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良好家庭心理环境的创设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bo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各项心理品质及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培养一个人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儿童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心理环境的好坏势必直接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根本保证。
  怎样的家庭心理环境才称得上良好呢?一个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通常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父母与各自的原生家庭有良好的情感交流;家庭成员间互相信任、支持、相爱;家庭中每个成员都受到尊重;家庭成员互相鼓励独立思考,乐于听取不同意见;每个家庭成员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家庭成员都乐于与家人分享喜怒哀乐;家庭成员注重一起努力的过程甚于结果;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正面、积极的心态。在拥有良好心理环境的家庭中,家庭成员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互爱互助,这里流淌的空气是快乐的,它会让成员们更多的想呆在其中,愿意为了家庭付出更多。
  那么该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呢?怎么做才能让家庭中充满着快乐的空气,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
  一、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孩子会深受影响。一方面,父母要进行自我重塑,不断克服并修正自身之不足,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在心理方面,父母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情绪的控制能力,让自己能以一种稳定积极的态度出现在家庭中。这是成功实施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家长要为孩子树立符合生活实际的榜样。因为一味地以名人、杰出精英和好学生为孩子树立榜样,容易造成孩子感觉对智力标准的过分强调和对成名成“家”的过分渲染,无疑是在孩子的本性上建设一个社会我。这不但造成孩子在重压之下困顿与迷茫,而且会令孩子因达不到单一的角色目标而面临极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引起孩子对榜样的迷失与逃逸,甚至是抵制家长的做法。
  二、家庭中要有足够的心理支持
  家庭对儿童积极而健康的关怀与爱护之情是形成对儿童积极有效的家庭心理支持的最基本的条件与最根本的动力所在。这种积极而健康的关爱之情,决不是指对儿童的娇宠、溺爱,而是建立在对儿童的尊重、信任、理解、负责基础上的关心与爱护。只有在这样的情感基础上形成的对儿童的家庭心理支持才是积极而有效的。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其年龄特征与需要的心理支持是有区别的。
  新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研究认为,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2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满足生理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因而对此阶段的儿童,家庭应注意提供满足其生理方面需要的食品与衣物和获得信任感方面的亲昵、微笑、积极简单的语言交流等心理支持。2~4岁的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因此家庭应为其提供较为宽松、自由的活动场所。4~7岁时期的儿童主要是发展主动性和克服内疚感。对这一时期的儿童,家庭应为其积极自主参与各种生活与游戏活动提供鼓励、赞扬等方面的心理支持。7~12岁时期的儿童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对这一时期的儿童,家庭应与学校配合,向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学习、劳动等方面的活动任务,并支持其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而努力去完成好各种任务。
  三、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家庭成员间的理解与信任是形成良好心理环境的必要条件。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以致各自都对对方的行为不理解与缺乏应有的信任。家庭成员间只有更多地从对方所处的现实出发,与对方形成平等地位的接触与沟通,予以充分的理解和必要的信任,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家庭心理支持,也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我们需要倾听,有效的倾听是良好沟通的一半。好奇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家长应正确对待儿童提问,保护儿童好奇心。当儿童提出问题时,家长要耐心地认真倾听,不要打断儿童的讲话,不要不加思索地做出某种结论性的评价或简单应付。你以消极、漠视、专制式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很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遏制孩子說话的积极性。对于他们来说,父母的倾听是最好的关注。孩子期望我们倾听他们的心声,渴望被理解。倾听不是在纵容孩子,不是宠坏孩子,倾听是一种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的重要方式,能够在家长与孩子间开出一条通往相互理解的道路。父母耐心的倾听,能够增强孩子对身边世界的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深深的、无保留的爱,让你与孩子间的情感纽带更紧密,有助于孩子理解和接受你的正确意见和建议。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家长要以积极的态度看待对方,注意强调孩子的长处,有选择地突出孩子言行中的积极方面,从而使孩子拥有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家庭中要想培养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必须掌握一些与孩子交谈的技巧。我们要反对那种“你真聪明”、“真漂亮”、“这次你做得最棒了”式的评价性或评估性的表扬;倡导那种对具体的事实进行描述,重点在孩子如何做以及做了什么,肯定做事的内容胜过于评价的描述性表扬,比如“今天你能把家里的地拖了,妈妈真开心,妈妈谢谢你”。我们要反对那种“你真愚蠢”、“你怎么做事不用脑子”式的带有强烈打击性的批评;倡导那种善意的、尊重对方的、针对具体的事情以提建议的方式促使孩子改变的建议式批评,比如“如果你可以考虑试一试……,可能会让你……”“如果……就更好了,你觉得呢?”。
