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想,并对实施这一构想的方法、途径、要求作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审美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霍维佳(1951-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郝春生(1960-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陈艳(1962-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黑龙江 双城 15011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4-0180-01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界开展了一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其中,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虽然目前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要使人文素质教育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发挥其独有的教化功能,笔者认为,以审美为核心,以高职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重新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审美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课程的核心是哲学和文学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重点是文学艺术(哲学可纳入政治课讲授范围)。文学艺术本身就是审美的产物,是一种诗意的符号。要通过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与作家的审美体验产生同感、同情来完成意义的建构。这种建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就是人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发挥作用的过程。从审美入手,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那些长期困扰我们的负面因素可能因此发生改变。
1.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基本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学校基本不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一回事,那些费尽心血编辑的大部头的人文教材也大多被束之高阁。但如果从审美入手,问题就简单多了。人在本质上是喜欢美的,没有人会拒绝美的吸引,这就要求我们以美育为中心,以审美为取向,重新优化整合教材。选取那些最具审美价值,最能打动人心,最受学生关注和欢迎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教学文本,以教学内容本身的巨大魅力吸引和征服学生,使学生自觉、自愿学习。
2.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有学者建议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语文课安排五门课程:“大学语文”“语法与逻辑”“伦理心理学”“美学”“写作”。殊不知,目前三年学制或两年学制的高职学校根本就安排不下这些课程。实施美育教育,问题就可变得简单。很多文学艺术欣赏课完全可以采用合堂大课的形式,而且越是高水平、高容量的欣赏课,合堂大课的效果越好,越能引起学生的感动和共鸣。一堂好的文学艺术欣赏课的效果可以放大多倍。学生欣赏李白的名篇佳作后,可能自己去寻找、阅读李白的其他作品;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后,可能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看了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可能对中外艺术流派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3.教学手段的更新问题。多年来,我们强调教学手段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以美育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恰恰是最容易利用现代科技、现代传播手段的课程之一。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音像制品,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可以利用现场感的视听效果聆听中外大师的音乐作品;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访问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欣赏其凝聚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丰富藏品;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美术、书法、音乐的模拟创造活动;可以参加现场互动,直接参与各类热点问题的讨论。
4.打通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空间。多年来一直强调而很难实行的“开门办学”“走向社会”等办学理念,可以在人文素质教育课内实现。随着大众传媒直接的人文教化功能的加强,各种传播媒介上诸如学术演讲、文化对话、焦点透视等性质的栏目越来越多,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参与这类节目;可以邀请各界人士来校演讲、讲学、参观访问、开设讲座;也可以在各高校之间开展各种交流,不仅教师可以交流,学生也可以交流;还可以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借助学生实习的机会或采取远足、郊游、参观访问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效能。
二、重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1.以美育为中心设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健全其人格,培养其情操,提高其修养。高职院校以美育为中心确定人文素质教学目标,有其明显的优势及合理性。其一,高职院校学生摆脱了考试的沉重压力和束缚,完全可以自由地张扬个性,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享受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带给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其二,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学时间相对较少,人文素质教学只有发挥“少而精”的优势,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以美育为中心设定教学目标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高职院校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人文素质教学往往不够重视,缺乏兴趣,而美育恰恰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其美好情操,完善其高尚人格。其四,高职院校教学经费较中小学相对宽松,完全可以运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多种教学手段,提高美育效果。其五,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合堂大课的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最佳效果。既可以节省教学资源,又可以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为学生提供震撼其心灵的高质量的具有美学色彩的人文素质课。
笔者认为,以美育为中心设定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的教学目标,既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也符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客观实际。
