作的对比分析
从表2的统计可以看出高低杠上法动作整体的难度偏低,大多数选手们对屈伸上法“情有独钟”,虽然这个动作较稳定,但是本文认为优秀的高低杠成套编排并非只会止步于屈伸上,上法作为一套动作的第一个动作,运动员的体力比较充沛,只要能够运用运动员的自身特点,以正确的技术要领为基础,就一定可以开发出令人耳目一新并且不耗费精力的上法难新动作来,从而提高整套动作的实力。
2.下法动作的对比分析
作为结束全套动作的下法,高低杠的下法与其他器械项目下法一样,受到教练员、运动员的重视,而用一个新颖、独特、高难的动作结束全套,无疑是锦上添花,会给裁判员留下很好的印象,也必定为获得高分奠定基础。根据2009-2012年国际女子竞技体操高低杠的评分规则,下法要求需D组以上难度。高低杠下法中达到C组难度的只有0.3分的动作组别分数,只有达到D组(或更难)的动作才有加0.5分。
如表3所示,当今高低杠编排的下法广泛采用D组及以上难度的动作,而中国运动员由于专项能力耐力的不足,要想发展高难度的下法,可能会显得有点吃力。因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转体类动作直接加空翻下的“二连接”下法来提高连接加分,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即能保持稳定性还能提高成套编排的起评分。这将是未来中国女子高低杠项目下法的发展趋势与策略。
(三)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同杠动作的对比分析
1.高杠同杠动作的对比分析
高杠动作是整套动作最能体现水平和价值评判的部分,同时也是裁判的主要评分点,因此要格外的重视这个部分。依据2009-2012年国际女子竞技体操高低杠的评分规则,高杠同杠的空翻类、腾越类以及长、短半径回环复合至倒立转体类动作,成为女子高低杠成套的核心动作,也是整套动作的高潮亮点部分。
如表4所示,转体类、腾越类、空翻类及掏杠类四类动作是高低杠高杠难度动作中的主要难度动作类型,掏杠类难度动作虽然不如前三种重要,但仍会有效提高高低杠的可观赏性价值。中国选手在转体类难度上有优势,虽然给人带来了视觉上满足,但同时也是中国队的不足之处,中国选手成功的完成一套下来,分数却不是很高,很难获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原因就在于转体类动作扣分太多。这主要源自于E组裁判对于目前高低杠扣分点的变化。目前,裁判对于高低杠杠中转体连接动作评判得十分严格,其中,倒立转体角度低于标准角度的15°扣0.3分,中国选手做一个转体连接所被扣掉的分数快相当于其他国外选手一次大的失误所扣的分数,而国外选手大多数是以飞行动作接飞行动作为主,减少了连接编排扣分的因素。因此,在未来世界中高杠的飞行动作接飞行动作将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中国队可在这方面进行改进探索,开创一些新的飞行动作。
2.低杠同杠动作的对比分析
如表5所示,在2010年世锦赛比赛中,仅有少数的选手在低杠上留下了同杠掏杠或蹬杠、腾身类的难度动作,其余的人均是为了到低杠“中转”,在低杠上未留下任何同杠难度;2011年世锦赛比赛中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在低杠留下同杠难度动作增加,中国选手何可欣与姚金男、德国选手伊丽莎白以及美国选手道格拉斯都在低杠上完成了同杠掏杠类的难度动作。其实,低杠也具有开发空间,有些高杠上的难度动作搬到低杠上来做,不仅丰富了编排,而且更为安全稳定,同时难度不仅不会下降还有可能上升。只要结合低杠的特点和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是可以开发出一些新颖独特的低杠同杠难度动作来增添新的编排内容。 (四)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换杠动作的对比分析
换杠动作是高低杠项目特点所决定的特有的一类动作。近年来,随着换杠动作加速发展,将大幅度的飞行动作引到两杠间完成,既运用空翻接腾越换杠,腾越接空翻换杠。这样使得运动员在两杠间上下翻飞,杠上杠下动作一气呵成,不仅动作难度大,而且编排多样性,有创新,有新意。
1.低杠换高杠动作的对比分析
如表6所示,从低杠换高杠动作看:各国选手的换杠动作以弧形上换杠为主,屈体回环腾身换杠与屈体回环腾身转体180°换杠的运用比较少,虽然在 2011年和2012年比赛中采用弧形换杠的人数减少,采用屈体回环腾身转体180°换杠的人数有所增加,但中国选手大多数仍采用弧形换杠。由于国际裁判对高低杠评分规则作了修改,对于连接不流畅、动力性不足的成套已经不能如表9-10所示,在2010年世锦赛比赛中,仅有少数的选手在低杠上留下了同杠掏杠或蹬杠、腾身类的难度动作,其余的人均是为了到低杠“中转”,在低杠上未留下任何同杠难度;2011年世锦赛比赛中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在低杠留下同杠难度动作增加,中国选手何可欣与姚金男、德国选手伊丽莎白以及美国选手道格拉斯都在低杠上完成了同杠掏杠类的难度动作。其实,低杠也具有开发空间,有些高杠上的難度动作搬到低杠上来做,不仅丰富了编排,而且更为安全稳定,同时难度不仅不会下降还有可能上升。只要结合低杠的特点和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是可以开发出一些新颖独特的低杠同杠难度动作来增添新的编排内容。
