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乌鳢俗称乌鱼、财鱼、乌棒等,是一种淡水底栖经济鱼类,因易加工出口而有广阔的国际市场,成为重要的出口淡水养殖品种。2006~2007年,本县200公顷(3000亩)乌鱼养殖基地在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时,着力推广池塘生态修复技术、水质调控技术和无公害乌鳢养殖技术,取得明显效果。现将乌鳢池塘高效健康生态养殖技术总结如下:
一、养殖场地环境与池塘条件
1.养殖场地环境条件。养殖场四周无污染源、无高大建筑物,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养殖水源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4.5毫克/升以上,pH值为6.7~8.5。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池塘条件。池塘形状为长方形,面积667~2000平方米(1~3亩),池深2.0~2.5米,蓄水深度1.5米以上;池底质为软泥硬底,淤泥不超过15厘米;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
3.配套设施。场地交通便利,机动车可直达塘边;用电设施齐全。
二、放养前的准备
1.池塘整修。已养过鱼的池塘,将鱼捕捞后排干池水,让池底冰冻、暴晒、清除过厚的淤泥;平整池底,加高、加宽池堤并夯实;疏通进排水设施。清出的淤泥要运送到远离原池塘和周边池塘的地方。
2.池塘消毒。鱼种放养前7~10天,要对整修过的池塘进行消毒,每667平方米(1亩)用生石灰150公斤左右化浆趁热全池泼洒,能有效杀灭病菌和敌害生物。
三、鱼种放养
1.放养方法和规格。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先集中育成大规格鱼种再进行分步定塘放养法,即把规格30尾/公斤左右的隔年鱼种(一般每667平方米放养8000~10000尾)培育1~2个月,育成个体重100克左右后,再拉网、分档、分池、定塘进行商品乌鳢养殖。
2.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与市场要求规格、池塘条件、技术水平等有关。如出塘平均个体重0.6公斤以上,池塘蓄水深度1.5米以上,定塘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000~4000尾,且一次性放足,同一池内鱼种规格基本整齐。同时,在池中每667平方米搭养200~300尾鲢、鳙、草等老口鱼种。
3.放养时间。视鱼种来源和年龄而定,原则是宜早不宜迟,早放早开食,延长生长期。隔年鱼种放养时间为3~4月,当年繁殖的鱼种为6~8月。
4.鱼种质量。鱼种种质符合生物学形态特征要求,活动力强,体质健壮,鳞片完整,体色鲜艳且体表黏液丰富,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
5.鱼种消毒。鱼种入塘前,用3%~5%食盐水溶液加青霉素溶液浸浴鱼种10分钟左右。
6.水温要求。鱼种放养时,运输工具盛装的运输鱼种用水水温与池塘水温温差不超过±3℃。
四、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本县池塘养殖乌鳢饲料均为来自鄱阳湖的低质野杂鱼和部分海水低质杂鱼,饲料系数为4~5。
养殖初期,鱼种较小,日投喂量为池鱼总体重的8%~10%;随着水温升高,鱼体长大,逐渐下调日投喂量且稳定在5%~8%;养殖后期,日投喂量逐渐降到3%~5%。影响日投喂量的因素很多,如水温、天气、水质和鱼体本身生理状况、饲料鲜度等。因此,日投喂量必须灵活掌握,合理投喂。开春后,水温升到15℃时,可投喂少量饲料开食;清明前后,水温逐渐升高,乌鳢摄食强度增大,日投喂量随之增加。整个养殖期间投喂量是:4~6月和8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五个月当中水温适宜,乌鳢代谢旺盛,摄食量大,是乌鳢生长高峰期,有“斤料四两肉”之称。为此,在这几个月份尽量使乌鳢吃饱、吃好、吃匀,7~8月的40~50天,由于持续高温,宜控制投喂量,保证乌鳢摄食8~9成饱即可。
投喂前配合某种声响使塘鱼形成进食条件反射,先投喂少量饲料,把乌鳢引至投喂点,接着快速把饲料分散投喂到乌鳢集中抢食处,再把饲料分散投喂到投喂点周围,周而复始,一直到投喂点基本上没有乌鳢取食为止。整个投喂过程要持续15分钟左右。饲料投喂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2.水质调控。鱼种定塘养殖前后,沿池堤2米处或池塘一角,用竹或杂木打桩,桩间距2~3米,然后用竹或绳做成可随水位升降的横栏,面积约占池塘总面积1/3左右,并在其内移植水葫芦等水草。利用水生植物脱氧和为乌鱼提供防暑降温与隐避的场所。
