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强调教学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作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而不是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此基础上,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才能够有所保障。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有效性;教学
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就以初中数学教学为基础,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发性的学习中,丰富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为了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我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置身情境之中探究“勾股定理”应用价值:很久以前有一个拿着长竹竿的小贩要进城,当他要进门时,却发现竹竿无论是横着还是竖着都要长于城门,最后那个小贩只能将竹竿折断带进城,但这样就失去意义了,同学们,如果你们恰好是和小贩随行的路人,那你们能帮小贩想个办法吗?如果城门内高2米,内宽1米,而竹竿长约2.2米,那么怎样才能在不损坏竹竿的情况下带进城门呢?经过短暂的思考,许多学生都想到可以将竹竿斜过来带进去,这时我在加以引导:“那我们怎么确认倾斜的竹竿一定能进入城门呢?”这时思维敏锐的同学就想到应用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门框的对角线利用勾股定理可以算出≈2.236,而竹竿的长度等于2.2,2.236大于2.2,可以保证竹竿从门框穿过。从头至尾,学生都处于问题情境中,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问题,凸显了其主体地位,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找到了最佳答案,让同学们从心里产生了成就感,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动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制定合理学习目标,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制定学习目標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与进来,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目标的认同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这节课的时候,针对同学们的能力水平划分了几个自主预习目标,比如,所有同学要先复习一次方程的知识内容,然后再预习二元一次方程,并且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重视学习方法传授,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高效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揣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知道学生学会阅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读一读、划一划”,掌握预习的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
(2)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去讲。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3)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特别是在图形的折叠等内容时,更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试验—观察—猜想—论证”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明白实践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
(4)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解题后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养成反思的习惯。
(5)指导学生学会“复习”。给学生介绍复习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当天的课后复习和经过一段时间后的系统复习。
四、联系生活体验数学,巩固自主学习成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正是生活的需要,才产生了数学。最早的数学知识以结绳记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知识逐步渗透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到吃饭穿衣,大到航天数据。数学和生活的需要越来越近,它不在深不可测,课标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就是要求教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知数学,这样学生对数学不再陌生,才能感受数学对生活的便利。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头脑分析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比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首先给出一个生活实例,某同学家种了10亩小麦,共收了80袋,现要出售,称量如下:1023、1010、1034、985、992、986、1001、1021、998、995(单位:斤),这位同学家共卖了多少斤小麦?平均每袋多少斤?若每斤一元,共收入多少元?平均每亩地收人多少元?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于是积极探讨。这样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感悟到原来自己就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总之,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不断改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在数学的星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于海运.初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初探[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6)
[2]翟恩国.尊重主体精神促进个性腾飞——浅议初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3(19)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有效性;教学
在自主学习状态下,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和分数,不是为了应付家长和老师,而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改变原有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就以初中数学教学为基础,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在传统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缺乏主动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自发性的学习中,丰富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为了巩固学生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我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置身情境之中探究“勾股定理”应用价值:很久以前有一个拿着长竹竿的小贩要进城,当他要进门时,却发现竹竿无论是横着还是竖着都要长于城门,最后那个小贩只能将竹竿折断带进城,但这样就失去意义了,同学们,如果你们恰好是和小贩随行的路人,那你们能帮小贩想个办法吗?如果城门内高2米,内宽1米,而竹竿长约2.2米,那么怎样才能在不损坏竹竿的情况下带进城门呢?经过短暂的思考,许多学生都想到可以将竹竿斜过来带进去,这时我在加以引导:“那我们怎么确认倾斜的竹竿一定能进入城门呢?”这时思维敏锐的同学就想到应用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门框的对角线利用勾股定理可以算出≈2.236,而竹竿的长度等于2.2,2.236大于2.2,可以保证竹竿从门框穿过。从头至尾,学生都处于问题情境中,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问题,凸显了其主体地位,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找到了最佳答案,让同学们从心里产生了成就感,为后续学习提供了动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制定合理学习目标,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制定学习目標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与进来,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对目标的认同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同时还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这节课的时候,针对同学们的能力水平划分了几个自主预习目标,比如,所有同学要先复习一次方程的知识内容,然后再预习二元一次方程,并且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在此基础上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让每一位同学都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
三、重视学习方法传授,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之一。改变传统的单一、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够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高效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揣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知道学生学会阅读。开始可以为学生编好阅读提纲,并指导学生“读一读、划一划”,掌握预习的方法,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善于抓住重点以及围绕重点思考问题的方法。
(2)指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对于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难以掌握的内容,应引导学生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去讲。对于学生出现的差错、漏洞,教师要特别耐心引导,帮助他们逐步正确地表述。
(3)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特别是在图形的折叠等内容时,更应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在“试验—观察—猜想—论证”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明白实践操作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法。
(4)指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解题后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养成反思的习惯。
(5)指导学生学会“复习”。给学生介绍复习的方法和技巧,注重当天的课后复习和经过一段时间后的系统复习。
四、联系生活体验数学,巩固自主学习成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正是生活的需要,才产生了数学。最早的数学知识以结绳记事。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学知识逐步渗透到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到吃饭穿衣,大到航天数据。数学和生活的需要越来越近,它不在深不可测,课标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生活实践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就是要求教师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感知数学,这样学生对数学不再陌生,才能感受数学对生活的便利。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的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头脑分析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比如在《平均数》的教学中,首先给出一个生活实例,某同学家种了10亩小麦,共收了80袋,现要出售,称量如下:1023、1010、1034、985、992、986、1001、1021、998、995(单位:斤),这位同学家共卖了多少斤小麦?平均每袋多少斤?若每斤一元,共收入多少元?平均每亩地收人多少元?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于是积极探讨。这样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感悟到原来自己就生活在数学的世界里,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
总之,初中数学自主学习是一门艺术,我们只有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不断改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使学生在数学的星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于海运.初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初探[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6)
[2]翟恩国.尊重主体精神促进个性腾飞——浅议初中数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数学教学通讯,2013(19)