2.高杠换低杠动作的对比分析
如表7所示,中国运动员的高换低基本采用的都是PAK空翻越低杠,缺乏创新,易出现屈伸上等无价值连接动作。本文认为在今后的高换低动作编排中,我们要把高低杠器械特征和运动员的自身特点更加全面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实践运用到动作的创新中,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特色,加强换杠连接的多种选择形式,弥补我国在换杠动作创新上的空白。同时也可以采用在原有的杠间换握动作之前、后,增加与高杠或既与高杠、又与“低换高”的有价值连接,从中获得有力的连接加分,以提高整套动作的D分。
(五)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连接动作的对比分析
想要让整套高低杠的D分比较出众,不仅需要单个动作的难度价值高,动作之间的连接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中外女子体操的连接动作进行对比研究是有必要的。
总体上来看,其动作难度价值在包含了各种大回环、近杠回环以及转体之外,还包括各种飞行动作以及连接。其中,D组空翻类动作可以分为分腿正掏360°、京格尔空翻、前空翻等;而E组动作可以分为高杠手倒立扭臂握向前大回环在倒立前经单臂转360°、低杠180°腾跃至高杠等。从伦敦奥运会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难度动作连接类型看,运动员选取的动作多为D组和E组,难度价值较高,相比之下,中国选手在连接加分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中国选手的连接中大部分是转体,而国际体联在北京奥运后将规则做进一步修改,对中国女子高低杠杠上转体做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导致最后得分不是很理想。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女子体操队想在高低杠项目继续保持优势,在成套动作连接中增加飞行动作及其连接的使用次数,并学习国外运动员,均衡的运用杠上转体和飞行动作的连接次数,既能获得加分也能减少扣分,这是提升中国女子体操高低杠项目成套动作难度的重要途径,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去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
(一)近年来,女子体操高低杠项目难度成套动作难度价值向高难发展,成套动作的平均难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只有具备较高的难度动作才能获得较高的D分。从近三届世界高水平比赛中,中国体操队在高低杠难度动作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国外优秀选手在上法方面开发了难度较大的B组挺身推越低杠至高杠悬垂上法,中国选手主要采用A组低杠屈伸上法或高杠屈伸上法;转体类动作+空翻下的“二连接”下法是发展趋势,中国选手除何可欣采用该下法外其余多采用直体后空翻两周的动作下法。
(三)在高杠同杠动作中,我国两位选手在转体类、空翻类以及腾越类动作编排方面的类型比较丰富;在低杠同杠动作中,中国队选手皆几乎未在低杠上保留同杠掏杠类的难度动作。
(四)在低杠换高杠动作看,国外选手大部分都用正掏(蹬杠)回环腾身后跃至高杠,而中国选手皆以弧形换杠为主;在高杠换低杠动作方面,国外选手采用PAK空翻越低杠的人数减少,采用前摆转体180°腾越低杠与伊佐娃换杠的增多,中国选手仍以PAK空翻越低杠为主。
(五)在连接动作方面,中国选手在连接加分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中国选手的连接中大部分是转体,而国际体联在北京奥运后将规则做进一步修改,对中国女子高低杠杠上转体做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成套动作连接中,中国女子体操高低杠的飞行动作及其连接的使用次数存在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陈立农,张武雄,刘永东,徐佶,戚子华,黄丽玫.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优势和潜在危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01):76-78.
[2] 张虹,杨鸿黎.2008年奥运后世界女子体操格局变化和中国女队的发展对策[J].昆明学院学报.2010(3):104-106.
