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吃了“荧光”爆米花会中毒吗
在看电影之前买一桶爆米花,一边看电影,一边往嘴里塞爆米花,早就成了很多人观影时的一个习惯,殊不知这个人们习以为常的动作却埋藏着健康安全隐患。北京、上海、沈阳等地近日陆续爆出新闻: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不法商家采用质量达不到食品安全标准的纸质进行生产,而为了使爆米花桶看上去更加洁白,他们往纸质中掺加违禁成分——荧光增白剂,这会增加消费者致癌的几率。而之前肯德基全家桶亦曾被爆出含有荧光增白剂,再前几天广州的爆米花桶也被爆出含有荧光增白剂,2010年年底还有小学生做实验爆出蘑菇表面也疑似含有荧光增白剂……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荧光增白剂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它究竟是什么?会被我们吃进肚子吗?吃进去了怎么办?
纸张的“工业味精”
荧光增白剂(Fluorescent Brightener)是一类荧光染料,或称为光学增白剂,是染料工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正如它的英文名所暗示的,它能够使被添加了荧光增白剂的物体“看上去很白”,达到“美白”的效果。
自荧光增白剂发明以来,它已经广泛应用在纺织、造纸、洗衣粉、肥皂、橡胶、塑料、颜料和油漆等方面。
就纸制品来说,绝大多数都添加了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来增加纸张的视觉白度。因为;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到700纳米之间——也就是俗称的“可见光”,而天然纤维制成的纸浆中的木质素会吸收波长在400-500纳米的可见光,这一波段恰好是紫蓝色调,反射出来的波段则会使得纸浆呈现灰黄色。
但因纸张的白度对于文化用纸、印刷用纸和一些工业用纸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为了使纸张具有商品要求的白度,除了在造纸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化学漂白,如氯气漂白等措施外。还必须再继续采用物理增白的方法,即提高纸张的视觉白度。而物理增白的方法除了使用成本更高的漂白工艺,只能通过添加荧光增白剂来给纸张“美白”。
经荧光增白剂处理过的纸张在含紫外线光源(如日光)的照射下,不但能反射可见光,同时还能吸收日光中不可见的紫外光,反射出明亮、艳丽、可见的蓝紫色荧光,这就增加了纸张对光线的反射率,使得反射出来的可见光量增加,让纸张看起来更“亮”。
同时,纸张吸收紫外光后这种蓝紫色荧光正好同纸张原来反射出的微黄色互为光学补色,互补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白光。这就使得人们用肉眼看上去纸张更“白”、更“艳”、更“平滑”,大大提高了纸张的商品价值。可以说,荧光增白剂是生产高品质、高白度纸张必不可少的“工业味精”。
吃了“荧光”爆米花会中毒吗?
其实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是:被“美白”过的爆米花桶会不会污染里面的食物,让吃了的人“中毒”?还好,问题没那么严重。动物实验显示,这类物质进入消化系统后,在体内没有明显的蓄积作用,基本上是“穿肠而过”,并且它的致毒效应微弱,没有类激素效应,考虑到人接触到的剂量其实是很低的,大可不必为那几颗爆米花、几块鸡肉忧心忡忡。
另外,由于它也可以用在洗涤剂和纺织品当中,所以也要考虑皮肤接触时可能带来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荧光增白剂还是安全的,没有发现它们对生物有光敏效应,也不会产生黏膜刺激。
虽然对于极少数个体来说吗,存在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若是衣服有残余的荧光剂成分,身体一流汗,即会将衣服上残留的荧光剂溶解,而使皮肤接触到荧光剂,此时皮肤表面含有蛋白质的角质就会跟荧光剂结合,对人体皮肤产生刺激,引发过敏及发痒,增加了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会。但引发过敏反应所需的荧光剂量远大于日常接触量。