2.以审美为取向整合教学资源。(1)对教学文本优化整合。目前,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材多种多样,但以审美为取向的教材尚不多见。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有目的地对教学文本进行优化整合。我们可以从多层次、多途径去搜索,引入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当代发达的媒体,为我们整合教学文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只要用心,不难编辑出既切合本校教学计划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文本。(2)对多种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目前,教学资源的外延大大超越了以前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电子软件、音像制品、多媒体设施等都可以构成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如中外文学名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都可以很容易地在现有的音像制品中找到相关的背景资料。(3)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体验人生。如果有条件完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从校园中引领出来,把他们带向更广阔的天地。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壮游长才”。大自然是审美教育的最好课堂,有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放飞想象,体验作品意境,丰富审美体验,在这一点上,高职学生比普通高中学生更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3.以审美体验为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中,应着重从审美体验入手,实现教学目标。阅读任何作品,如果没有审美体验过程,就不能理解和感受该作品。因此,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体验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进入审美体验过程,教师应该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认同;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更高层次的联想和想象空间;适度、适当的背景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师生富有感情的朗诵、吟咏,进一步感受作品的内在美;反复阅读,从而品味体验作品的主旨,表达手法的高妙;多媒体的综合效应,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的参与,达到身心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和谐统一。
以审美为核心,重新建构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尚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师素质的提高。这里所说的素质,不仅包括作为一名人文素质教师理应具备的人文积淀,更包括对现代社会信息的敏感和捕捉能力,对最新教学手段的掌握和熟练应用。(2)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目前在高职院校,重点应强调普及性,特别是在教育内容的整合上,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由中到外,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3)该课程虽然重在审美,重在欣赏,但绝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张有弛,收放有度,掌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发现审美对象的本质特征。
要而言之,以审美为核心,重新建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是切实提高人文素质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使人文素质课真正发挥其独有的教化功能的重要手段,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N].光明日报,2006-11-06.
[关键词]审美 高职院校 人文素质教育
[作者简介]霍维佳(1951-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郝春生(1960-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陈艳(1962- ),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黑龙江 双城 150111)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14-0180-01
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界开展了一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大讨论。其中,高等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虽然目前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有了很大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要使人文素质教育真正受到学生的欢迎,发挥其独有的教化功能,笔者认为,以审美为核心,以高职学生实际为出发点,以现代传播媒介为手段,重新构建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一、审美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课程的核心是哲学和文学艺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的重点是文学艺术(哲学可纳入政治课讲授范围)。文学艺术本身就是审美的产物,是一种诗意的符号。要通过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与作家的审美体验产生同感、同情来完成意义的建构。这种建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不断丰富的过程,就是人文素质教育潜移默化发挥作用的过程。从审美入手,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那些长期困扰我们的负面因素可能因此发生改变。
1.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基本上处于边缘化的境地,学校基本不把人文素质教育当一回事,那些费尽心血编辑的大部头的人文教材也大多被束之高阁。但如果从审美入手,问题就简单多了。人在本质上是喜欢美的,没有人会拒绝美的吸引,这就要求我们以美育为中心,以审美为取向,重新优化整合教材。选取那些最具审美价值,最能打动人心,最受学生关注和欢迎的文学艺术作品作为教学文本,以教学内容本身的巨大魅力吸引和征服学生,使学生自觉、自愿学习。
2.教学时间的安排问题。有学者建议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语文课安排五门课程:“大学语文”“语法与逻辑”“伦理心理学”“美学”“写作”。殊不知,目前三年学制或两年学制的高职学校根本就安排不下这些课程。实施美育教育,问题就可变得简单。很多文学艺术欣赏课完全可以采用合堂大课的形式,而且越是高水平、高容量的欣赏课,合堂大课的效果越好,越能引起学生的感动和共鸣。一堂好的文学艺术欣赏课的效果可以放大多倍。学生欣赏李白的名篇佳作后,可能自己去寻找、阅读李白的其他作品;听了贝多芬的交响乐后,可能对古典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看了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可能对中外艺术流派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3.教学手段的更新问题。多年来,我们强调教学手段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但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以美育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恰恰是最容易利用现代科技、现代传播手段的课程之一。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音像制品,全方位、多角度地欣赏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可以利用现场感的视听效果聆听中外大师的音乐作品;可以通过网络终端访问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欣赏其凝聚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丰富藏品;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美术、书法、音乐的模拟创造活动;可以参加现场互动,直接参与各类热点问题的讨论。
