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吒闹海》教学,谈小学语文教师的执念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u_yue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外出听了几节课,其中一位老师执教的《哪吒闹海》对我的触动最大!这位老师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出示词语,让学生朗读,评价。(目标指向:复习生字词)
  二、请同学说说这一课主要讲了什么故事?(概括大意)
  三、出示学习活动一,哪吒为什么要闹海?
  指读课文,交流,理解称霸一方,特别理解了霸,用霸组词。(目标指向,了解闹海原因,理解词语,并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字义)
  交流闹海原因,找出哪吒脑海的动词,交流品读。(前者指向内容理解,后者指向文字品读)
  四、出示学习活动二。
  1.思考哪吒是怎样战胜夜叉的,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描写夜叉和哪吒动作的词,自主先学然后组内交流。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思考哪吒是怎样制服三太子的,(方法指导,抓住三太子语言和哪吒动作描写,体会并组内交流。)
  集体交流,中间穿插理解嗷嗷直叫,表演,读课文,运用动词的练习。
  (学习活动二包含了两个大问题,指向内容的理解,有方法的指导,抓住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特点。动词练习考察学生运用动词表达的能力。)
  五、出示学习活动三,说说哪吒是怎样一个孩子?
  六、出示讲故事的方法。学生练习讲故事。
  七、看视频《哪吒闹海》片段,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八、播放《哪吒闹海》的主题曲。
  40分钟,老师布置了不下于8个任务,领着学生一路读,一路说,一路演,还顾着播放视频和音频,课堂拖了一刻钟。
  评课环节,主持的专家请执教的老师忍痛割爱,去掉三个环节,执教老师说:“因为要呈现一个完整的课堂,所以,一个也不会割舍!”甚至当有的老师指出明显的超时是因为课时任务分配不清时,还固执地说:“我还是坚持我的意见,一个都不舍得去掉。”
  此时此刻,我的脑海里猛然就闪现出了“执念”二字。那么,什么是执念呢?从字面意思来看,执念,就是执着的念头。百度上,一种解释说“执念是一种非常强烈的欲念,执,简意就是固执,执念的意思就是:固执得让人难以改变的想法。执念不一定以时间长短来定夺,也不一定以事情大小来定夺,执念可以是一瞬间的绝对一瞬间解决的事,也可以是耗费数十年的工夫的事,衡量做一件事的情感是否能被定义成执念,只在于价值的取舍。”
  因为我们活动定位之一就是教学目标与学习活动的对应。面对出现问题的课堂,老师表现的熟视无睹、从容淡定令人不可思议,更令人不可理解的是,点评课环节,面对他人的批评或建议,老师表现出来的固执己见,那份执念令人汗颜!
  由这位老师的执念,我想到了自己。很多时候,也跟这位老师是一模一样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好,不是自己的学习不够,理念不够新,首先在于我们有着一颗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执念”,这种执念使我们不能兼容并蓄地接纳他人的观点,正是心中的这种执念成了障目的那片树叶,让我们在明知未能很好地制定适切的目标,并依据目標进行学习活动的设计,导致课堂上任马由缰,自由驰骋时,仍不愿做任何改变。上面那位老师的执念大概就是必须要上一节所谓的“完整”的课,以至于什么都想讲,什么都想抓,反而吃力不讨好。可怕的是,明明自己已经有了问题,却还不自知,反而执拗地要撞破南墙!
  思想是行为的指挥者,好的执念,首先来自于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理念!