虽然如此,但是如果过量地与它接触,仍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科学实验表明,当荧光增白剂被人体吸收后,不会像一般的化学成分容易被分解。万一身上有伤口,使其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相结合,则会阻碍伤口的愈合,并且除去它非常不易,只有通过肝脏的酵素分解,这无疑的加重了肝脏的负担。
据医学临床实验证实,荧光物质可以使细胞产生变异性,这并不意味着荧光增白剂一定会致癌,作为通常会致癌的含苯环芳香族化合物的一员,目前确实没有明确的可以证明它致癌的实验结果——动物实验中没有观察到荧光增白剂对动物有明显的致畸性和致癌性,但是荧光剂仍然被列为潜在致癌因素之一。
不该“美白”的爆米花桶
虽然荧光增白剂是纸制品中的常见添加剂,而且对身体并没有大的危害,但对于食品用白卡纸来说,对增白剂使用的规定仍然是非常严格的。我国颁布的《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用于食品包装的原纸中,每100平方厘米的食品包装纸里荧光剂分布不能超过5平方厘米,且禁止人为添加荧光增白剂。
实际上,这些含“荧光增白剂”的爆米花桶来源于两个方面:一种可能是企业故意违规添加荧光增白剂:一些企业使用的木浆质地不好,甚至违规用废纸做浆生产食品包装用原纸,因为这种纸浆生产出来的纸不能达到应有的白度,企业便向其中非法添加荧光增白剂。
此外,也有无意添加的可能性,一些企业误以为直接从国外购进的“100%纯木浆”不含添加物,但其实这些产品内含荧光增白剂,无法直接用于食品包装用纸的制造。
但是,不管吃进去有没有毒,只要它是食品包装的禁止添加物,就不应该大量出现在这些产品中。但检验的方法并不应该是现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用紫外灯照射看光斑”这样简单的技术,否则就可能会出现含荧光物质的蘑菇被诬陷的冤案。
实际上,蘑菇内部普遍存在的木质素就是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的激发下,它会产生蓝绿色荧光。在自然界里,荧光物质比比皆是。叶绿素就能吸收蓝光产生红色的荧光;人的乳汁、鼻涕甚至尿液,在紫外线照射下也会产生银白色的荧光,美剧《犯罪现场调查》的粉丝对此应该并不陌生——在检测被害者留下的血液时,鉴证人员总会拿起形似浇花的小壶一顿狂喷,然后关上灯观察血液残留。这就是刑侦学中的鲁米诺反应,简单点讲就是在凶案现场只要有血液溅出并沾到任何物体上,不管事后经过何种方式的清除,哪怕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只要是用鲁米诺试剂喷洒在其上并在暗环境或是暗视线条件下观察的话,在原沾有血迹的地方就会有因发生荧光反应而呈蓝紫色的荧光。
所以,从理论上说,仅用紫外线照射蘑菇,还不足以判断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有一套仪器分析的标准定量方法。
但作为添加剂,更应该关心的其实是它是否会从纸张、纺织品中脱离下来被人体接触到。以造纸为例,荧光增白剂可以添加在纸浆浆液中,也可能是在纸张涂布过程中添加,但这两种方法中增白剂在纸张中的牢固程度会有很大差异。欧盟在93年就建立了针对荧光增白剂牢固度的测定标准方法,我国也准备出台检测其迁移性的标准方法。
或者,食品专栏作家云无心的话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从食品管理的角度来说,用不着从技术上追究荧光增白剂是否有害,只需要知道国家标准是否有把荧光增白用于蘑菇的规定就可以了。在食品的安全问题上,科学只能解决科学层面上的问题。一种物质在科学上是否安全,查看国家标准就足够了。更为关键、更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商品是否安全?使用是否规范?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只能通过积极严格的监管来解决。而这,才是我们面临的困境。”
责任编辑:黄倩
在看电影之前买一桶爆米花,一边看电影,一边往嘴里塞爆米花,早就成了很多人观影时的一个习惯,殊不知这个人们习以为常的动作却埋藏着健康安全隐患。北京、上海、沈阳等地近日陆续爆出新闻:为了降低成本,一些不法商家采用质量达不到食品安全标准的纸质进行生产,而为了使爆米花桶看上去更加洁白,他们往纸质中掺加违禁成分——荧光增白剂,这会增加消费者致癌的几率。而之前肯德基全家桶亦曾被爆出含有荧光增白剂,再前几天广州的爆米花桶也被爆出含有荧光增白剂,2010年年底还有小学生做实验爆出蘑菇表面也疑似含有荧光增白剂……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荧光增白剂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它究竟是什么?会被我们吃进肚子吗?吃进去了怎么办?