4.打通人文素质教育的社会空间。多年来一直强调而很难实行的“开门办学”“走向社会”等办学理念,可以在人文素质教育课内实现。随着大众传媒直接的人文教化功能的加强,各种传播媒介上诸如学术演讲、文化对话、焦点透视等性质的栏目越来越多,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参与这类节目;可以邀请各界人士来校演讲、讲学、参观访问、开设讲座;也可以在各高校之间开展各种交流,不仅教师可以交流,学生也可以交流;还可以利用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借助学生实习的机会或采取远足、郊游、参观访问等形式,向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人文素质教育的效能。
二、重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
1.以美育为中心设定教学目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目标应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健全其人格,培养其情操,提高其修养。高职院校以美育为中心确定人文素质教学目标,有其明显的优势及合理性。其一,高职院校学生摆脱了考试的沉重压力和束缚,完全可以自由地张扬个性,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享受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带给自己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其二,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学时间相对较少,人文素质教学只有发挥“少而精”的优势,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以美育为中心设定教学目标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高职院校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人文素质教学往往不够重视,缺乏兴趣,而美育恰恰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其美好情操,完善其高尚人格。其四,高职院校教学经费较中小学相对宽松,完全可以运用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多种教学手段,提高美育效果。其五,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合堂大课的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最佳效果。既可以节省教学资源,又可以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准备,为学生提供震撼其心灵的高质量的具有美学色彩的人文素质课。
笔者认为,以美育为中心设定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的教学目标,既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也符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客观实际。
2.以审美为取向整合教学资源。(1)对教学文本优化整合。目前,高职高专人文素质教材多种多样,但以审美为取向的教材尚不多见。教师可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有目的地对教学文本进行优化整合。我们可以从多层次、多途径去搜索,引入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当代发达的媒体,为我们整合教学文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只要用心,不难编辑出既切合本校教学计划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文本。(2)对多种教学资源优化整合。目前,教学资源的外延大大超越了以前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的范围。电子软件、音像制品、多媒体设施等都可以构成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如中外文学名著、古典诗词、现代诗歌,都可以很容易地在现有的音像制品中找到相关的背景资料。(3)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体验人生。如果有条件完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把学生从校园中引领出来,把他们带向更广阔的天地。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壮游长才”。大自然是审美教育的最好课堂,有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放飞想象,体验作品意境,丰富审美体验,在这一点上,高职学生比普通高中学生更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3.以审美体验为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中,应着重从审美体验入手,实现教学目标。阅读任何作品,如果没有审美体验过程,就不能理解和感受该作品。因此,适时地引导学生进入审美体验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学生进入审美体验过程,教师应该运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认同;通过教师的讲解启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更高层次的联想和想象空间;适度、适当的背景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师生富有感情的朗诵、吟咏,进一步感受作品的内在美;反复阅读,从而品味体验作品的主旨,表达手法的高妙;多媒体的综合效应,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的参与,达到身心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和谐统一。
以审美为核心,重新建构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尚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教师素质的提高。这里所说的素质,不仅包括作为一名人文素质教师理应具备的人文积淀,更包括对现代社会信息的敏感和捕捉能力,对最新教学手段的掌握和熟练应用。(2)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目前在高职院校,重点应强调普及性,特别是在教育内容的整合上,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由中到外,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3)该课程虽然重在审美,重在欣赏,但绝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张有弛,收放有度,掌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发现审美对象的本质特征。
要而言之,以审美为核心,重新建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体系,是切实提高人文素质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使人文素质课真正发挥其独有的教化功能的重要手段,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参考文献]
王旭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N].光明日报,2006-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