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育中的几个问题

来源 :数字化用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j8880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传统授课方式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内容也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形式局限在学校,硬件比较欠缺,师资能力需要提高,考核形式死板。应转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理论联系实践,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考核,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为社会输送全面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专业 教育 教学方式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是面向用人单位,是以实践为目的的专业教学,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应该是学以致用的教学方针,但是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而且教学模式比较枯燥,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毕业后到用人单位后,感到好像没什么真才实学。本文就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专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进行了分析。
  一、教学模式枯燥
  高职院校普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一本教材一个黑板,老师教的也比较枯燥,学生学的也没什么兴趣,甚至有的学生逃课,老师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显然落后。
  笔者采用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法,利用计算机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学生们的兴趣很高涨,大家都踊跃发言,积极参与其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提高了学习效果。将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和帮助,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教学内容是以课本为主,教的大部分是理论知识,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们会学习,但不会应用。我们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尤其高职高专面向的就是用人单位,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重视实践,使学生学以致用,把理论知识有效地用到实际工作中。笔者增加了上机课、实践课的课时,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消化所学到的知识,巩固了课堂教学的成果,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传统教学方式就是教室和实验室,老师讲课,学生写作业,没有社会实践,与社会脱节,使学生就业比较茫然,所学知识与工作单位的需要不搭调。同时,用人单位不喜欢学生不能立即出工作成果,不能立即产生社会价值。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开展了“走出去”活动,联系了不同行业单位,作为学生实习的基地,和相关单位合作搞科研,互惠互利。相关单位为同学生提供了一线的实习岗位,学生做自己课题的同时,也为相关单位解决了问题。
  四、教学内容比较窄,应提高教师的师资水平,拓展新的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是一门发展很快的技术,尤其新的软件不断出现,我们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提高计算机水平,与时俱进,不能只局限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可以增设计算机新技术的课程。教师要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要掌握新的软件,不只是编程软件,对于各种应用软件也要掌握,比如绘图软件、设计软件等。因为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不同的工作,不只是程序员,可能是进入应用软件的工作岗位,比如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各行各业。笔者的班级就开设了编程小组、设计小组、数据库小组等,因材施教,让学生们就某些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甚至没毕业的学生都已经知道了今后从事的工作方向。
  五、硬件建设欠缺
  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是硬件建设欠缺,由于经费有限,机房的计算机硬件还是几年前的水平,严重落后,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发展,有的软件根本不能运行,像大型企业的网管工作需要的知识,也只能在书本上学习了。这方面需要广大院校积极开拓思路,开展有经济效益的教学模式——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给社会创造价值,一方面提高院校自身的水平,同时给社会培养和输送合格的毕业生,从而创造社会效益。
  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 差异较大,统一教学法不适合每个学生,建议实行分层次教学方法
  由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源比较广泛,计算机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普通的教学是统一教学,不论什么层次的学生,都使用一个教学方案,结果就是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我们采用了分层次教学法,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成绩,分成不同的小组,在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因材施教,制定适合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这个目标要求我们的教师付出更多的辛苦,工作量比统一教学法要增加3-4倍,但是收益也是统一教学的3-4倍,分层次教学法是对于不同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
  七、考核方式比较死板,不能联系实际
  对于学生来讲,传统教学模式比较死板,决定了考试方式也是比较死板的,试卷化考试,已经不能考核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能力了,往往高分的学生,到了社会却是低能的。分数不是工作能力,计算机是一门应用科学,会用才是硬道理。笔者增加了实践课考核,增加了实习考核,增加了实际应用能力考核,增加了用人单位考核。这些多方位的考核,涵盖了理论和实践,更全面地考核学生,学生们也从多方面来丰富自己,无形之中,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常规教学是只考核学生,不考核老师,老师永远是高高在上的。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发展迅速的专业,教师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水平。学校应采用了“教师考核”上岗制,保证了教师水平从而保证教学质量。每年都对教师进行统一的考试,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进行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不合格的教师,学校给予培训后再次考试,不合格者被淘汰。根据成绩的高低来决定教授科目,这些都与教师的收入水平挂钩。
  通过双重考核制,使学生和教师的学习劲头都空前的高涨,学习气氛浓厚,从而促进了整个学校的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教育工作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付出很大的辛苦,进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给社会输送更专业、更实用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志成.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特色教学研究[J].成才之路,2011(8).
  [2]雷建云.浅谈高校计算机专业软件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计算机教育,2009(8):110-111.
  作者简介:刘炜新,男,广东肇庆,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专业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其他文献
差分跳频技术克服了传统跳频抗跟踪干扰能力较弱的问题.G函数算法决定了差分跳频序列的性能,也直接影响差分跳频系统的性能.然而随着无线系统的复杂化,如大容量的差分跳频系
刘备自幼有英雄之志,一生以仁义待人,识人善用,坚韧不拔、永不放弃,是不折不扣的英雄,也是我最敬佩的真英雄。
移动边缘计算作为新架构赋予了边缘端更强的计算、存储和通信能力,但是需要合理的激励机制来提高边缘端用户提供资源的主动性。针对移动智能边缘计算的三大典型应用场景即计算卸载、边缘缓存和数据收集,首先对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然后从服务质量、网络质量和数据质量3个角度提出了移动智能边缘计算激励机制设计所要解决的核心科学问题,最后深入分析了解决以上问题所面临的技术挑战,并给出了对应的具体解决方案。
“成功素质教育”是源于科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成功探索成果,本文介绍了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的为更好的培养高职生信心、沟通、管理、心理等多方面的成功素质而采取的同伴教育工作
车联网(IoV,Internet of vehicle)技术是智能交通中的热点研究课题,智能数据传输新方法的研究是IoV的重要技术之一。针对IoV的智能数据传输问题,考虑了车辆密度、车辆速度、
【摘 要】初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新课标的实施让初中学生真正成了化学课堂的主人。如何抓住新材料的特性,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目的的效率,已成为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新课程的实施以解决.  【关键词】初中化学 措施 提高 课堂效率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的启蒙和基础阶段。新课标实施以来,化学课堂上学生活动变多了,教师成了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导,而学
面向物联网高密度、大连接和差异性服务质量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此条件下,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是一种多参数的、针对高计算成本函数的复杂优化问题,基于计算图的移动通信网络覆盖质量评估的计算方式,为运算的并行化提供依据,进而基于计算图获得了覆盖质量指标的梯度计算方式,利用基于反向传播获取的梯度信息指导基站天线工作参数的优化,并引入动量法加速了优化问题的收敛速度。仿真结果表明,本算法适用于移
【摘 要】本文指出,高职高专的环境教育有着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的教育,丰富课堂教育教学,培养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的作用。可以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环境教育思想体系,创建丰富多彩的高职高专环境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的高职高专环境教育的实践体系来发展高职高专院校环境教育建设。  【关键词】高职高专 环境教育 作用 策略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
目前制造业整体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工厂设备智能化程度低、系统封闭无法互联互通等问题。首先利用窄带物联网低功耗等特性,灵活部署传感设备,实现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然后建设基于蜂窝工业物联网的制造执行系统,实现"人、机、料、法、环"信息的闭环处理,进一步对贯穿整个生产流程的工业大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和处理,降低运维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最后对应用整体效益进行评估,使工厂产能得到有效提
学生工作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和支持的重要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学生工作必须服从于教学、科研工作,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从学生思想、生活角度提供有力的支持与保障。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校园的围墙隔不断与社会的联系、互动,学生也不可能在纯净的真空中独自生活、成长。所以,学生工作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密切关注社会风气的动向,认真分析学生心理的微妙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