纸张的“工业味精”
荧光增白剂(Fluorescent Brightener)是一类荧光染料,或称为光学增白剂,是染料工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特性是能激发入射光线产生荧光,使所染物质获得类似荧石的闪闪发光的效应,正如它的英文名所暗示的,它能够使被添加了荧光增白剂的物体“看上去很白”,达到“美白”的效果。
自荧光增白剂发明以来,它已经广泛应用在纺织、造纸、洗衣粉、肥皂、橡胶、塑料、颜料和油漆等方面。
就纸制品来说,绝大多数都添加了二苯乙烯类荧光增白剂来增加纸张的视觉白度。因为;一般人的眼睛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到700纳米之间——也就是俗称的“可见光”,而天然纤维制成的纸浆中的木质素会吸收波长在400-500纳米的可见光,这一波段恰好是紫蓝色调,反射出来的波段则会使得纸浆呈现灰黄色。
但因纸张的白度对于文化用纸、印刷用纸和一些工业用纸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质量指标。为了使纸张具有商品要求的白度,除了在造纸生产工艺过程中采用化学漂白,如氯气漂白等措施外。还必须再继续采用物理增白的方法,即提高纸张的视觉白度。而物理增白的方法除了使用成本更高的漂白工艺,只能通过添加荧光增白剂来给纸张“美白”。
经荧光增白剂处理过的纸张在含紫外线光源(如日光)的照射下,不但能反射可见光,同时还能吸收日光中不可见的紫外光,反射出明亮、艳丽、可见的蓝紫色荧光,这就增加了纸张对光线的反射率,使得反射出来的可见光量增加,让纸张看起来更“亮”。
同时,纸张吸收紫外光后这种蓝紫色荧光正好同纸张原来反射出的微黄色互为光学补色,互补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白光。这就使得人们用肉眼看上去纸张更“白”、更“艳”、更“平滑”,大大提高了纸张的商品价值。可以说,荧光增白剂是生产高品质、高白度纸张必不可少的“工业味精”。
吃了“荧光”爆米花会中毒吗?
其实最让人担心的问题是:被“美白”过的爆米花桶会不会污染里面的食物,让吃了的人“中毒”?还好,问题没那么严重。动物实验显示,这类物质进入消化系统后,在体内没有明显的蓄积作用,基本上是“穿肠而过”,并且它的致毒效应微弱,没有类激素效应,考虑到人接触到的剂量其实是很低的,大可不必为那几颗爆米花、几块鸡肉忧心忡忡。
另外,由于它也可以用在洗涤剂和纺织品当中,所以也要考虑皮肤接触时可能带来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荧光增白剂还是安全的,没有发现它们对生物有光敏效应,也不会产生黏膜刺激。
虽然对于极少数个体来说吗,存在过敏反应的可能性:若是衣服有残余的荧光剂成分,身体一流汗,即会将衣服上残留的荧光剂溶解,而使皮肤接触到荧光剂,此时皮肤表面含有蛋白质的角质就会跟荧光剂结合,对人体皮肤产生刺激,引发过敏及发痒,增加了过敏性皮炎的发病机会。但引发过敏反应所需的荧光剂量远大于日常接触量。
虽然如此,但是如果过量地与它接触,仍然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科学实验表明,当荧光增白剂被人体吸收后,不会像一般的化学成分容易被分解。万一身上有伤口,使其与人体中的蛋白质相结合,则会阻碍伤口的愈合,并且除去它非常不易,只有通过肝脏的酵素分解,这无疑的加重了肝脏的负担。