看水、看鱼、看季节加换水。春秋二季一般每隔15~2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3/5;高温季节每10~1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4/5或全部;遇到池鱼摄食量比前一天明显减少,池水中出现黑色水块,应立即加水或换水。换水前后池水温差不超过±5℃。根据水质和池底底质情况,每月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20公斤兑水全池泼洒1~2次,以改善水质,调节pH;每667平方米1米水深不定期使用0.15~0.3公斤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降低池水中氨态氮含量。
3.病害防治。实施乌鳢池塘高效健康生态养殖,养殖过程中不提倡用药,因此,加强病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综合措施,除做好鱼池、鱼种消毒等一般性工作外,经常保持池塘环境卫生,加强水质监控,不投喂发霉变质饲料,并定期用生石灰、氯制类等药物对水体消毒和定期或不定期在饲料中拌食盐、大蒜素等药物内服。在4~10月鱼易发病季节,每隔15~20天用药物预防1次,3次为一周期。第一天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酮0.7~0.8克或晶体敌百虫等兑水全池泼洒,第二天或隔一天用二氧化氯氯制类药物兑水全池泼洒,第三天或隔一天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5~20公斤兑水全池泼洒。在外部消毒的同时,按每100公斤鱼体重用大蒜籽0.5公斤的量拌饲料投喂或晶体敌百虫(90%)60克拌100公斤饲料投喂,每种药连续内服3~4次。
4.管理。每天坚持巡塘,观察池鱼摄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及水质变化情况;勤捞残饲和生长过剩水草、枯草;勤查出水口、池堤是否有漏洞,发现问题及时修补;防大雨、暴雨和汛期漫堤逃鱼;防人为盗取,要求有专人日夜看守。做到数据齐全,对每口池塘建立养殖档案,做好记录。
五、养殖结果
在养殖条件较好和管理得当的情况下,在3~4月放养的隔年鱼种,经6~8个月养殖或在6~8月放养的当年繁殖鱼种,经1年养殖,成活率可达85%~90%以上,个体平均重在0.6公斤/尾以上,每667平方米产商品乌鳢2000~2500公斤,高的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3000公斤。(彩图参见77页图12)(江西省余干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孙海兰 吴仕根 章琳 邮编:335100)
一、养殖场地环境与池塘条件
1.养殖场地环境条件。养殖场四周无污染源、无高大建筑物,符合《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养殖水源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4.5毫克/升以上,pH值为6.7~8.5。水源水质符合《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
2.池塘条件。池塘形状为长方形,面积667~2000平方米(1~3亩),池深2.0~2.5米,蓄水深度1.5米以上;池底质为软泥硬底,淤泥不超过15厘米;进排水分开,排灌方便。
3.配套设施。场地交通便利,机动车可直达塘边;用电设施齐全。
二、放养前的准备
1.池塘整修。已养过鱼的池塘,将鱼捕捞后排干池水,让池底冰冻、暴晒、清除过厚的淤泥;平整池底,加高、加宽池堤并夯实;疏通进排水设施。清出的淤泥要运送到远离原池塘和周边池塘的地方。
2.池塘消毒。鱼种放养前7~10天,要对整修过的池塘进行消毒,每667平方米(1亩)用生石灰150公斤左右化浆趁热全池泼洒,能有效杀灭病菌和敌害生物。
三、鱼种放养
1.放养方法和规格。目前普遍采用的是先集中育成大规格鱼种再进行分步定塘放养法,即把规格30尾/公斤左右的隔年鱼种(一般每667平方米放养8000~10000尾)培育1~2个月,育成个体重100克左右后,再拉网、分档、分池、定塘进行商品乌鳢养殖。
2.放养密度。放养密度与市场要求规格、池塘条件、技术水平等有关。如出塘平均个体重0.6公斤以上,池塘蓄水深度1.5米以上,定塘密度为每667平方米3000~4000尾,且一次性放足,同一池内鱼种规格基本整齐。同时,在池中每667平方米搭养200~300尾鲢、鳙、草等老口鱼种。
