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生生的“人”与美滋滋的“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p0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心灵写诗:《爱心与教育》的最初题名
  《爱心与教育》一书出版后好评如潮。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赞其为“一本活的教育学”,还有无数教育界的同行将此书奉为圭臬。可以说,该书的教育学价值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评价都止于这种认可。《爱心与教育》出自于教师李镇西的笔下,是一本探索素质教育的手记,大家自然而然把该书当作教育类著作来读。然而,读者却忽视了李镇西同时也是一名从小便怀揣着“文学梦”的语文教师,还是一名深受苏霍姆林斯基笔耕不辍精神的影响而“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的写作型语文教师,更是一名自觉追求“教育与文学共进,思想与激情同飞”的思想型语文教师。从李镇西的教育历程来看,他在带领“未来班”走向未来之际就着力于把班级当作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童话在打造,把教育当作一首极富浪漫气息的诗歌在书写,从而使他在三尺讲台之上获得了教育和文学的双重回报——“文学为我的教育事业插上了翅膀,同时,教育正在圆我的‘文学梦’”。他本人曾坦言,“30年前,我是一个文学青年,总想当作家,但命运让我成了中学教师,于是我便把教育当作诗来写——我的著作《爱心与教育》最初的书名就叫《心灵写诗》”。如果我们要追问《爱心与教育》的写作动机的话,除了一个“爱”字,《心灵写诗》这个别名或许可以作出更加恰当的解释。
  可以说,作为一个满怀文学激情的语文教师,李镇西创作《爱心与教育》除了探索教育之外,也不乏文学方面的诉求。从文学的角度解读《爱心与教育》,挖掘作品的文学价值,更能解释该书深受读者欢迎的原因,也有利于全面总结其成就。
  二、爱与被爱——《爱心与教育》的双重情感
  《心灵写诗》是一个极富文学趣味的书名,李镇西最初给《爱心与教育》这样题名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他的写作动机,也给读者提供了另一个解读的视角。我们若是从文学的角度来读这本书的话,那么《爱心与教育》就不是一本普通的教育故事集,而是一首首心灵诗歌的汇编。
  《爱心与教育》最为动人心魄的地方正是情感。有人将这种情感解读为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是不错的,但是只说到了一个方面,书中只有单向度的爱吗?细读《爱心与教育》之后,我们的感受有敬佩,有感动,我们敬佩的是老师对学生的爱,我们感动的是学生对老师的爱。李镇西坦言,他写作《爱心与教育》的原因正是自己“承受了太多的来自学生的爱”,而在书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师爱学生不是一种高傲的给予行为,而是一种谦逊的偿还行动。因此,该书蕴含了爱与被爱的双重情感,其内在结构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汇,这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之处,也是读者感动的缘由所在。
  这种双重情感体现在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共同生活,共同进步,而最直观、最典型的呈现方式是书信交流。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利用书信展开师生对话,一次次成功地走进学生的心灵。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通过书信转化后进生、关怀落榜生,他通过书信对青春期的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他甚至通过书信进行远程教育。反观这些书信,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是老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高度信任。
  真正的教育必然是怀抱着一份精诚的情感去育人,有了这份情感在心,普通的教育行为也充满了无限的诗意,朴实无华的教育随笔也就成了精美绝伦的诗篇。
  三、学生群像——《爱心与教育》的人物描写
  《爱心与教育》的文学价值除了字里行间涌动的双重情感之外,也具体表现在作者成功刻画了一群可爱的学生形象。不管是“后进学生”,还是“优秀学生”,不论是老师身边亲授的孩子,还是远程指导的“朋友”,《爱心与教育》这本书里的学生都具有真诚、善良、正直的优秀品质,他们一个个有思想,有追求,有个性,尤其是其中的典型人物如朴实善良的宁苇,纯真高洁的宁小燕,早熟上进的杨守丰等等,更是刻画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
  作者写人的方式很有特点,首先是他善于利用学生的日记、随笔、书信等材料来反映人物的真实内心。通过选评宁小燕的八篇日记,作者为广大读者揭示了这位自杀女孩生前孤独的心灵自白和尖锐的思想斗争,刻画出一位执著“追求直和真”的少女形象。为了塑造一个普通而又伟大的灵魂,作者细致地列出十五封书信来透视杨守丰同学“特殊的人生之路”。
  为了让笔下的人物形象丰满起来,作者还善于撷取几个印象鲜明的生活片断来表现学生性格的多面。程桦是一名“优秀学生”,为了表现他的优秀,作者集中笔墨写了他竞选班长时的“就职演说”,还不厌其烦地评述其获奖作文,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多才多艺的优生,但是他毕竟是个孩子,如果只写他的优点,显然失真,所以接下来又写到了程桦的离家出走和全校集会上的违纪行为,暴露了他的顽皮、倔强和任性的特点。如此一来,读者就看到了优秀学生的另一面,人物形象变得更为真实而丰满。
  阅读《爱心与教育》我们为什么会感动?因为时下的教育太过于急功近利,高考似乎就是中学教学的唯一任务,分数几乎成了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师生之间缺乏一份朴素的感情交流和正常的共同生长。所以读者在书中读到了一个个令人震撼的传奇故事,读到了一部美丽纯粹的教育童话,读到了一种诗意健康的师生关系,最后读到了教育中活生生的“人”以及美滋滋的“情”。正是从关注人和情的角度来说,我们把该书看作一部文学作品也未尝不可。
  ★作者单位:湖北恩施高中。
其他文献