据医学临床实验证实,荧光物质可以使细胞产生变异性,这并不意味着荧光增白剂一定会致癌,作为通常会致癌的含苯环芳香族化合物的一员,目前确实没有明确的可以证明它致癌的实验结果——动物实验中没有观察到荧光增白剂对动物有明显的致畸性和致癌性,但是荧光剂仍然被列为潜在致癌因素之一。
不该“美白”的爆米花桶
虽然荧光增白剂是纸制品中的常见添加剂,而且对身体并没有大的危害,但对于食品用白卡纸来说,对增白剂使用的规定仍然是非常严格的。我国颁布的《食品包装用原纸卫生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用于食品包装的原纸中,每100平方厘米的食品包装纸里荧光剂分布不能超过5平方厘米,且禁止人为添加荧光增白剂。
实际上,这些含“荧光增白剂”的爆米花桶来源于两个方面:一种可能是企业故意违规添加荧光增白剂:一些企业使用的木浆质地不好,甚至违规用废纸做浆生产食品包装用原纸,因为这种纸浆生产出来的纸不能达到应有的白度,企业便向其中非法添加荧光增白剂。
此外,也有无意添加的可能性,一些企业误以为直接从国外购进的“100%纯木浆”不含添加物,但其实这些产品内含荧光增白剂,无法直接用于食品包装用纸的制造。
但是,不管吃进去有没有毒,只要它是食品包装的禁止添加物,就不应该大量出现在这些产品中。但检验的方法并不应该是现在网上广为流传的“用紫外灯照射看光斑”这样简单的技术,否则就可能会出现含荧光物质的蘑菇被诬陷的冤案。
实际上,蘑菇内部普遍存在的木质素就是荧光物质。在紫外线的激发下,它会产生蓝绿色荧光。在自然界里,荧光物质比比皆是。叶绿素就能吸收蓝光产生红色的荧光;人的乳汁、鼻涕甚至尿液,在紫外线照射下也会产生银白色的荧光,美剧《犯罪现场调查》的粉丝对此应该并不陌生——在检测被害者留下的血液时,鉴证人员总会拿起形似浇花的小壶一顿狂喷,然后关上灯观察血液残留。这就是刑侦学中的鲁米诺反应,简单点讲就是在凶案现场只要有血液溅出并沾到任何物体上,不管事后经过何种方式的清除,哪怕是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只要是用鲁米诺试剂喷洒在其上并在暗环境或是暗视线条件下观察的话,在原沾有血迹的地方就会有因发生荧光反应而呈蓝紫色的荧光。
所以,从理论上说,仅用紫外线照射蘑菇,还不足以判断蘑菇是否被荧光增白剂污染的。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有一套仪器分析的标准定量方法。
但作为添加剂,更应该关心的其实是它是否会从纸张、纺织品中脱离下来被人体接触到。以造纸为例,荧光增白剂可以添加在纸浆浆液中,也可能是在纸张涂布过程中添加,但这两种方法中增白剂在纸张中的牢固程度会有很大差异。欧盟在93年就建立了针对荧光增白剂牢固度的测定标准方法,我国也准备出台检测其迁移性的标准方法。
或者,食品专栏作家云无心的话能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从食品管理的角度来说,用不着从技术上追究荧光增白剂是否有害,只需要知道国家标准是否有把荧光增白用于蘑菇的规定就可以了。在食品的安全问题上,科学只能解决科学层面上的问题。一种物质在科学上是否安全,查看国家标准就足够了。更为关键、更值得关注的应该是:商品是否安全?使用是否规范?这两个层面的问题,只能通过积极严格的监管来解决。而这,才是我们面临的困境。”
责任编辑:黄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