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2-125-01
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所写的文章有生活、有童趣,内容充实,文从字顺,是新课标下每个小学语文老师都在思考并且想努力解决的课题。本人经过学习思考,想结合以前作文教学的经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新课标为指导,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探究,着重探讨习作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策略。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学生,真心地帮助他们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并且尽可能地影响他们,让他们有爱心,善良,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和其他人。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学生,才比较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的文章才有情感,才能够打动别人爱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
二、怎样让孩子们的习作都充满真挚的情感,充满对生活、对大自然、对老师同学和亲人朋友的爱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水平,增加知识积累,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课本以及配套课外阅读课本中,有许多典范之作,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结构、风格及情感处理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读写迁移,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优美文章。
2、注重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览室称为“思维之室”。他认为大量的自由阅读,能够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学生阅读的材料越多,思维就越深、越活。
3、教会学生读懂“无字书”。生活是本“无字书”,学生必须走进生活,走上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生活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主人,切勿做看客。此外,教师的阅历,也是送给学生的一本“无字书”,对于一些问题,教师能高瞻远瞩;对于较为新鲜的知识,教师通过思维加工,进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文章在不失自然的前提下,变得成熟老练起来。
三、指导好作文,包括语言的积累,句子的修改锤炼和修饰,结构的安排等等。学生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充分的素材,这只是完成了作文的一部分,必须要通过学生多练、多改,才能使学生作文获得成功。这一过程,尤其重要,教师必须把握时机,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写作,方能使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1、课外练笔,巩固兴趣
课外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力措施。它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愿望、爱憎、好恶,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课外练笔中,学生置身生活,留心周围的事物,积极观察自然景物、风土人情和复杂的社会生活,这就使学生喜欢观察,乐于思考,对观察和思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外练笔的范围很广,方式很多,如观察笔记、读书笔记、生活札记、随笔、随感,还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寓言、童话、故事等的练习,这样就能全方位、多侧面地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
2、恰当命题,激发欲望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想说的话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学生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叶圣陶先生曾说:“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去对待它。”可见,命题必须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和的感情。
(1)同一材料,多种拟题。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写作潜能,即使是同一次活动,也要让其写出不同的韵味来。
(2)想象作文,展开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发挥。小学生接触的想象作文一般有三种:一是童话式想象作文,二是科幻作文,三是未来现实生活的想象作文。
(3)自由探索,开放作文。这里的开放不仅指作文教学形式上的自由开放,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开放,即作文要回归自然,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学生可以去旅行,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在这由内心到大自然及现实世界的交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创作欲是最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3、文不厌改,百炼成钢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扭捏,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
(2)相互换读,商议修改。在此过程中教师一要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如果二人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解决。
(3)选准范例,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旨在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学生往往众说纷纭,要引导其各抒己见,要在基本统一时决定怎么改,不要走过场,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探究精神,提高修改能力。
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所写的文章有生活、有童趣,内容充实,文从字顺,是新课标下每个小学语文老师都在思考并且想努力解决的课题。本人经过学习思考,想结合以前作文教学的经验,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新课标为指导,对小学作文教学进行一次尝试性的探究,着重探讨习作教学中的兴趣培养策略。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学生,真心地帮助他们进步,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爱,并且尽可能地影响他们,让他们有爱心,善良,愿意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和其他人。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学生,才比较容易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的文章才有情感,才能够打动别人爱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
尽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我国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对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动机,有过大量精彩的论述。
二、怎样让孩子们的习作都充满真挚的情感,充满对生活、对大自然、对老师同学和亲人朋友的爱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指导,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阅读范围,提高阅读水平,增加知识积累,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语文课本以及配套课外阅读课本中,有许多典范之作,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结构、风格及情感处理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读写迁移,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优美文章。
2、注重课外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把阅览室称为“思维之室”。他认为大量的自由阅读,能够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学生阅读的材料越多,思维就越深、越活。
3、教会学生读懂“无字书”。生活是本“无字书”,学生必须走进生活,走上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生活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主人,切勿做看客。此外,教师的阅历,也是送给学生的一本“无字书”,对于一些问题,教师能高瞻远瞩;对于较为新鲜的知识,教师通过思维加工,进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的文章在不失自然的前提下,变得成熟老练起来。
三、指导好作文,包括语言的积累,句子的修改锤炼和修饰,结构的安排等等。学生对写作有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充分的素材,这只是完成了作文的一部分,必须要通过学生多练、多改,才能使学生作文获得成功。这一过程,尤其重要,教师必须把握时机,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写作,方能使作文教学落到实处。
1、课外练笔,巩固兴趣
课外练笔,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力措施。它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自由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发自己的愿望、爱憎、好恶,陈述自己的观点。
在课外练笔中,学生置身生活,留心周围的事物,积极观察自然景物、风土人情和复杂的社会生活,这就使学生喜欢观察,乐于思考,对观察和思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外练笔的范围很广,方式很多,如观察笔记、读书笔记、生活札记、随笔、随感,还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寓言、童话、故事等的练习,这样就能全方位、多侧面地发展学生的写作兴趣。
2、恰当命题,激发欲望
作文就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想说的话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学生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叶圣陶先生曾说:“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去对待它。”可见,命题必须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和的感情。
(1)同一材料,多种拟题。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写作潜能,即使是同一次活动,也要让其写出不同的韵味来。
(2)想象作文,展开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发挥。小学生接触的想象作文一般有三种:一是童话式想象作文,二是科幻作文,三是未来现实生活的想象作文。
(3)自由探索,开放作文。这里的开放不仅指作文教学形式上的自由开放,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开放,即作文要回归自然,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学生可以去旅行,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在这由内心到大自然及现实世界的交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创作欲是最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3、文不厌改,百炼成钢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扭捏,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
(2)相互换读,商议修改。在此过程中教师一要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如果二人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解决。
(3)选准范例,集体修改。教师可选出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学生作品具体分析,引导学生集体修改,旨在教给学生修改方法,进一步提高其修改能力。在范例修改中,学生往往众说纷纭,要引导其各抒己见,要在基本统一时决定怎么改,不要走过场,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探究精神,提高修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