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砖混结构工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因砌体接茬、搭接处理质量不好造成的墙体裂缝,或者是在使用环境因素作用下,因砌体质量问题影响被扩大的裂缝问题,给工程的使用安全和正常使用功能造成隐患或不便。砌筑施工随意留槎的现象很普遍、很严重,常常表现为直槎、阴槎,并且,由于塞砌容易造成砂浆不饱满、灰缝不均匀、接茬灰缝不顺直,接茬处的砌体质量将得不到保证。可以说,接槎方式的合理与否,对于砌体质量和建筑物整体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砖砌体的留槎形式的正确选定和科学施工意义重大。
关键词:砖混结构 墙体 留槎
1 留槎的形式
砌砖工程中留槎的形式可分为四种:斜槎、直槎、组合槎与马牙槎,具体如下:
1.1 斜槎 即先砌砌体逐皮退后形成斜坡式的留样方式,斜槎可设置在外墙与外墙交接处、内外墙交接处以及内墙与内墙交接处。根据《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规定,纵横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严禁无可靠措施的内外墙分砌施工”。但允许在不能同時砌筑时,可以砌成斜槎。烧结普通砖砌体的斜槎长度应不小于其高度的2/3。斜槎留设时,其“斜坡”的坡度尽量均匀,避免过大变化。砌砖工艺中的“盘角”大致是按斜槎留设的。
1.2 直槎 即先砌砌体在一个垂直面上留设的接槎。直槎在房屋的转交处是不能留设的,有抗震要求的房屋同样不能留设直槎,其可以留设的情况分为三种:
①在一面墙体中间留设的直槎。一般是由于所砌筑的墙体较长考虑分段施工而留设的。沿高度方向每隔500mm 就应加设拉结钢筋,其数量为每1/2 砖厚不少于一根Φ4或Φ6钢筋。每边保证伸入墙体500mm,每根钢筋两端均有90°弯钩。
②内外墙交接处或内墙交接处留设的直槎。由于施工操作空间限制等原因而不能留设斜槎,在内外墙交接处或内墙交接处可以留设直槎,这种直槎常被称为“阳槎”或“凸槎”,接槎时需加设拉结钢筋,拉结钢筋的数量为每120墙厚放一直接为6mm的钢筋,间距沿墙高不得超过500mm,埋入深度从墙的留槎处算起,每边应不小于500mm,末端就有90°弯钩。在实际工作中,常有施工人员仅按1m长钢筋下料,这不能保证足够的长度。应两端均有弯钩,通常需130~140cm才能保证构造要求。
③隔墙与主体墙间留设的直槎。隔墙是仅起隔离作用的非承重墙体,当其与主体墙之间不能同时砌筑时,可在主体墙上引出接槎,并在主墙的灰缝中预埋拉结钢筋。拉结钢筋的数量为每半块砖墙厚(120)放置一根6mm钢筋,间距沿墙高不得超过500mm。若是用标准砖(240×115×53)组砌,500mm则为八皮砖厚;若是用空心砖(240×115×90)组砌,500mm则为五皮砖厚。隔墙与主墙体间设置的拉结钢筋可以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从而适应主体结构在不同方向的层间结构。新抗震规范中明确规定“8度和9度”时,长度大于5m的后砌隔端,墙顶上应与楼板和梁拉结。
1.3 组合槎 即将斜槎和直槎结合起来留设的接槎方式。这种组合式留槎主要是设置在承重墙丁字交接处。此时纵横墙交接可能是内外墙交接,也可能是内墙与内墙交接,但交接的纵横墙均为承重墙。具体留设方式为:在丁字交接处的1/3 高度部分留设成斜槎,而在上部2/3高度部分留设成直搓,并按直槎要求每隔500mm布设接结钢筋。施工中采取这种组合式接槎是为了更好地使纵横承重端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荷载,避免在丁字交接处的根部因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缝。
1.4 马牙槎 即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与墙体交接处,为了使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与砖墙牢固地咬合,增强房屋的整体性,提高房屋空间工作性能而留设的一种马牙式的接槎方式。施工中采取先退后进的方式组砌,挑出部分水平长度为60mm(1/4砖),沿高度方向每隔300mm挑出300mm高,若采用的粘土砖为标准砖(240x115x53),则是每隔五皮砖挑五皮砖,若采用的粘土砖为空心砖(240×115×90),则是每隔3皮砖挑3皮砖。另外,沿高度方向每隔500mm(标准砖为8皮砖厚),放置2根Φ6拉结钢筋,从马牙槎边算起,每边深入墙内不宜小于1m。构造柱所在位置不同,其马牙槎的拉结钢筋布置方式也有所不同。
2 施工过程中留槎处置不当的原因分析
①砌筑工人长期不按照规范规定操作施工,习惯于错误的留槎操作方法,图方便、省事。②施工管理人员对正确留槎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不会对结构安全造成影响,管理过程没有严格要求。③混淆“L”形转角、“T”形、“十”字形连接处有构造柱和没有构造柱处理的区别。④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处理进度和质量的关系,或者是没有合理安排,规定正确的接茬处理方法。⑤施工安排不当,不能同时纵、横墙砌筑。⑥不论使用“内砌法”或者是“外砌法”做砌体施工,留斜槎操作工作量大,操作不方便。