3.放养时间。视鱼种来源和年龄而定,原则是宜早不宜迟,早放早开食,延长生长期。隔年鱼种放养时间为3~4月,当年繁殖的鱼种为6~8月。
4.鱼种质量。鱼种种质符合生物学形态特征要求,活动力强,体质健壮,鳞片完整,体色鲜艳且体表黏液丰富,无损伤,无疾病,无畸形。
5.鱼种消毒。鱼种入塘前,用3%~5%食盐水溶液加青霉素溶液浸浴鱼种10分钟左右。
6.水温要求。鱼种放养时,运输工具盛装的运输鱼种用水水温与池塘水温温差不超过±3℃。
四、养殖管理
1.饲料投喂。本县池塘养殖乌鳢饲料均为来自鄱阳湖的低质野杂鱼和部分海水低质杂鱼,饲料系数为4~5。
养殖初期,鱼种较小,日投喂量为池鱼总体重的8%~10%;随着水温升高,鱼体长大,逐渐下调日投喂量且稳定在5%~8%;养殖后期,日投喂量逐渐降到3%~5%。影响日投喂量的因素很多,如水温、天气、水质和鱼体本身生理状况、饲料鲜度等。因此,日投喂量必须灵活掌握,合理投喂。开春后,水温升到15℃时,可投喂少量饲料开食;清明前后,水温逐渐升高,乌鳢摄食强度增大,日投喂量随之增加。整个养殖期间投喂量是:4~6月和8月中下旬~10月中下旬五个月当中水温适宜,乌鳢代谢旺盛,摄食量大,是乌鳢生长高峰期,有“斤料四两肉”之称。为此,在这几个月份尽量使乌鳢吃饱、吃好、吃匀,7~8月的40~50天,由于持续高温,宜控制投喂量,保证乌鳢摄食8~9成饱即可。
投喂前配合某种声响使塘鱼形成进食条件反射,先投喂少量饲料,把乌鳢引至投喂点,接着快速把饲料分散投喂到乌鳢集中抢食处,再把饲料分散投喂到投喂点周围,周而复始,一直到投喂点基本上没有乌鳢取食为止。整个投喂过程要持续15分钟左右。饲料投喂要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2.水质调控。鱼种定塘养殖前后,沿池堤2米处或池塘一角,用竹或杂木打桩,桩间距2~3米,然后用竹或绳做成可随水位升降的横栏,面积约占池塘总面积1/3左右,并在其内移植水葫芦等水草。利用水生植物脱氧和为乌鱼提供防暑降温与隐避的场所。
看水、看鱼、看季节加换水。春秋二季一般每隔15~20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3/5;高温季节每10~15天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塘总水量的4/5或全部;遇到池鱼摄食量比前一天明显减少,池水中出现黑色水块,应立即加水或换水。换水前后池水温差不超过±5℃。根据水质和池底底质情况,每月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20公斤兑水全池泼洒1~2次,以改善水质,调节pH;每667平方米1米水深不定期使用0.15~0.3公斤漂白粉兑水全池泼洒,降低池水中氨态氮含量。
3.病害防治。实施乌鳢池塘高效健康生态养殖,养殖过程中不提倡用药,因此,加强病害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在整个养殖过程中,采取“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综合措施,除做好鱼池、鱼种消毒等一般性工作外,经常保持池塘环境卫生,加强水质监控,不投喂发霉变质饲料,并定期用生石灰、氯制类等药物对水体消毒和定期或不定期在饲料中拌食盐、大蒜素等药物内服。在4~10月鱼易发病季节,每隔15~20天用药物预防1次,3次为一周期。第一天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酮0.7~0.8克或晶体敌百虫等兑水全池泼洒,第二天或隔一天用二氧化氯氯制类药物兑水全池泼洒,第三天或隔一天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5~20公斤兑水全池泼洒。在外部消毒的同时,按每100公斤鱼体重用大蒜籽0.5公斤的量拌饲料投喂或晶体敌百虫(90%)60克拌100公斤饲料投喂,每种药连续内服3~4次。
4.管理。每天坚持巡塘,观察池鱼摄食、活动和生长情况及水质变化情况;勤捞残饲和生长过剩水草、枯草;勤查出水口、池堤是否有漏洞,发现问题及时修补;防大雨、暴雨和汛期漫堤逃鱼;防人为盗取,要求有专人日夜看守。做到数据齐全,对每口池塘建立养殖档案,做好记录。
五、养殖结果
在养殖条件较好和管理得当的情况下,在3~4月放养的隔年鱼种,经6~8个月养殖或在6~8月放养的当年繁殖鱼种,经1年养殖,成活率可达85%~90%以上,个体平均重在0.6公斤/尾以上,每667平方米产商品乌鳢2000~2500公斤,高的每667平方米产量可达3000公斤。(彩图参见77页图12)(江西省余干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孙海兰 吴仕根 章琳 邮编:3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