  四、要给孩子立家规规范言行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教育专家指出,制定家规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是一种预防孩子不听话的有效方法。那么,怎样制定家规才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时又能让孩子更加顺利且愉快地执行家规呢?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家长要以温和平等的方式明确告诉孩子制定家规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其次,给孩子立规矩,千万不要以成年人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约束孩子,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能够明白,让孩子容易遵守。第三,根据孩子的特点设置合理的奖惩,而且奖惩一定要及时。第四,牢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父母想让孩子遵守规矩,自己就要以身作则守家规,而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不能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第五,制定家规时,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爱他的,要让孩子有安全感,不要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给孩子爱抚,在他情绪不好或者哭闹反抗时,父母不要为了威严而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最后,家规教育应该坚持长期不懈。家长不要凭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情绪好坏来对待孩子是否遵守规则。家规如果变了质,就会流于形式。家规教育具有持久性的特点,好的效果在于坚持。立下规矩,让孩子和家长渐渐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家庭秩序,这会让我们的家庭氛围更理性,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从而使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五、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协调一致
  对儿童形成家庭心理支持与学校等其他形式心理支持的协调统一,有助于强化儿童的积极行为,有益于更进一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若家庭心理支持与学校等其他方面的心理支持发生分离时,就会削弱心理支持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因此,家庭父母应及时了解学校等其他方面对儿童的心理支持情况,密切配合学校等其它方面给儿童提供适时有效的家庭心理支持,以便更好地发挥家庭心理支持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作用。
  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但教育孩子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为了孩子主动积极地健康发展,家长应在家庭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用关怀、理解、赏识、激励把孩子培养成为适应21世纪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晓霞.父母的教育意识[J].早期教育,1993,(6).
  [2]班华.心育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3]朱国仁.制造天才)))21世纪婴幼儿潜能开发[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4]罗健君.要重视家庭心理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3(52).
  [5]黄吴静,韩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及其在榜样教育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2008,21(11).
  [6](美)惠芙乐.倾听孩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李萍.现代家庭和谐心理教育探析[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6(5).
其他文献
【摘要】本课题是在《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作文作出重新届定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将低年级写作训练直称“写话”;中、高年级写作训练定为“习作”。强调了小学生习作训练的性质———习作、练笔、学作文。围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精神,以“小练笔”为作文教学的主抓手,从训练(即培养兴趣、引导观察、训练思维、巧于疏导)和方法(即立足课堂、依托教材,巧练多练、回归生活,放飞想像、自主表达)两方面进行
【摘要】 道德课题理念下的作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让学生在习作中抒写自我、表达真情、袒露真心。作文教学中,要引导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张扬学生思维个性,闪动灵性火花。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观察 想象 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方面明确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
【摘要】 重视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着力点。重视学生课堂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利于关照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 探究活动  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如何上好一堂政治课,使中学政治课更具魅力和实效
【摘要】 小学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教给学生好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识字,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关键词】 低年级 识字 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快乐的学习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那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应如何让学生自主的识字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识字本身是枯燥
我常常把小学生作文比作是篾匠编箩编筐,篾匠制作箩筐时常常会做以下工作:第一步是构思,第二步是选材,第三步是制作,第四步是精心打磨。小学生作文也是需要同样的步骤。  篾匠的构思往往来源于师傅那里学来的和生活中所见的。如果“匠”把师傅那里学来的和生活中所见的赋予思想和主题,进行创新,那他的作品就是有灵魂的。“匠’也就快成为“家”了。小学生作文还是“匠”的阶段,因此在辅导小学生作文时应该先教会学生怎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