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一题多解法对学生多项思维的培养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为目标,通过一题多解,结合生活中一些典型例题,从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说明,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要方法多样,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一题多解 灵活性 深刻性 敏捷性 创造性
  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培养学生解题方法灵活多样以及思维的多向性。老师在给学生讲清知识和揭示规律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人将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高年级学生在学习行程问题时候往往会感到吃力。但如果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能够抓住问题里的关键词,例如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并做适当的点拨。那么学生就学会捕捉教学中的信息点,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分析问题和综合问题,灵活多变地列式解答。
  例:小明从甲城出发到相距360千米的乙城旅游。乘车6小时行了1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剩下的路程几小时可以到达?
  学生通过读题,画图及小组讨论得到了以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分析甲城到乙城相距360千米,6小时行120千米,可以先算出剩下的路程。根据照这样的速度,(前后所行的速度不变)只要算出已行每小时的速度,就可以算出剩下的路程几小时可以到达?
  列式:(360-120)÷(120÷6)=12(小时)
  解法二:分析已知360千米是甲城到乙城的总路程,6小时行了120千米,按照现在的速度,每行120千米要6小时,那么360千米里面包含几个120千米就是几个6小时,然后减去已经行的6小时,就是剩下需要几小时?
  列式:360÷120×6-6=12(小时)
  解法三:已知总路程是360千米,6小时已行120千米,照这样速度可以算出行完全程共需要多少时间。然后用总时间减去已行的时间等于剩下的时间。
  列式:360÷(120÷6)-6=12(小时)
  解法四:先求出从甲城到乙城共需要几小时?在减去已经行的时间,就得到要求剩下时间。
  列式:6÷120×360-6=12(小时)
  解法五:先求出120千米是360千米的几分之几?也就是6小时已行全程的几分之几,可以算出行完全程的时间减去已经行的6小时,就是还剩路程所需要的时间。
  列式:6÷(120÷360)-6=12(小时)
  解法六:把剩下的时间看作单位“1”,先算出已行的路占剩下路程的分率,已知已行6小时,可以算出剩下的时间。
  列式:6÷「120÷(360-120)」=12(小时)
  解法七:先求出剩下的路程是行了120千米的几倍?或者剩下的路程是120千米几分之几?在求出行完剩下的路程所需要的时间。
  列式:6×〔( 360-120)÷120〕=12(小时)
  解法八:可以先算出1小时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然后算出行完全程共需要的时间,在减去已行的6小时,就是剩下的路程所需要的时间。
  列式:1÷(120÷6÷360)-6=12(小时)
  解法九:先求出行1千米需要的时间,再算出剩下的路程需要时间。
  列式:6÷120×(360-120)=12(小时)
  解法十:用比例解,根据速度不变。设剩下的路程X小时行完,用剩下的路程比时间等于已行的路程比时间。
  列式:= =
  解 X=12
  解法十一:用方程解。设剩下的路程X小时完成,用剩下的速度乘时间等于剩下的路程。
  (120÷6)X=360-120
  X=12
  解法十二:可以先求出已行的占全程的几分之几,减去已行比剩下多出的分率,就是剩下占已行的分率。
  列式:6×(360÷120-1)=12(小时)
  以上例题用了十二种解法,通过一题多解可以有效发散学生思维,使他们能够全方位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让学生通过一题掌握百题,举一反三。一题多解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同时使学生养成解决问题时全面思考的习惯和迅速正确的反应能力,达到短时高效的解决问题的效果。
  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解决问题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根据情境图提供的条件,進行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从而抓住问题的实质,快速简捷地解决问题。
  例:学校有一个水池容积是2400升,如果单开甲水管向这个空水池注满水需要24分钟;如果单开乙水管向这个空水池注满水需要20分钟;如果两个水管同时注水,要多少分钟可以注满水池的 ?
  大多学生根据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效,先求出两管同时开的工作量除以两管一分钟的工效和等于注满水池 所需要的时间。
  列式: 2400×÷(2400÷24+2400÷20)= (小时)
  还有一部分学生这样想的,把这个水池的容积看作“1”,甲水管每小时的工效是,乙水管每小时的工效是.两管每分钟工效和是+ = ,因此先算出注满全管共需要几小时?然后再算出注满全池的 共需要时间。
  列式:1÷(+)×= (小时)
  个别学生思维敏捷,列出了较为简便的算式,因为要求注满全池的,所以工作总量为,用工作总量除以甲乙两管的工效和,因此有了简捷的算法。
  列式:÷(+)= (小时)
  三种算式比较,很明显第三种算法简便易行。以上不同的解法反映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和思考问题方法的差异性和思维的深刻性的不同。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面积》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知道了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学过的长方形,对图形之间的“转化”有了一定的感性基础,估计学生能较好地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将三角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教学目标】:  1、
教材教学简析  《提灯女神》是s版课标实验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巾帼英雄。本文讲述的是南丁格尔——出身富有家庭的一位年轻小姐,不顾世俗偏见和父母的激烈反对,毅然选择了护理病人的工作。在贫民区发生霍乱的时候,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她不顾个人安危救护伤病员,亲切关怀和精心照料他们,重伤患者的死亡率在他的努力下大幅度下降;她用公众捐助的资金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倾注
企业的投融资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企业投融资平台的运作主体需要有完善的发展规划,这类社会组织是我们国民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的
一、教具名称:神奇的小屋  二、教具装置图(图略)  三、特点及用途  1、特点:本教具具有下列特点:科学性:适合幼儿的心理水平,使幼儿能够理解、接受和正确使用,准确掌握一些自然和人文知识,增强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  灵活性:既能方便幼儿操作,又能启发幼儿智力,并适合不同层次幼儿的活动水平,在不同的教学活动中重复使用。  艺术性:颜色搭配合理、色彩鲜艳、造型可爱、生动且略带夸张,富有童趣美。  
摘 要: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获得真正有效的知识,同时充分培养和锤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高效课堂,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2、精心备课,尤其是备学生;3、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4、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5、积极实施小
【教学内容】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科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  【教材分析】本节课让小学生借处图片认识生物不同部件的特征,去变认多样的生命个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2.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
【教材及学情分析】: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了圆的特征、学会计算圆周长的计算以及学习过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而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到,如果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如何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或其他平面图形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教材首先出示了估算图,再让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从学生思
一、教材依据  《肩肘倒立》是旧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第五册技巧类教材。  二、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安全第一”为指导思想,教学中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练习为根本”,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掌握肩肘倒立的动作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精神,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将在小学阶段掌握的技巧技能巧妙组合,以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