[3] 金力,刘革,孟宪林.当前世界女子高低杠项目成套动作难度特征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3):269-272.
[4] 王丽,张霞.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高低杠成套难度动作要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1):49.
[5] 赵莹,郭静.女子高低杠动作编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237.
[6] 孟陈佳.女子高低杠动作编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80-81.
[7] 李春光.新规则下世界女子高低杠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87.
[8] 莫慧兰.中外优秀运动员高低杠成套动作编排的对比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9] 江山,周子静.第11届全运会女子体操高低杠决赛动作结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1(03):3-6.
[10] 曲秀丽.从国际高低杠技术的发展看我国高低杠技术的不足[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1):59-60.
[11] 文国瑜.高低杠动作编排现状及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44-48.
[12] 谈晓矛,戴瑞磊,韩华.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国女子高低杠的优势与差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04):356-359.
[13] 韩野.当今规则下女子高低杠的潮流动作与编排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1):225-226.
[14] 刘成,李秀华,唐画琴.试论当今世界高低杠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6):83.
[15] 李柳,孟宪林.北京奥运会女子高低杠比赛特点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8(1):158.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2010、2011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高低杠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高低杠成套动作的编排为研究对象,对新形式下中外女子高低杠项目成套动作编排进行比较研究,探讨我国选手在成套动作编排方面的不足,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训练对策,为我国女子体操高低杠的编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结果显示,相对于国外选手而言,国内选手在下法动作的连接及换杠动作、连接动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建议在今后的训练中针对上述三方面制定有效的训练策略,提高成套动作的流畅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 中外女子体操 高低杠 编排 对比分析
一、选题依据
高低杠一直是中国女子体操的传统优势项目之一,在各个时期的国家队都不乏高低杠好手[1]。中国女子体操在高低杠项目上的过于强势,致使国际体联在北京奥运后进行修改规则,对中国高低杠成套编排做出进一步限制。规则的变化对中国女子体操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加之其他国家在高低杠项目方面难度创新和独特编排的发展,中国女子体操在高低杠项目上的优势正在逐渐缩小,高水平选手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任何细微的技术差异都有可能导致比赛结果发生重大的变化。有研究指出,中国队在高低杠项目上走下坡路的重要原因是缺乏新颖难度动作与新颖成套编排的不断开发[2]。中国队想要在此项目上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赶上当今的编排潮流,完善中国女队高低杠的编排模式。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编排进行系统的比较与分析,找出差异,为我国女子体操队高低杠训练时编排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录像观察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2010、2011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和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高低杠单项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高低杠成套动作的编排为研究对象。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成套动作难度的对比分析
从表1可以得出,无论是2010年世锦赛、2011年世锦赛还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8名选手的D分几乎都在6分以上。相对于2010年和2011年世锦赛而言,2012年伦敦奥运会高低杠项目的D几乎都在7分左右明显朝向高难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难度动作是体现运动员技能、技术与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具备较高的D分,运动员才能获得优秀成绩。