一、阅读下面详例,判断其分别对应哪个主题,并说说原因  A.不管别人怎么说,要永不止步  B.面对成功,要永不止步  C.话题作文“永不止步”  【详例】  学生片段1:  伍声考入重点大学,不止步,成就世界冠军。  他是浙江大学的一名学生,父母对他对的学业十分满意,浙江大学在普通人眼里是高等学府,是一流的大学。可他在考入浙江大学后却暗下决心,自己的人生将不只如此。他接触了一款名为《Dota》的游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文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笔者主要从文感培养的重要性出发,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感培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希望能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文感由“五感”构成,包括文体、文化、全息和语体等,具有稳定、独立、积累以及选择等特点,是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听、说、读和写等一系列学习活动积累形成的,不仅是学生
《〈论语〉选读》作为浙江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块内容,大多数学校要用至少半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相关的教学,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孔子学说的历史光辉,也体悟到了孔子学说的现实意义。  《〈论语〉选读》的教学从原先的资料匮乏,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已经逐渐走入到了资料充实,相对成熟的阶段。如何处理文本与资料的关系,如何处理孔子思想与现实的关系,笔者在此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不能把《
作文教学历来是中学阶段语文教育的重点与难点之一,如何优化课堂作文教学,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学工作者共同探求的重要课题。在作文教学中实施“举一反三”,是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有效方法。  一、通过教师示范促学生勤练笔  勤练笔是提高作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怕写作,对写作缺乏应有的激情和主动性,懒于动笔。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写作热情,
一、谁“问”,“问”什么?谁“答”,“答”什么?  笔者按“问”者的身分加以梳理,通过表格,呈现这一部分内容。  《论语》120个“问”字,直接发问113次(因另有7个“问”字是在感叹句和叙述句中出现)。梳理整合表中的113次“问”,可以清晰地看出:谁“问”,“问”什么?(表中的“问”什么内容,有些部分是笔者提取的关键词或者概括)谁“答”,“答”什么?(表中的“答”什么内容,有些部分也是笔者提取的
张爱玲以尖锐凌厉的笔触写下了许多变态心理和扭曲人性所造成的悲剧故事,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文坛最美的收获”——《金锁记》。从女性视角看,主人公曹七巧没有得到她想要的一切,“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不幸又可怜;而她最终“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却是可悲又可恨。她这一生就是一部最彻底的悲剧。  一、悲剧之源——被禁锢的原始人性与孤独的生活之境  纵观七巧的一生,可以称为是一幕彻底的悲剧,她的婚姻就是她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师不仅仅要教授学生语文基本知识和思维方法等,还应当在教学中注重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上对于阅读的理解、交流和评价,鼓励学生对于阅读问题和价值的探讨和剖析,并且教师应当积极地参与进入学生对于阅读点评的交流探讨中,引导学生的思考,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评点阅读”的教学内涵  “评点阅读”教学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阅读与评点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的一种模式。评
伏案再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依然是那么的热血沸腾,依然是那么的倍受鼓舞,依然是洪钟大吕,震撼心灵。那到底是什么使这首词具有如此震天撼地,动人心魄的力量,是什么使这首词具有经久不衰,芳香久远的神奇呢?笔者认为,就是蕴含在词中的那无所不在,无所不至其极的“大”字。  一、地域广大  长城内外,天苍苍;大河上下,野茫茫。千万里长空,千万里北国,旷远而空濛,大气而厚重。这里“千里”“万里”两词,承“
在新课改推动下,高中语文教育方式不断更新,对于教育事业具有很大的意义。高中阶段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教师在注重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使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三步曲”之充分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古人通过经验告诉我们在语
《鸿门宴》是《史记》名篇,节选自《项羽本纪》,在各版教材中均有入编。故事的开端,项伯“夜驰之沛公军”,劝张良“与俱去”,张良以“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有事,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为由,表达了自己不可背离沛公,独自逃生的态度。这个理由成立的前提主要在于“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根据苏教版《教学参考用书》的译文,该句意为:我为韩王送沛公,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由此可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