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之浅见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rencewar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加快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步伐,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
  (二)加强對课程整合的理解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三)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以探索问题来引入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应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工作经验使我认识到,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
  (迁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其他文献
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也应该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丰富的世界优秀美术作品,从中提高自身对世界和人类的认知能力,继承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且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情感、人格等各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作为一名专业美术教师,我们应明确美术文化课程的内涵和历史定位;把调动学生美术课堂学习兴趣放在突出的
本文通过中职英语项目教学实验的实施,对其效果进行了反思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注重学生发展,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十分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从学生角度组织教学活动,建立新的课堂组织形式。本文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抛弃了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模式。尤其是部分教师认为,对于初中生,他们年龄大了,知道学了,不必再浪费时间去研究如何“导入课题”。其实不然,现在的中学生,在上课3~5分钟内,大部分学生仍处于下课时的兴奋状态。他们很难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如果“导入”工作做得好,可以引导他们逐步调整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明显,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ABS树脂色差是评判其产品质量好坏的重要依据之一。近期本公司生产本色ABS树脂时出现色差偏大的情况,各生产线色差普遍都在2.0以上,针对此问题,进行试验研究和排查分析,找出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