(二)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上法与下法动作的对比分析
1.上法动作的对比分析
从表2的统计可以看出高低杠上法动作整体的难度偏低,大多数选手们对屈伸上法“情有独钟”,虽然这个动作较稳定,但是本文认为优秀的高低杠成套编排并非只会止步于屈伸上,上法作为一套动作的第一个动作,运动员的体力比较充沛,只要能够运用运动员的自身特点,以正确的技术要领为基础,就一定可以开发出令人耳目一新并且不耗费精力的上法难新动作来,从而提高整套动作的实力。
2.下法动作的对比分析
作为结束全套动作的下法,高低杠的下法与其他器械项目下法一样,受到教练员、运动员的重视,而用一个新颖、独特、高难的动作结束全套,无疑是锦上添花,会给裁判员留下很好的印象,也必定为获得高分奠定基础。根据2009-2012年国际女子竞技体操高低杠的评分规则,下法要求需D组以上难度。高低杠下法中达到C组难度的只有0.3分的动作组别分数,只有达到D组(或更难)的动作才有加0.5分。
如表3所示,当今高低杠编排的下法广泛采用D组及以上难度的动作,而中国运动员由于专项能力耐力的不足,要想发展高难度的下法,可能会显得有点吃力。因此,本文认为可以通过转体类动作直接加空翻下的“二连接”下法来提高连接加分,以弥补能力上的不足,即能保持稳定性还能提高成套编排的起评分。这将是未来中国女子高低杠项目下法的发展趋势与策略。
(三)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同杠动作的对比分析
1.高杠同杠动作的对比分析
高杠动作是整套动作最能体现水平和价值评判的部分,同时也是裁判的主要评分点,因此要格外的重视这个部分。依据2009-2012年国际女子竞技体操高低杠的评分规则,高杠同杠的空翻类、腾越类以及长、短半径回环复合至倒立转体类动作,成为女子高低杠成套的核心动作,也是整套动作的高潮亮点部分。
如表4所示,转体类、腾越类、空翻类及掏杠类四类动作是高低杠高杠难度动作中的主要难度动作类型,掏杠类难度动作虽然不如前三种重要,但仍会有效提高高低杠的可观赏性价值。中国选手在转体类难度上有优势,虽然给人带来了视觉上满足,但同时也是中国队的不足之处,中国选手成功的完成一套下来,分数却不是很高,很难获得一个理想的成绩,原因就在于转体类动作扣分太多。这主要源自于E组裁判对于目前高低杠扣分点的变化。目前,裁判对于高低杠杠中转体连接动作评判得十分严格,其中,倒立转体角度低于标准角度的15°扣0.3分,中国选手做一个转体连接所被扣掉的分数快相当于其他国外选手一次大的失误所扣的分数,而国外选手大多数是以飞行动作接飞行动作为主,减少了连接编排扣分的因素。因此,在未来世界中高杠的飞行动作接飞行动作将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中国队可在这方面进行改进探索,开创一些新的飞行动作。
2.低杠同杠动作的对比分析
如表5所示,在2010年世锦赛比赛中,仅有少数的选手在低杠上留下了同杠掏杠或蹬杠、腾身类的难度动作,其余的人均是为了到低杠“中转”,在低杠上未留下任何同杠难度;2011年世锦赛比赛中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在低杠留下同杠难度动作增加,中国选手何可欣与姚金男、德国选手伊丽莎白以及美国选手道格拉斯都在低杠上完成了同杠掏杠类的难度动作。其实,低杠也具有开发空间,有些高杠上的难度动作搬到低杠上来做,不仅丰富了编排,而且更为安全稳定,同时难度不仅不会下降还有可能上升。只要结合低杠的特点和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是可以开发出一些新颖独特的低杠同杠难度动作来增添新的编排内容。 (四)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换杠动作的对比分析
换杠动作是高低杠项目特点所决定的特有的一类动作。近年来,随着换杠动作加速发展,将大幅度的飞行动作引到两杠间完成,既运用空翻接腾越换杠,腾越接空翻换杠。这样使得运动员在两杠间上下翻飞,杠上杠下动作一气呵成,不仅动作难度大,而且编排多样性,有创新,有新意。
1.低杠换高杠动作的对比分析
如表6所示,从低杠换高杠动作看:各国选手的换杠动作以弧形上换杠为主,屈体回环腾身换杠与屈体回环腾身转体180°换杠的运用比较少,虽然在 2011年和2012年比赛中采用弧形换杠的人数减少,采用屈体回环腾身转体180°换杠的人数有所增加,但中国选手大多数仍采用弧形换杠。由于国际裁判对高低杠评分规则作了修改,对于连接不流畅、动力性不足的成套已经不能如表9-10所示,在2010年世锦赛比赛中,仅有少数的选手在低杠上留下了同杠掏杠或蹬杠、腾身类的难度动作,其余的人均是为了到低杠“中转”,在低杠上未留下任何同杠难度;2011年世锦赛比赛中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有效的改观,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在低杠留下同杠难度动作增加,中国选手何可欣与姚金男、德国选手伊丽莎白以及美国选手道格拉斯都在低杠上完成了同杠掏杠类的难度动作。其实,低杠也具有开发空间,有些高杠上的難度动作搬到低杠上来做,不仅丰富了编排,而且更为安全稳定,同时难度不仅不会下降还有可能上升。只要结合低杠的特点和运动员自身的特点是可以开发出一些新颖独特的低杠同杠难度动作来增添新的编排内容。
2.高杠换低杠动作的对比分析
如表7所示,中国运动员的高换低基本采用的都是PAK空翻越低杠,缺乏创新,易出现屈伸上等无价值连接动作。本文认为在今后的高换低动作编排中,我们要把高低杠器械特征和运动员的自身特点更加全面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实践运用到动作的创新中,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特色,加强换杠连接的多种选择形式,弥补我国在换杠动作创新上的空白。同时也可以采用在原有的杠间换握动作之前、后,增加与高杠或既与高杠、又与“低换高”的有价值连接,从中获得有力的连接加分,以提高整套动作的D分。
(五)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连接动作的对比分析