以上操作和管理的原因,使留槎处置不当成为砌筑施工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质量通病”之一。
3 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3.1 必须加强对操作工人的工艺、工法知识的学习,强化规范标准的教育培训。操作工人的技能学习应有地方政府劳务输出培训部门负责,或者由劳务资质企业委托培训,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操作者从业资格证书;由用人劳务资质企业负责对工人规范标准的培训和项目施工技术质量的管理,从源头抓住质量意识和知识培训关。
3.2 劳务承包方(劳务资质企业)必须根据施工项目总承包管理者的要求,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管理规划》规定,编制班组向操作工人的技术交底,让工人明白规范标准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过程监督,记录施工部位,并组织班组内部自检,施行用质量评定工程量完成情况,与工资收益挂钩,强制性推行质量控制,革除操作“陋习”,监督留槎部位的处理。
3.3 总承包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班组的技术交底,正确处理进度与质量的关系,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和工法,保证适当地、持续进展;必须结合计划安排,有目的地解决不同阶段施工过程“质量通病”的防治。
3.4 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比武”或“比赛”活动,组织工法质量管理现场会,针对留槎施工中存在的现象,结合操作实践,正确解读留槎处置方法,指出不合理留槎施工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以往工程竣工后出现的质量问题教训,讲解因果关系,帮助提高对接茬质量的认识,并适时地、强制性按照规范标准规定,推行留斜槎施工。
3.5 对于因客观条件限制留斜槎确有困难的,可以按照管理程序,经技术负责人同意,制定保证质量措施后,留直(阳)槎施工,决不能因怕麻烦、图省事,没有原则的将留斜槎改为留直(阳)槎,并保证按照规定加设锚拉钢筋。注意,不论任何种情况,都不准留阴槎。
3.6 满足《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根据设计抗震烈度等级要求,必要时,可与设计院联系以增加抗震构造柱的数量处理。
解决此类问题与其他建筑质量问题都必须在认真分析造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运用综合的方法处理,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就会“按住葫芦起来瓢”。
关键词:砖混结构 墙体 留槎
1 留槎的形式
砌砖工程中留槎的形式可分为四种:斜槎、直槎、组合槎与马牙槎,具体如下:
1.1 斜槎 即先砌砌体逐皮退后形成斜坡式的留样方式,斜槎可设置在外墙与外墙交接处、内外墙交接处以及内墙与内墙交接处。根据《砌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3-98)规定,纵横交接处应同时砌筑,“严禁无可靠措施的内外墙分砌施工”。但允许在不能同時砌筑时,可以砌成斜槎。烧结普通砖砌体的斜槎长度应不小于其高度的2/3。斜槎留设时,其“斜坡”的坡度尽量均匀,避免过大变化。砌砖工艺中的“盘角”大致是按斜槎留设的。
1.2 直槎 即先砌砌体在一个垂直面上留设的接槎。直槎在房屋的转交处是不能留设的,有抗震要求的房屋同样不能留设直槎,其可以留设的情况分为三种:
①在一面墙体中间留设的直槎。一般是由于所砌筑的墙体较长考虑分段施工而留设的。沿高度方向每隔500mm 就应加设拉结钢筋,其数量为每1/2 砖厚不少于一根Φ4或Φ6钢筋。每边保证伸入墙体500mm,每根钢筋两端均有90°弯钩。
②内外墙交接处或内墙交接处留设的直槎。由于施工操作空间限制等原因而不能留设斜槎,在内外墙交接处或内墙交接处可以留设直槎,这种直槎常被称为“阳槎”或“凸槎”,接槎时需加设拉结钢筋,拉结钢筋的数量为每120墙厚放一直接为6mm的钢筋,间距沿墙高不得超过500mm,埋入深度从墙的留槎处算起,每边应不小于500mm,末端就有90°弯钩。在实际工作中,常有施工人员仅按1m长钢筋下料,这不能保证足够的长度。应两端均有弯钩,通常需130~140cm才能保证构造要求。
③隔墙与主体墙间留设的直槎。隔墙是仅起隔离作用的非承重墙体,当其与主体墙之间不能同时砌筑时,可在主体墙上引出接槎,并在主墙的灰缝中预埋拉结钢筋。拉结钢筋的数量为每半块砖墙厚(120)放置一根6mm钢筋,间距沿墙高不得超过500mm。若是用标准砖(240×115×53)组砌,500mm则为八皮砖厚;若是用空心砖(240×115×90)组砌,500mm则为五皮砖厚。隔墙与主墙体间设置的拉结钢筋可以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从而适应主体结构在不同方向的层间结构。新抗震规范中明确规定“8度和9度”时,长度大于5m的后砌隔端,墙顶上应与楼板和梁拉结。
