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进行有效的提问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anhua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有效的学习技巧至关重要。而阅读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进行语文阅读,是初中语文老师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课堂提问则是老师和学生对阅读成果的检验手段,以下就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给予分析。
  关键词:语文阅读 课堂提问 教学成果 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b)-0119-02
  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中之重,初中教学规划中定义,语文阅读是学生与文章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进行有效的阅读学习方法是我们持续关注和研究的焦点。随着教育工作者的不断积累,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更加注重学生为主体的重要目标。
  1 课堂提问存在的弊端
  1.1 老师和同学对课堂提问不重视
  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是,往往提出的这些问题并不会起到所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态度是被动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也同样是被动的。大多数都是类似于“例行公事”,教师只是按照教科书或者是网络直接记载下来对学生进行提问。大多时候,教师本人并没有去体会这个问题的效果性,更没有去探索问题的答案或者追加原因,在课堂上就更加不会帮助学生深层次的去研究问题。这在课堂上就引起了恶性循环,学生本身就具备较强的惰性,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回答并不重视,学生一样就只会完成自己的听课任务,而不是认真的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效果只是表面上看似完成,实际只是形似而非神似,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问题的根本。同时,市场上出售各种有关教科书的“答案书”,上面清楚的记述着教科书相应问题的答案,学生的惰性会促使他参考课后题答案,而不会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如果遇到只想完成教学任务的老师,则教学效果会在打折扣。因为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知道答案,而且,即使教师知道学生说出的答案并不是学生自己思考的也不会深究,则学生便更加肆无忌惮的过起了“安逸生活”。
  1.2 教师提出的大部分问题没有意义
  语文阅读课程,每一课时都涵盖了很多内容,有事甚至涉及诸多领域。在很短的时间内,需要快速的传递很多信息。加之教师教学任务的紧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任课教师会设计很多问题来提问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分解。这样虽然解决了时间问题。但是问题量过大,学生无法玩去理解,也不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对教师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后给出回答,只是沿着教师思路的路线完成回答,提出问题的实质发生改变,由引导变为“掌控”。也因此产生弊端,实际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老师的预期想法。这种现像大多表现为两种,一种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过于高深,超出学生现有的理解能力,学生无法回答,产生厌倦心理;另一种是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便能给出正确答案。
  例如:一节语文课,教师正在讲授《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教师不时的提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啊?”一个学生回答道:“李白”教师又问;“李白是什么时候的人啊?”“李白被誉为什么啊?”“这首诗写的地方是今天的什么地方?”等等,学生都依次作答,师生之间进行了良好的互动,但是缺乏了实质上的回馈。
  2 提出有效问题的重要性
  阅读是学生日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要的交流工具,因此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被人理解,都是通过阅读来进行理解和沟通。因此,在学生时代,进行语文阅读的学习十分必要,高效率的学习方式不断更新,新教育计划也调整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教师作为学生和文章之间深入了解的桥梁,其即是教育理论的实践者同时也是创造者,更应该把握在这之间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科学、有效的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文章的深刻意义。所以,教师在课堂之上提出的有效性问题,对学生有效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人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学习新事物效率非常高,学习效果显著。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样有很重要的意义。初中作为学生时代的黄金期,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和危险性,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最终帮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所以,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3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具体方法
  3.1 开放互动式问答教学
  在语文的教学传统上,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一般只有“对”或者“不对,是”或者“不是”,学生只是机械性的回答问题,并没有深刻思考问题的根本所在,更不会问“为什么不对?”“为什么是对?”学到的只是字面的简单含义。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最好先对所提问题进行设计,提出较为开放性的问题,在学生解答问题时可以多加思考,开阔思路。
  例如:教师在讲授《早发白帝城》时,如果把问题改成“李白为什么会写下这首诗?”“他的心态是怎么样的呢?”相信会是另外一番效果。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适当的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回答,调节课堂气氛,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知识,共同进步。
  3.2 提问方式相结合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转换提出问题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摄取知识,获得学习中带来的乐趣,同时使课堂气氛恰到好处。
  在每节课堂的导入期,教师一般采用悬念式的提问方式,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课文,寻找答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选择的悬念式问题最好是学生了解的,同学生息息相关,或者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亦或趣闻等,如果过于死板学生丝毫不感兴趣,过于高深,又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无法找到答案,过于简单又显得毫无意义,都会适得其反,课堂都将很难继续进行。在课程进行中,教师可以通过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部分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在不断的交流中体会真知,将课堂的主体归还给学生。另外,在课结束时,教师可以分两种方式进行结束总结。一种方法是教师通过对之前所提问题进行整体的梳理,对文章内容再进行一下系统的总结,将知识点总结成串,便于学生理解;另一种方法是,以问题的方式结束课程,由提问而入,由问题而出,好奇心、求知欲都会令学生对文章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3.3 分解目标相互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将学生分成组别,再把文章分成相应的部分,而后将这些文章部分分别分配给不同的组别,让组内人员进行分析,交流。在各组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且相互解答。在新的思维、见解不断碰撞的时候,学生同老师相互学习,在结束时,有教师对课堂进行总结。这种提问方式,更加充分的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到引导作用,这种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更高,但是并不适合所有的文章。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4 熟知性提问
  教师自己先通读全文,做到对文章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自己先对文章进行系统的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后相关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解答,教师自己掌控所提出问题的逻辑性,再提问结束时,对文章进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是学生和老师互换了角色,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学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文章的学习。
  4 结语
  语文阅读能力,深刻影响着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初中时期是可塑性非常高的时期,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参与学习中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给他的快乐。这也符合新的教学纲要的中心思想: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体。
  参考文献
  [1] 贾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2] 朱亚萍.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2.
  [3] 张东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有效提问设计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4] 赵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3.
  [5] 方彩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追问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其他文献
批改作业是中学化学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教师由于日常教学工作繁忙,致使多数教师作业批改流于
本文在对生态护坡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生态护坡的内涵,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生态型护坡技术,并对其优缺点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生态护坡技术创新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中国民法的发展道路反映看法治探索道路的艰难,本文试图从宏观、微观、中观三个层次来解读发展之路给予我们的经验教训,继续深入民法本土化的研究,勇于接受、善于研究、勤于修改
<正>美国埃德加·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近年来,在我国电教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诸多电化教育的书籍、讲义,都提到了《经验之塔》,并崇之为"经典的视听教育理论";电教刊物
在新课改以及新高考的常态下,探讨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如何在高中课堂里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是高中数学老师在当前必须要思考的。在常规的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课堂
本文采用了文献调研与统计、抽样分析、内容分析、逻辑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当前辽宁省部分纸质传媒中类科学传播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和管理策略。
以郑汴路开封段大修工程中正在使用的一项“道路冷再生”的新工艺为例,谈一谈环保新技术在开封公路大修中使用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