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对课文的讲解总是存在困惑,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从事语文课题研究的动力。近几年,我一直在教低年级的语文课,感觉低年级语文课文的道理大部分很浅显,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迅速明白。于是,在课文的具体讲解中,学生就少了一分接触新知的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内心对课文枯燥乏味的厌恶。虽然,我们教师会运用教学机智挖掘课文的潜在内容,但是课堂上给学生总体的感觉就是教师在为揭示一个学生早已知道的道理,设置了一个个山岭,最后学生收获了本来自己就已经知道的东西。当然,这与我们创设的教学设计存在很大的关系。现在我将自己在教学《小马过河》一课时的情况整理一下,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指导。
一、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的路途中,遇到一条小河,旁边的老牛说这条河的河水很浅,小马是能够过去的,但松鼠却说这里的水很深,过去他的伙伴在这里被淹死了。这时,小马没了主意,就驮着麦子跑回去问妈妈,它妈妈告诉它:你自己试一试就知道河水到底有多深了。于是,小马又回到那条河边,试着自己过河。之后,小马发现,原来这条河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这个故事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我关注了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实了新课程理念。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受到熏陶和感染,陶冶情操,使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以读促悟法
通过朗读,学生会产生疑问,会激发起解决疑问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在教学中,我通过“质疑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闯关游戏,理解课文”“拓展延伸,明白道理”“表演升华,内化情感”等五个环节逐步深入地教授课文,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盎然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浓郁的语文氛围中明白道理,情感得到熏陶。
2.自主、合作、探究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训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体会
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形式是为课堂内容服务的,中心目的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我感受到自己的教学方式还应该更加丰富一些,把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小马接受任务时,小马“连蹦带跳”地接受任务,小松鼠拦住小马大叫,一系列的动作都反映出了小动物的心理变化。在课堂上,如果我能让学生带着动作进行表演,相信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一下子就会明白小动物内心的体会。课堂的表现形式多样了,学生就能将感性思维融入到课文理解中来,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2.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有详有略,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
我感受到自己的阅读讲解课存在粗线条的情况。对于课文内容的捕捉,我想要面面俱到,但是却失去了课文的详略,造成各种分析停留在某一个层次,没有得到深入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老马和小马的对话时,我虽强调了学生的朗读以及心情的体会,但是没有让学生细致地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帮助不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将课备细,详略安排得当,抓住重点段落,促进学生语文理性思维的形成。
3.课堂上渗透语文知识,有利于形成语文思维
语文知识是文学思维搭建的基础,每一篇课文里都有着非常丰富的语文知识,需要我们在教学时注意渗透给学生。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就涉及了反问句、省略号的用法等相关的知识。在教学时,我注意渗透这些知识,尤其对于反问句的讲解,注意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仿照句子说话,这样就使学生在说话中加深了对反问句的理解。但是,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仿写的反问句并不多,所以我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透彻,语文知识讲解方法还需要探索和加强。
4.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闪光
学生的想象世界是宽广的,他们可以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东西,因此在让学生进行表演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加上自己感悟出来的动作。例如,“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仅仅一句话,学生就会在表演时演出老马和小马相偎相依的样子。由此可见,他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为了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闪现光芒,我应把话语权还给他们,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不断浸润,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责编 张翼翔)
一、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的路途中,遇到一条小河,旁边的老牛说这条河的河水很浅,小马是能够过去的,但松鼠却说这里的水很深,过去他的伙伴在这里被淹死了。这时,小马没了主意,就驮着麦子跑回去问妈妈,它妈妈告诉它:你自己试一试就知道河水到底有多深了。于是,小马又回到那条河边,试着自己过河。之后,小马发现,原来这条河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这个故事说明遇事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克服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我关注了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实了新课程理念。这样就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受到熏陶和感染,陶冶情操,使学生把自己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以读促悟法
通过朗读,学生会产生疑问,会激发起解决疑问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在教学中,我通过“质疑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闯关游戏,理解课文”“拓展延伸,明白道理”“表演升华,内化情感”等五个环节逐步深入地教授课文,使学生能够在兴趣盎然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在浓郁的语文氛围中明白道理,情感得到熏陶。
2.自主、合作、探究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训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体会
通过本课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以下几点。
1.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形式是为课堂内容服务的,中心目的是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听其他教师的课,我感受到自己的教学方式还应该更加丰富一些,把课堂还给学生。例如,在小马接受任务时,小马“连蹦带跳”地接受任务,小松鼠拦住小马大叫,一系列的动作都反映出了小动物的心理变化。在课堂上,如果我能让学生带着动作进行表演,相信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一下子就会明白小动物内心的体会。课堂的表现形式多样了,学生就能将感性思维融入到课文理解中来,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2.对课文的分析理解有详有略,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形成
我感受到自己的阅读讲解课存在粗线条的情况。对于课文内容的捕捉,我想要面面俱到,但是却失去了课文的详略,造成各种分析停留在某一个层次,没有得到深入的发展。例如,在讲解《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老马和小马的对话时,我虽强调了学生的朗读以及心情的体会,但是没有让学生细致地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帮助不大。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将课备细,详略安排得当,抓住重点段落,促进学生语文理性思维的形成。
3.课堂上渗透语文知识,有利于形成语文思维
语文知识是文学思维搭建的基础,每一篇课文里都有着非常丰富的语文知识,需要我们在教学时注意渗透给学生。如《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就涉及了反问句、省略号的用法等相关的知识。在教学时,我注意渗透这些知识,尤其对于反问句的讲解,注意让学生体会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仿照句子说话,这样就使学生在说话中加深了对反问句的理解。但是,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仿写的反问句并不多,所以我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透彻,语文知识讲解方法还需要探索和加强。
4.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闪光
学生的想象世界是宽广的,他们可以想到我们想不到的东西,因此在让学生进行表演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加上自己感悟出来的动作。例如,“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仅仅一句话,学生就会在表演时演出老马和小马相偎相依的样子。由此可见,他们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为了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闪现光芒,我应把话语权还给他们,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总之,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不断浸润,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责编 张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