想要让整套高低杠的D分比较出众,不仅需要单个动作的难度价值高,动作之间的连接价值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对中外女子体操的连接动作进行对比研究是有必要的。
总体上来看,其动作难度价值在包含了各种大回环、近杠回环以及转体之外,还包括各种飞行动作以及连接。其中,D组空翻类动作可以分为分腿正掏360°、京格尔空翻、前空翻等;而E组动作可以分为高杠手倒立扭臂握向前大回环在倒立前经单臂转360°、低杠180°腾跃至高杠等。从伦敦奥运会中外女子体操高低杠难度动作连接类型看,运动员选取的动作多为D组和E组,难度价值较高,相比之下,中国选手在连接加分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中国选手的连接中大部分是转体,而国际体联在北京奥运后将规则做进一步修改,对中国女子高低杠杠上转体做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导致最后得分不是很理想。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女子体操队想在高低杠项目继续保持优势,在成套动作连接中增加飞行动作及其连接的使用次数,并学习国外运动员,均衡的运用杠上转体和飞行动作的连接次数,既能获得加分也能减少扣分,这是提升中国女子体操高低杠项目成套动作难度的重要途径,也是需要我们认真去解决的问题。
四、结论
(一)近年来,女子体操高低杠项目难度成套动作难度价值向高难发展,成套动作的平均难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只有具备较高的难度动作才能获得较高的D分。从近三届世界高水平比赛中,中国体操队在高低杠难度动作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国外优秀选手在上法方面开发了难度较大的B组挺身推越低杠至高杠悬垂上法,中国选手主要采用A组低杠屈伸上法或高杠屈伸上法;转体类动作+空翻下的“二连接”下法是发展趋势,中国选手除何可欣采用该下法外其余多采用直体后空翻两周的动作下法。
(三)在高杠同杠动作中,我国两位选手在转体类、空翻类以及腾越类动作编排方面的类型比较丰富;在低杠同杠动作中,中国队选手皆几乎未在低杠上保留同杠掏杠类的难度动作。
(四)在低杠换高杠动作看,国外选手大部分都用正掏(蹬杠)回环腾身后跃至高杠,而中国选手皆以弧形换杠为主;在高杠换低杠动作方面,国外选手采用PAK空翻越低杠的人数减少,采用前摆转体180°腾越低杠与伊佐娃换杠的增多,中国选手仍以PAK空翻越低杠为主。
(五)在连接动作方面,中国选手在连接加分上还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中国选手的连接中大部分是转体,而国际体联在北京奥运后将规则做进一步修改,对中国女子高低杠杠上转体做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在成套动作连接中,中国女子体操高低杠的飞行动作及其连接的使用次数存在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陈立农,张武雄,刘永东,徐佶,戚子华,黄丽玫.我国竞技体操运动的优势和潜在危机[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01):76-78.
[2] 张虹,杨鸿黎.2008年奥运后世界女子体操格局变化和中国女队的发展对策[J].昆明学院学报.2010(3):104-106.
[3] 金力,刘革,孟宪林.当前世界女子高低杠项目成套动作难度特征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03):269-272.
[4] 王丽,张霞.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高低杠成套难度动作要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1):49.
[5] 赵莹,郭静.女子高低杠动作编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1):237.
[6] 孟陈佳.女子高低杠动作编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80-81.
[7] 李春光.新规则下世界女子高低杠成套动作编排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87.
[8] 莫慧兰.中外优秀运动员高低杠成套动作编排的对比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9] 江山,周子静.第11届全运会女子体操高低杠决赛动作结构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11(03):3-6.
[10] 曲秀丽.从国际高低杠技术的发展看我国高低杠技术的不足[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1):59-60.
[11] 文国瑜.高低杠动作编排现状及发展趋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4):44-48.
[12] 谈晓矛,戴瑞磊,韩华.第40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国女子高低杠的优势与差距[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04):356-359.
[13] 韩野.当今规则下女子高低杠的潮流动作与编排分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11):225-226.
[14] 刘成,李秀华,唐画琴.试论当今世界高低杠技术的发展与创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6):83.
[15] 李柳,孟宪林.北京奥运会女子高低杠比赛特点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38(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