1.3 组合槎 即将斜槎和直槎结合起来留设的接槎方式。这种组合式留槎主要是设置在承重墙丁字交接处。此时纵横墙交接可能是内外墙交接,也可能是内墙与内墙交接,但交接的纵横墙均为承重墙。具体留设方式为:在丁字交接处的1/3 高度部分留设成斜槎,而在上部2/3高度部分留设成直搓,并按直槎要求每隔500mm布设接结钢筋。施工中采取这种组合式接槎是为了更好地使纵横承重端形成一个整体共同承受荷载,避免在丁字交接处的根部因应力集中而产生裂缝。
1.4 马牙槎 即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与墙体交接处,为了使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与砖墙牢固地咬合,增强房屋的整体性,提高房屋空间工作性能而留设的一种马牙式的接槎方式。施工中采取先退后进的方式组砌,挑出部分水平长度为60mm(1/4砖),沿高度方向每隔300mm挑出300mm高,若采用的粘土砖为标准砖(240x115x53),则是每隔五皮砖挑五皮砖,若采用的粘土砖为空心砖(240×115×90),则是每隔3皮砖挑3皮砖。另外,沿高度方向每隔500mm(标准砖为8皮砖厚),放置2根Φ6拉结钢筋,从马牙槎边算起,每边深入墙内不宜小于1m。构造柱所在位置不同,其马牙槎的拉结钢筋布置方式也有所不同。
2 施工过程中留槎处置不当的原因分析
①砌筑工人长期不按照规范规定操作施工,习惯于错误的留槎操作方法,图方便、省事。②施工管理人员对正确留槎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不会对结构安全造成影响,管理过程没有严格要求。③混淆“L”形转角、“T”形、“十”字形连接处有构造柱和没有构造柱处理的区别。④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处理进度和质量的关系,或者是没有合理安排,规定正确的接茬处理方法。⑤施工安排不当,不能同时纵、横墙砌筑。⑥不论使用“内砌法”或者是“外砌法”做砌体施工,留斜槎操作工作量大,操作不方便。
以上操作和管理的原因,使留槎处置不当成为砌筑施工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质量通病”之一。
3 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
3.1 必须加强对操作工人的工艺、工法知识的学习,强化规范标准的教育培训。操作工人的技能学习应有地方政府劳务输出培训部门负责,或者由劳务资质企业委托培训,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颁发操作者从业资格证书;由用人劳务资质企业负责对工人规范标准的培训和项目施工技术质量的管理,从源头抓住质量意识和知识培训关。
3.2 劳务承包方(劳务资质企业)必须根据施工项目总承包管理者的要求,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或《项目管理规划》规定,编制班组向操作工人的技术交底,让工人明白规范标准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加强过程监督,记录施工部位,并组织班组内部自检,施行用质量评定工程量完成情况,与工资收益挂钩,强制性推行质量控制,革除操作“陋习”,监督留槎部位的处理。
3.3 总承包施工管理人员必须加强对班组的技术交底,正确处理进度与质量的关系,合理安排施工工艺和工法,保证适当地、持续进展;必须结合计划安排,有目的地解决不同阶段施工过程“质量通病”的防治。
3.4 经常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比武”或“比赛”活动,组织工法质量管理现场会,针对留槎施工中存在的现象,结合操作实践,正确解读留槎处置方法,指出不合理留槎施工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以往工程竣工后出现的质量问题教训,讲解因果关系,帮助提高对接茬质量的认识,并适时地、强制性按照规范标准规定,推行留斜槎施工。
3.5 对于因客观条件限制留斜槎确有困难的,可以按照管理程序,经技术负责人同意,制定保证质量措施后,留直(阳)槎施工,决不能因怕麻烦、图省事,没有原则的将留斜槎改为留直(阳)槎,并保证按照规定加设锚拉钢筋。注意,不论任何种情况,都不准留阴槎。
3.6 满足《抗震设计规范》要求,根据设计抗震烈度等级要求,必要时,可与设计院联系以增加抗震构造柱的数量处理。
解决此类问题与其他建筑质量问题都必须在认真分析造成原因的基础上进行,运用综合的方法处理,不能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否则,就会“按住葫芦起来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