  其次,执念的实施更让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基于学情的教,轻松愉快的学。
  近年来,徐州一直在实施“学讲计划”,“学讲计划”建议在充分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设计课堂上讨论的问题、学习程序、环节,以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教师要依据课程目标和学情,深加工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执著于以下二点。
  1.抓住文体特点,教给学习方法
  哪吒闹海是一篇神话故事,而苏教版语文里有不少神话体裁的课文,从《哪吒闹海》到《牛郎织女》,从《开天辟地》到《普罗米修斯盗火》,占了不少篇幅。 教学“神话”素材时,既要尊重文本的特点,又要以传统文化传承为核心,渗透着文化的内涵,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首先,神话故事在学生接触之初,最应当了解和把握文本的特点。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有些神话故事构造出许多比喻,而这些比较是十分神奇的,给孩童形象可感的印象,在教学时,就要通过多种方法来感悟神话的这种奇特,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走进神话瑰丽的想象天地。
  其次,一定要把握故事性,让学生通过讲故事和复述课文的方法,理解与感受文本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专家说过:“讲故事是教学神话故事最好的策略。”课堂上可以先帮助学生理一理故事发展的脉络,理出几个关键词,给学生一根叙述故事的杆子,让其能够顺着故事思路进行复述,这样学生就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内化了故事内容,感悟了神话故事发展的神奇合理,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是在“神话”学习中,感悟人物形象。多数神话都是围绕某人某事展开的,在能够复述出故事的前提下,对课文升华的内容,则是感悟这一神话人物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往往是民间劳动人民日久创造出来的,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文本语言,抓住重点词句的品读,来内化语言,感悟语言,从而真切地感受人物丰满的形象。
  2.基于学生问题的指导
  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基于学情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教学苏教版语文三上《习作6》,要求写喜欢的文具,把文具的特点和用途写清楚。孩子们大都是仿照例文形式来写,包括句式、语气跟例文大同小异,虽然也符合要求,但少了许多的个性,也不能够表达出孩子对文具的喜爱。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进行二次指导,给孩子们提供几篇跟例文大同小异的文章,让他们说说听后感受,大家都发现了问题。在此基础上相机进行指导:“仿照例文写也可以,但是,你跟你喜欢的文具之间没有属于你们两个独有的故事,文章就不吸引人。它究竟为你做了哪些事情?写得越具体越好。还有要把你对文具的喜爱,用文具的语气叙述出来。”
  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分享孩子们自己的习作,在这样的交流中,孩子们明白怎样写出文具跟自己之间的故事和情谊。再让孩子们进行修改,孩子们的习作就不同程度地有了一些提高。这就是基于学情的教!
  在教学的未来要走的更远,就必须要有一颗坚持梦想的心,和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执念,一颗心,一份念,心念合一,方能忘我,心念看不见,说不明,但是时刻不能忘,否则就如同高速行驶的汽车失去方向一样,速度越快,危险越大。我们每一位从事小语的教育人只有在课堂上基于学情的教,让孩子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领下,积极主动地探究,默契地合作,共同地交流,快乐地分享,体验学习过程的喜怒哀乐。我们的课堂才能成为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
其他文献
【摘 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语文课件这种有效的软件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文章立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巧用语文课件,构建高效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件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学现状 教学策略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媒体被广泛运用到教育领域中。语文课件则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工具。  一、语文课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凸显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静”是相对于“动”而言的,表现在语文课堂中,“动”是朗读、展示、讨论、争辩、表演……是“有声有形”的外在活动;“静”是默读,是观察,是思考,是聆听,是品味,是记忆,是想象……是“无声无形”的内心世界。  课改推进下的语文课堂“动”起来了,“活”起来了。然而,在热闹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被表面的热闹所迷惑,少了一份倾听,少了一份思考。南宋教育家朱熹说:“静者,养动之根也。”语文课更应该追求一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论是在适应现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下而产生的,整个课程的内容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并带有显著的实用性。因此,在课程授课过程中,如果将实例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则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将会得到更好的提升。文章在此基础上对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中的应用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论 案例教学法 教学策略 教学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
【摘 要】  写作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更何况写作还是检查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直接体验。在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作文教学效率低下是个普遍性问题,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本文主要阐述的就是中学语文课堂中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  中学语文 课堂 作文教学  对于学生缺乏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效率低下这个普遍性的现象,主要就在于教师采
在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中,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它渗透于知识的学习过程,是隐性的学习目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的
【摘 要】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尚具有活泼好玩的天性,因此教师应善于运用趣味游戏教学方法来进行写作教学,以使学生从中发现写作的乐趣,从而促使其积极写作、乐于写作。本文主要就趣味游戏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游戏教学 写作  前言: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