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m2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舟求剑”是人们熟知的成语,说是有一个人搭船过河,不小心剑从船上掉了下去,同船的人都为他着急,他却不慌不忙在剑掉下去的船边刻了一道痕迹,嘴里念叨着说“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他满以为沿着这个痕迹能找回自己的剑。船靠岸了,剑当然没能找到。这则寓言故事是小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小学生也知道凭着刻痕是找不回剑的,因为船在动,水在流,刻痕所标的“这里”,已经不是剑所掉下的地方了。
  读这则寓言故事,谁都会觉得这位“刻舟求剑”者的好笑。然而,再仔细想一想,倘若换成另一种情境,刻舟求剑倒也并非没有可能。一种做法的对或不对,得看处于什么样的背景下。“刻舟”只是做一个标志,起到对方位所在的提示作用。假如船不再動,如已经靠在码头,此时剑掉到了河里,码头内的水流很缓,在剑掉下去的船边刻一道痕迹,不是有助于找回掉下去的剑吗?要是船在河中航行,船在动,水在流,按刻舟的标志就找不到剑。看来错不在“刻舟”,而在于忽略了时间地点的变化。
  其实,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刻舟的行为,都是在特定的前提下产生的,在给定的前提不变的条件下,理论是可以解释和预测现象的。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社会生活如流水般变动不居,任何既有的理论都是过去的、彼处的,与现实和当下并不能完全吻合。佛教《金刚经》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连“如来所说法”,都认为“皆不可取”“不可说”,这是佛教的“破我执”——一切皆“空”,变动不居。反观我们的某些学者,几十年如一日念叨着不变的那几句口诀,至多只在说法上稍稍做一点变换,以为永恒的真理。其实,任何理论一写出来就如刻舟求剑,你认为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但实际上,你所分析与解释的社会是发展着的,生活现象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完全从既有的理论出发,这与念叨“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那个人,在思想方法上几乎完全一样。
  毛泽东说:“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孔子的《论语》,起句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讲学习的重要,而且是人的一种精神享受。接下来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第一句不同的是强调了“知新”,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强调了知识的创新,这在境界上显然推进了一层。当然,新与旧、变与不变是相对的。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不变的,所谓“天不变,道也不变”。这“道”是根本,是安身立命的东西。
  任何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会涉及很多方面,但有一个根本性的东西——“道”。诸如,什么思想贯穿于孔子的理论体系?《论语·里仁》篇作了回答。有一次孔子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真正的大师的理论体系虽然博大精深,但这个体系的核心思想却相当简单,都是以这个简单的核心思想作为他们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如孔子以“忠恕”贯穿其思想体系,老子以“无为”贯穿其思想体系,释迦牟尼以“空”贯穿其思想体系,这便是“一以贯之”。
  社会生活的现象是错综复杂的,而且是变动不居的。一个学者如何致力于“学”与“思”,从而在实践中形成一个“一以贯之”的理论体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呢?所谓“学以成人”,没有天上掉下来的大师,即使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成就于“学而不厌”,此外便是有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使命感。宋代学者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就会有不懈的追求,就能与时俱进,日新不已,而不是只在船上刻个痕迹,念叨说“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新型传播媒体——互联网蓬勃发展,已经进人寻常百姓家,成为人类新闻传播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我国,信息网络时代的快捷便利的优越性已初显端倪。互联网虽处于初期阶段,但来势猛、影响大。网络不仅仅使记者编辑“在信源、新闻背景知识以及有关资料的获取方面赢得了便利”,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新闻信息载体,有人把这比作“变形的新闻屋”;更有人把这做了等式:“网络=媒体,网络=信息,网络媒体=新闻媒体。
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词、句、段,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整篇的思路和结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
期刊
在中职学校教学中,机械基础是机械工程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和教学实践的重点环节,其涉及多种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结合数学实践,针对中职学生对机械基础课程的兴趣问题进行了
国有企业意识形态阵地是国有企业开展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载体,是实现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护城河”.加强国有企业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
期刊
素质教育要求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加大对学生学科素养、表达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本文针对有效语文课堂构建路径进行研究,旨在提高语文教学魅力,构建符合新时代要
期刊
“智慧教育”这一术语、概念和提法源于2008年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所谓“智慧教育”,就是要充分運用现代媒体、网络等技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能动思考、探究的一种教育。智慧教育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方式也面临着转型、变革。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将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特征。基于智慧教育背景,小学语文教学将是开放的、交互的、协作的、共享的。一、声色光影:多媒体技术支撑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双重性质。”因此,在语文语篇教学中,必须既重视言语,又重视语用,努力做到“言意共生”。过去,我们对语文语篇的解读往往采用一种机械的“反映论”,即文本通过什么,表现了什么,等等,这种对课文的语篇解读往往是“模式化”的“唯心论”。真正的语文语篇解读,应当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原初感觉、原初印象。直面学生的经验,直面
期刊
劳伦斯说:“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得不依附于某种道德系统的批判,它决定着艺术作品的流传价值及成功程度.”文学正是这样的艺术,它不仅呈现美的道德,还对某一环的道德系统进行批
期刊
2011年在德国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 4.0”,其核心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2015年,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